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構建和諧世界的生命向導
衆緣聚合,人類面臨巨大的變革與挑戰。心靈缺乏佛法引導,人們認知混亂,焦慮、迷失、妄執、內而自心,外而世界,失去和諧。家和血緣的執著,積澱了漢文化,面對變革,撼動根本,漢文化區焦慮不安。漢傳佛教若即若離,淺嘗則止,需下切實工夫,養育國民品格,融入生活過程,服務人生。不壞緣起,此時此地此人,當下不執著的生命境界,唯佛法可以實現。而這種禅修體驗,正是生命和樂、世界和諧的切入點、轉機與基石。順勢利導,重新定義,置換內涵,漢傳佛教需抓住機遇,深入引導心靈,致力于和諧。
祈 請 頂 禮
頂禮文殊智慧之尊!
心顯文殊師利智 勤學普賢行願義
持佛佛子事業者 祈禱文殊上師足
爲令一切生命光明和樂,爲構建和諧社會和世界和諧,祈清叁寶加持勝緣,令正法久往;祈願佛陀智慧慈悲的光明,遍照每一位衆生,信任生命的光明和樂,自覺利他,共創平安喜樂的和諧世界。
借此機緣,僅就漢傳佛教未來走向,提供一些陋見,就教于諸大德。
時節因緣
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價值表達商業化、居住環境城市化、生活模式化、社會活動程序規範化、生物圈暖化、地球生態環境惡化、文化傳統遭遇邊緣化,如是等等,人類面臨巨大的變革與挑戰。
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生産方式,直接對現在及未來人類的生存産生深遠影響;生活節奏加快,人機互動過程中當事人缺乏過程體驗,人際互動中信任溝通面臨障礙,生命缺乏哺育,心靈缺乏引導,焦慮、乏味困擾著人類。
改革開放,經濟快速增長,物質消費擴張,精神文化産品短缺,教育迷失,未建立普世核心價值,人們認知混亂,焦躁不安。
成就與尴尬
漢傳佛教在中國大陸從“文革”劫難中複蘇後,其重建過程與中國大陸30年改革開放相伴隨。
佛教寺院從廢墟塵封中建立起來,信施香客正待靜修之際,旅遊觀光客如潮水般蜂擁而至。
佛教人才青黃不接,佛教消費的需求激增,樸素的供求雙方共贏,掩飾了人才斷層問題的嚴重性;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中國加入WTO,焦慮困擾下的人們渴望心靈引導,他們再次奔向寺院時,不滿足感滋生出來:或退隱,或抱怨批評,或繼續尋找,或奔向青藏高原,或奔向網絡弘法園區……這時候教內外才猛然體會出趙樸老那心底的呼喚的份量:“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叁還是人才!”
構建和諧社會,創建公民社會,化解重重危機,佛教可以貢獻智慧心力同時世界也亟需生命向導,然而在中國大陸,佛教卻並未回歸社會主流意識,極少擁有話語權,缺乏恰如其份的互動平臺;已經數不清佛教界在慈善公益中做過多少奉獻,以及在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旅遊觀光、佛事服務等諸多貢獻,然而法布施無畏布施呢?信衆需要佛法和心靈引導,這種需求日益突顯,如何應對呢?
漢文化反思
漢文化注重家庭。對于漢族人來說,家,是人生的源頭、生命的搖籃,是生活平臺,是人生歸屬地,是家人的生命城堡,祖先的祭壇,全家人的集體記憶,生老病死的依托,生命認同的標志。
家園是全家人的神聖領地,別人見到園牆,自會敬重這家人的權利。然而,對家的執著,卻成爲全家人心靈困擾所在。
家是人生責任所在,行爲價值取向,評價回饋的唯一參考。失去家的信任依托庇護,是內心最大的恐懼;失去家人,是最大的苦痛。爲家人謀幸福,是最大的快樂。
團體、社區、族群、國家、宗教等等一切,都要經曆家的認同投射,才決定行爲取舍。一旦認同爲自家人,善惡是非等等都讓位于和睦相處,資源共享不計成本;否則,門也沒有。
內外有別,表裏不一,隱秘莫測,都是源于家的認同執著的積澱與投射。
性格特點,價值取向,行爲模式,社會架構,製度設計,文明道統,都由此衍生。
文化交流,族群融合,時空流轉,人事變遷,都未能撼動這個根本;佛教傳入漢地,也未能完全化導。
衆緣和合的任何顯現,不執著,都足以滋養生命;然而,一旦執著,甘露即爲毒染汙。
佛法的卓越之處,恰好在于以不執著一切的見地與方法,平等養護一切生命。
時節因緣聚合,社會大變革,撼動了漢人家之根本,有複古的潮流,也有破舊立新的潮流,這些都令人焦慮不安。
佛教的緣起空性正見,不壞緣起,覺悟人生,不取不舍不破不立。大開大合的時局,給佛教提供了契機。如何把握呢?
