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國際交流本懷▪P2

  ..續本文上一頁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皆從如來善根海生。”

  2.“諸波羅密悉已圓滿……于諸叁昧具足清淨。”

  3.“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

  4.“入法界藏,智無差別,證佛解脫甚深廣大。”

  5.“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秘密之境……一切如來功德大海,鹹入其身,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

   (二) 異生衆:

  1.雜類諸神:執金剛神、身衆神、足行神、道場神、主城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主藥神、主稼神、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風神、主空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晝神。

  2.八部衆: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夜叉王、龍王、鸠盤茶王、幹闼婆王。

  3.欲色界諸天衆:

   欲界天衆:月天子、日天子、叁十叁天王、須夜摩天王、

   兜率陀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

   色界天衆:大梵天王、光音天王、遍淨天王、廣果天王、

  大自在天王。

   (叁) 經雲:“如是皆以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于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四) 一切異生衆各得一解脫法門:依自己根性得解脫法門,普賢菩薩得一切法門,因爲他們都已解脫,所以能來親參世尊這次宇宙宗教大會。

   《華嚴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記載了善財童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後,爲得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從莊嚴幢沙羅林出發次第南逰,善財童子長途跋涉的國際交流,一共參訪了五十叁位善知識,這五十叁位善知識(kalyand mitra善友)遍布各個國家地區、各行各業,其中有五位菩薩,比丘;神(護法神)有十位;婆羅門也有;國王等;童子童女;這些都是以老師的身份出現,如果不把神算在內,女性占多數,共有11位,再把其它女衆算進來的話就過半,比例之多,可見佛陀所要展現的是各種族(各種人種),主要是要打破差別,沒有貴踐高低,強調平等性、無差別性、包容性,以此建造入法界品的國際舞臺。

   從《華嚴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二千六百年前佛陀的思想就是提倡國際間要相互交流融和,因此當佛陀證悟後所說的第一部經《華嚴經》,這是首場垮越時空的國際弘法交流大會。《華嚴經》是以天界爲舞臺的法會,如宇宙國際的劇場。經中佛說法的地點以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爲主,參與的與會大衆有各國人士和各行各業的普羅大衆,衆生海會雲來集;故此《華嚴經》被認爲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而經文中的善財童子參訪各行業的善知識和跨宗教的領袖,可見得佛陀釋尊主張佛教要國際交流,互相來往,相互學習,讓彼此更能溝通和諧。

  (2)《阿彌陀經》中的國際交流

   《阿彌陀經》雲:“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這段經文說明極樂國土的大衆每天早上都以香華供養十萬億佛,這就是國際交流,和各國的諸佛聖賢結緣。供養也是一種國際交流,在現代社會可以用慈善的救援,捐助物資來供養,和世界各國的大衆結緣來作國際交流。

   《阿彌陀經》又雲:“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閃)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下方世界……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從這段經文中看出極樂國土的衆生,到處參訪聽法,從事國際交流,如參訪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國土的諸佛國土,禮敬諸佛菩薩,聆聽諸佛說法,法音宣講。從《阿彌陀經》中也可看出釋尊鼓勵佛弟子們到處參學旅遊作國際交流,不單增長見聞,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除了能體悟真理妙法,更能廣結善緣,促進全世界人類的經驗互相傳授,智慧交流,撒播世界和平的種子,推動和諧世界,讓人間淨土佛國現前。

   (3)《妙法蓮華經》中的國際交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雲: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應以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這段經文說明了觀世音菩薩遊曆諸國土,到處尋聲救苦,以大悲心懷慈善救濟來從事國際交流,安頓衆生的身心。現今的時代國際往來更加頻繁,國與國之間關系更加密切,牽一發而動全身,整個宇宙國土都是同體共生,無法切割彼此的關系,因此當全球任何一個地區發生災難時,國際佛光會本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精神號召全球的佛光人加入赈災救援工作,例如:

   去年五月初熱帶氣旋重創緬甸,導致數萬人傷亡,聞訊後大師即刻要泰國曼谷文教中心與當地佛光會員全力投入救災工作。

   二○○八年五月,大陸四川發生嚴重大地震,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星雲大師立即指示佛光山與佛光會中華總會捐助人民幣一千萬元,並成立“救災指揮中心”,由慈容、覺培法師擔任總指揮,整合全球資源赈災。佛光山全球各地別分院則設置超薦牌位和消災祿位,舉行“爲四川大地震災民祈福法會”,號召全世界會員同步爲災民念佛祈福,祈願藉由衆人念佛力回向傷亡,祈求生者奮起再出發,亡者得到冥福。大師隨即發動救援隊伍前往災區赈災,由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執行長覺弘法師帶領中華總會中區協會會長陳嘉隆、桃竹苗協會會長朱唐妹居士組成的救援隊和馬來西來國家佛光搜救隊等,深入四川地震重災區,捐助輪椅、救護車,贊助興建叁昧水慈善醫院、中興衛生院、彰明中學、木魚中學。以“救援、醫療、民生物資、關懷”四合一救災計劃,秉持建設組合屋、成立心靈輔導站、重建學校叁大方向,長期進行重建災區工作。給予他們物質援助,尤其給予精神撫慰及家園重建更是赈災的重點。世界災難的慈善救援工作就是秉著《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1)中觀音菩薩大悲心濟世的精神來從事國際交流。

   叁、佛光山的國際交流

   佛教的弘傳發展從早期佛陀以步行國際交流,佛陀的弟子到後來曆代的高僧徒步從印度到中國傳法翻譯經典如安世高、鸠摩羅什大師等,中國的高僧玄奘大師徒步從中國到印度取經,促使中印間兩國來往的交流達到高峰,後續的高僧大德乘船作國際交流如唐朝鑒真大師東渡六次方能抵達日本傳受戒法,成爲中日佛教交流的美談,近代國際社會交通便捷,搭乘飛機可以日行萬裏跨越洲際進行交流,國際的交流更加頻繁快速,佛教發展至今,在現代廿一世紀更以嶄新的方式進行國際交流。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暨佛光山開山宗長 星雲大師爲了興隆佛教,在“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下,數十年來本著佛法的義理、精神,積極興辦各種佛教的弘法利生事業,熱心推動國際佛教交流,對佛光人的教育,勉勵弟子們要“國際交流,同體共生。”從積極從事國際交流的活動中,體悟同體共生的精神,四十余年來,佛光山在宗風製度領導下,致力于人間佛教的推動,以臺灣佛光山爲起點,集合大衆的力量,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才有今日從臺灣佛教、中國佛教到發展出國際佛教、世界佛教的規模成就。

   從教界各宗各派到現今的普遍融和,乃至與世界宗教的友好往來,大師提倡融和尊重、團結包容、互贊互助、樂觀進取等觀念,樹立佛教的新形象,以國際觀培養無數優秀佛教人才;以無限的慈心悲願成立佛光協會、創辦跨國道場、舉辦國際會議、促進宗派交流,將佛教推向國際化,而發展出現今的國際佛教。

   星雲大師說:“佛光山的目標是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建設四衆教團,促進普世和慈。”而四十余年來佛光山對社會的貢獻是“改善社會風氣,淨化普世人心;促進群我融和,建設和平世界。”佛教國際交流的意義和目的正爲實踐此理想“融和與和平”。

   星雲大師一生倡導“融和與和平”,無論是…

《佛教國際交流本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