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國際交流本懷▪P4

  ..續本文上一頁專家王堯、陳兵、賴永海、鄭炳林、樓宇烈、王啓龍、王月清,香港佛教學院僧伽院副院長覺真法師、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等專家學者來山,進行學術交流。

   爲了提升佛教學術水平,佛光山積極舉辦、參與學術會議,甚至籌辦學術刊物,以及搜羅近代學術論文的《法藏文庫》,使得各國學者更是紛至沓來,絡繹不絕于途;如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普魯典在佛光山進行爲期一年的佛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徐照教授,將其英譯的《金剛經》、《心經》送給佛光山;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岸成邊雄來山拍攝完整的佛教儀規影片;斯裏蘭卡國立斯坎那地大學佛學研究所主任Y. Karunadasa更來山邀請佛光山推薦學者前往授課,是南傳國家首次接受大乘佛教及開設大乘佛學課程;而中國經濟學者千家駒更以八十高齡于西來寺皈依佛教。

   1998年2月遠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叁壇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恢複南傳佛教國家失傳千余年的比丘尼戒法。

   2004年11月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叁壇大戒,爲澳洲佛教史上首度傳授叁壇大戒。

   2008年十二月,西來寺落成二十周年,舉辦“國際萬緣叁壇大戒”,來自全世界各國的戒子一百二十位精通各國語言,這將爲佛教未來培養許多優秀的國際弘法人才。

   2007年6月由英國曼城大學佛研社聯合曼城各佛教團體在曼城佛光山舉辦“2007第二屆曼城英文佛學研討會”,由佛光山覺如及妙恒法師以英文版〈爲弘法善知識祈願文〉爲大衆祝禱。

   2007年7月國際佛光青年會議在瑞士聯合國會議廳舉行世界青年大會,全球22國家青年歡喜共聚,學習國際交流和未來青年的展望。

   以英語弘法爲當代擋不住的思潮。2008年二月、四月由佛光大學佛教學院主辦的“世界佛學英文巡回講座”至菲律賓馬尼拉、宿霧、新加坡、馬來西亞,與當地的大學青年學生作佛學交流。此次英文巡回座談獲得當地大學學府的肯定,並促進天主教與佛教的交流。佛教需要青年的的熱力,帶團的妙光、妙哲、妙淨等爲碩士班學生,佛教學院全程皆以英文教學,期望未來佛法深化世界各地,走向國際化的新世代。

   2008年南華大學教授兼系所主任慧開法師前往參加在梵蒂岡舉行的“兒童病患的心靈照護”醫療牧靈國際會議,爲第一位臺灣僧人應邀前往天主教梵蒂岡講學,成爲佛教和天主教之間跨宗教交流的美談。

   爲擴展佛光青年的國際視野、促進佛光青年的經驗交流、增進歐洲青年分團感情的融合與凝聚力、擴充多元文化思維、提升歐洲青年自利與利他的學習成長,2009年1月3日至六日歐洲佛光青年生活營首度于在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舉行,計有來自瑞典、英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德國、奧地利、法國、瑞士等九國、十二個歐洲青年分團參加,青年們歡聚一堂前往聯合國總部,學習參與聯合國國際事務。

   總之,佛光山以各種教育活動爲佛教培育人才,藉由留學或是參學互相交流學習,未來可到全世界傳揚佛法,從事國際交流,促進國際間彼此的認識,推動良性的互動關系,爲世界佛教與宗教,搭建一個對話交流、團結合作的橋梁。

   4. 以文化藝術從事國際交流

   文字般若可以穿透時空弘傳佛法,讓佛法久住世間;“以文化弘揚佛法”是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一,對于著作逾身的大師而言,佛法文藝化更是他一生努力的方向,因此他與藝文人士的交流極爲頻繁;而文化也對完成大師的願力“法水長流五大洲”,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與價值。佛教與藝術結合,也是佛光山道場設立的目標,佛光山在全球設立十六所佛光緣美術館,這些美術館遍布臺灣臺北、宜蘭、屏東、高雄、臺南、彰化、中國蘇州、海外澳洲、美國、馬來西亞等地,以藝術展覽在作國際交流,達成“以文化弘揚佛法”的宗旨。

   二○○五年四月“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迹世界巡回展”首展于于馬來西亞國家畫廊展出,之後赴美國西來大學、柏克萊大學、臺灣、香港、澳洲、中國中國南京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等地巡回展出,總計有超過叁十六個國籍,近六萬六千人次參觀。

   藝術無國界,藝術可以穿越時空讓古今中外人士互相交流,以藝術集展覽、教學、寓教多功能可以從事國際交流融和國際社會,達到心靈淨化。

   5. 以佛教音樂從事國際交流

   音樂是全世界最好的語言,不僅超越族群、國界,更能打動人心。爲接引社會大衆認識佛法,大師亦主張以音符樂曲弘揚佛法,以聲光化電敷演妙谛。爲此,佛光山全球各道場不但改變傳統講經型態,或采取座談方式,一齊研究討論;或前往家庭普照,與信徒們接心;亦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佛人士,召開各類型會議或舉辦活動,彼此聯誼交流,讓佛法大化于無形,于焉滋長菩提新苗。