因勢利導 重新定義
緣起顯現時,生滅、破立、譽毀、增減 、取舍、遷轉,這些執著都會令當事人焦慮煩惱;不壞緣起,此時、此處、此人當下體 驗不執著的生命喜樂,唯佛法可以實現。而這種佛法禅修引導所致的喜樂體驗,正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切入點、轉機和基礎地。
活動設計、勞動創作、教育製度乃至生活方式、生産方式等等,都融入這些方法,平等參與,體驗過程,養育性格,成長進步。
世間林林總總,除佛法外,都是增加執著,我們不能等待大浪淘沙後再搜尋信衆弟子,而要設法主動介入。
許多事物已變得面目全非、貌合神離,我們正好可以置換佛法的精髓,重新定義,順勢利導。
往世今生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有幸以睱滿人身皈依佛門,聽聞佛法。既入寶山,豈可空手而還?教界同仁,不論僧俗,都要珍惜踐行佛法。
聞思經論,正信正知,學習儀式,這些都令行者充滿成就感;然而,實修佛法,卻是要超越自己種種局限,放下自己重重執著,其內心曆程,豈是一句寒徹骨所能概括?然而,放下妄想執著,是我們生命內在的需要。
無數衆生,與我們同一靈性,幫助每一個衆生,就成爲我們份內之事;擔當生命,是我們自覺的訣擇。緣起,即擔當生命;性空,即擔當的當下不執著一切 。
諸法因緣生,生者即父母。當下支持我的一切緣起皆我父母,皆知恩、念恩、感恩、報恩。
天下父母,放開懷抱,更進一層,超越血緣,平等看護養育一切生命,喜樂無量!
諸法平等,生命同體,一切生命都是我的家人,我的思想行爲,我的勞作服務,我的産品成果,豈容假冒僞劣,那樣欺害我的家人,天地間焉有我容身立命之處?!
以家族血緣爲生命認同標志,成就感不足以實現人生價值,使自己內外失衡、身心交困。以生命爲標志,服務生命家園,方可快慰今生。
以無上覺性爲“天”,以緣起顯現爲“地”,以菩提心爲“君”,以不執著的正念爲“親”,以悲智雙運事理圓融的聖賢爲“師”。
個性是我的機緣,如果執著張揚突顯它,則違背平等,困擾自己,保持自他平等,借助個性展現人性,回歸覺性,才真正實現了我的個人價值。
共性是我們的共識共業,如果執著突顯它,則違背平等,小圈子困擾我們;保持內外平等,則共享共榮,回歸覺性,真正實現了團隊價值。
面對自己,務必而且只能做自己心靈的主人,回歸覺性,此即生命的價值。
面對生命,敬重和樂自覺利他,此即生命的權利。
面對資源,感恩惜緣持續共享,此即生命的責任。
如果你“信”任並且委“托”我,那麼與你共同維護你的“權利”,就成了我的“責任”,因爲我們都有“義務”,共同捍衛“生命”共同體的平等覺性。
市場經濟中,我不是以一個産品服務去賺錢,而是以該産品服務重新定義诠釋生活,爲利樂生命,供養一個機緣。
生命本來單純和樂,緣于無明妄執,而呈現複雜、困擾與苦惱。然而妄執根本不可能確立生命的終極意義,因而,不壞緣起,解脫妄執,敬重生命,接受無常,學習放下,自覺利他,和樂共享,體悟人生。
這就是我們期望的和諧世界,任重道遠,衆生的苦難在召喚勇士……
感恩共享
僧才素質、公民品格是佛教信、解、行、證的世出世間兩方面體現。
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成熟,是佛法功德加持的描述。
菩薩從來不會足踏祥雲放光天際,而是利樂有情,化導世間,哺育生命。
感恩叁寶,感恩勝緣,感恩一切……
祈祝善願皆辦,吉祥喜樂。
釋國亮
中國•山西•太谷縣佛教協會
山西省太谷縣大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