   早在五十年前星雲大師到宜蘭弘法,爲了引導青年學佛,就以現代歌曲爲橋梁,成立了青年歌詠隊。由于青年歌詠隊的青年,對于佛法弘揚的熱忱,一九五七年起,在大師領導下首創佛教在電臺布教的先河,並錄製全臺第一張佛教唱片。這種突破傳統的弘法方式,當時獲得熱烈回響。自此,佛光山的活動皆穿插佛教歌曲,讓信衆透過音樂的傳遞,體會佛法生命的真義。

   一九七九年起,大師嘗試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合的創作方式,將梵呗結合敦煌舞蹈、國樂,甚至交響樂,成立“佛光山梵呗贊頌團”,巡回亞、美、 歐、澳洲等叁十多個國家的音樂殿堂,將佛教音樂推上國際舞臺,展現佛教音樂之美,讓西方人士將東方佛樂驚爲天籁,同時開啓了梵呗弘法新的一頁。

   隨著時代的進步,爲將佛教音樂普及化、現代化、生活化、大衆化,並紀念星雲大師在臺弘法五十周年,佛光山特別于二○○叁年起每年舉辦“人間音緣-星雲大師佛教歌曲發表會”征曲活動,以大師的佛法詩偈爲歌詞編輯詞庫,向全世界征曲,邀請社會各階層的愛樂人士共同譜出屬于當代的佛曲,透過音樂爲媒介,每年來自五大洲超過卅個國家地區的優秀作品逾百首來臺發表。六天的演唱盛會異彩紛呈,各國優秀音樂人士彙聚一堂以佛教音樂從事國際交流,成果斐然,突破了種族、文化、信仰、年齡的籓籬,以二、叁十種語言將星雲大師慈悲、智能、健康、光明的歌詞,唱出歡喜、祥和的人間淨土。

   2003年11月,大師應邀參加“鑒真大師東渡成功一二五○年紀念大會”;隨後率領佛光山梵呗贊頌團,首度應邀至北京、上海演出。

   2004年2月,兩岸佛教共同組成“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臺、港、澳、美、加等地巡回弘法。

   2006年大師帶領的佛光山梵呗贊頌團,于十一月初受邀參加浙江省“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季”活動,並應杭州市佛教協會邀請參加“海峽兩岸迎請佛螺髻發 舍利供奉法會”,又至南京爲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死難同胞主持祈福法會,當晚梵呗贊頌團也爲紀念音樂會演出。藉由此次海峽兩岸佛教音樂會,對促進兩岸人民溝通 與交流,及共創和諧世界,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2006年十月國際弘法新頁上,佛光山與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合辦瑜伽焰口法會,是首次在紐約曼哈頓基督教堂舉行的佛教法會,由心定和尚前往主持。南美洲也舉行首場“百萬興學─瑜伽焰口法會”,澳洲國會大廈所舉行的“佛教浴佛聯合慶祝典禮”,爲佛教首次登上澳洲及英語系國家殿堂。

   2007年爲響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人間音緣─星雲大師佛教歌曲發表會”,首屆歐洲“人間音緣”佛教創作歌曲公開賽在倫敦佛光山舉辦,吸引具歐洲創意風格的音樂家從事多元音樂創作,賦予佛教音樂嶄新的風貌,表達對世界文化大融和的關懷,增進歐洲人士與佛教文化的交流。

   2008年11月倫敦佛光山應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之邀,前往Brunei Gallery Lecture Theatre,參與由歐洲猶太宗教學校與猶太音樂學院共同主辦的“Reaching the Soul”宗教音樂研討會,會中除了討論各宗教以音樂與祈禱來诠釋人的真如本性以及音樂與祈禱所扮演的角色,並安排各宗教音樂表演。這種跨宗教以不同的音樂祈禱來啓發人的心靈,確實是最好的國際音樂交流。

   2008年11月倫敦西敏市和英國猶太西倫敦大聖堂(West London Synagogue簡稱WLS),在西倫敦猶太大聖堂爲馬瑞裏本(Marylebone)國際小區舉辦多元宗教的祈福慶祝會,該項活動經由前西敏市市長Harvey Marshall博士策劃,邀請倫敦佛光山爲佛教界的代表。

   當天西敏市市長Louise Hyams女士,前市長Harvey Marshall博士, Hazel Marshall大法官 ,馬瑞裏本天主教教區長Christopher Gower牧師,回教代表Salam Bassou教士,倫敦基督教代表Ann Langton女士,馬瑞裏本小區主席Carl Upsall女士,丹麥教會代表David Schmidt神父,英國聖保羅大教堂弘講師Claire Fostert女士,佛光山歐洲總住持滿謙法師、倫敦住持覺如法師等參與這極具意義的宗教交流祈福會。

   以“音聲做佛事”,佛光山在各國所舉辦的梵呗音樂會、跨宗教交流祈福會和每年舉辦的“人間音緣”國際音樂比賽等,彷佛一場國際的音樂交流大會,爲社會大衆帶來的影響力,爲世界更增添了善美和諧的音聲。

   6. 以共修淨化人心國際交流

   佛法要落實人間,必須…

《佛教國際交流本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