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今佛學的時代使命

  當今佛學的時代使命

  吉祥

   和諧世界,衆緣和合,此次大會是全球盛事、人間盛事,祈願在佛陀的光輝照耀下,明天的世界將會更加吉祥和美!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十七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是新形勢下做好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最近,賈慶林主席在接見2009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代表時又進一步指出,要把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與抵禦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活動結合起來。中央領導的重要講話,不僅爲國家宗教工作指明了總方針,也爲中國佛教在內的中國各宗教指明了總方向;不僅對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給予了極大的信任,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今天,我們的世界正面臨著一場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已經迫及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要反思,不僅要反思經濟政策、社會製度,更要反思我們的文明、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教育!我們應該盡快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人類面臨著共同的處境,比如環境汙染、資源匮乏、疾病傳染等自然危機,還要面對恐怖主義、民族戰爭、資源掠奪、金融危機等人爲災難。

   但人類真正的危機在人心。焦慮、煩躁已經成爲人們的常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越來越困難。據中國疾病控製中心提供的數據,2008年中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其中大多數是焦慮障礙和以抑郁症爲主的心理障礙。公衆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5成,全國至少有5600萬各類精神障礙患者,尚未接受過任何有關的醫療服務。最可怕的是崇尚不勞而獲,投機取巧日益成爲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人類文明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西方工業文明帶領人類走出了農耕文明,作出了偉大的曆史貢獻,但它也必將走向曆史的盡頭。時代正在召喚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全面和諧的生態文明。這就是要在西方工業文明所奠定的生産力基礎上,重新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叁大關系,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和諧生態,在人與自我之間建立和諧人格,在人與社會之間建立和諧社會。最終,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友愛,實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與和平。

   面對西方工業文明所暴露出來的內在困境,各國一部分政治精英與學者已開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態智慧,試圖從中尋找擺脫困境的路徑。他們發現,這些古老文明或宗教之中都包含著非常寶貴的理念與教誨,可以幫助人類走出道德危機、文明危機。

   佛學是救世良方。很多學者的研究證明,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已將目光轉向東方、轉向中國。除了關注佛教智慧中的人文關懷與和諧理念,西方人如今最感興趣的是我們老祖宗如何處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爲了解決共同面臨的生態危機,西方人開始琢磨我們中華文明的古老傳統。中華民族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全世界唯一以國家形態傳承,又同根、同文、同種延續幾千年的民族。因爲我們的文化理念蘊含著更加深刻的生態智慧,我們的倫理與製度充滿著這種深刻的生態智慧,我們的生活方式實踐著這種深刻的生態智慧,我們的曆史傳統延續著這種深刻的生態智慧。而這些智慧的核心就是中國的佛學。

   中國佛學是植根于中華文明中的東方佛學。在中國,佛教以佛學文化的形式向全社會延伸,已經形成普世的人文學科。作爲外來宗教的佛教,自漢代傳入以來,一直以學術或文化的形態向全社會傳播,並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印刷、哲學、戲曲、詩歌、小說等文化與藝術領域,産生了極其深廣的社會影響,構築起一座雄厚、輝煌、燦爛的中國佛教文化宮殿,令世界矚目,遠播海外,並成爲世界文明及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以佛學爲核心的中國佛教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古老文明之一,具有無限的潛力與廣闊的前景。通過佛教文化的發展,佛教理念已經深入到人類生活、文化等各個領域,並與中華民族的血液一起流動,隨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她已經或必將成爲建設和諧中國、乃至和諧世界的核心精神基礎。

   從全球視野來看,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面臨的危機難以估量。在全球化的今天,佛教如何適應時代發展,如何爲人類作出巨大貢獻,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佛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藏,更應該是全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

   佛學爲化解人類的靈魂痛苦與不安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論體系。通過這些方法,既能體悟到外在的虛幻性,又能覺察到內在的安祥自在,由此實現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自我與自然之間的圓融不二,從而完成精神世界的完全統一和終極超越。

   佛教的和諧理念以主客觀關系的和諧爲基礎,以調整人們的認識爲前提,在理論和實踐之間、現在與未來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構建重重相融、環環相扣的和諧關系。從行爲的實踐層面來看,佛學倡導在分歧中協調、在差異中求同、在沖突中共存的和諧理念。從思想的升華層面來看,佛學實證一種泯滅分歧、消除對立、化解矛盾的內在品質,從而爲當今的和諧事業提供了核心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方法。

   在諸多的實證法門之中,佛陀爲我們留下了步驟簡易、操作方便的實踐方法。例如規範行爲的戒律、心念控製的定力、開啓靈魂的智慧。這些都是佛學極爲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去挖掘、弘揚,向世界推廣。

   在中國,乃至全球,大量的寺院、佛學院、禅修中心、弘法基地、培訓機構、研究機構、學術中心等等也都在體驗和踐行著這些法門。這是佛學最根本的精神內涵,是最實用的生存智慧。

   戒是法的地基,定是法的屋頂,慧是法的殿堂,由此組成了叁寶的靈魂家園。在中國西安雲居寺,我和我的弟子們通過內觀禅修的方法作了一些嘗試,深深地體驗到自己是如此的虛弱與無助。活在當下,安住法中,法會給我們以完全的依靠。我們驚訝地發現,活脫脫的智慧會伴隨著曙光一起來臨,法的無限坦途會完全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活在當下,執行真理,落實戒定慧,法的無限活力與無窮的智慧資源,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永恒的生機。活在當下,覺察內在,法的永恒效能會給予我們靈魂完全的統一和諧。我們終獲永恒的自由。

   願一切衆生快樂,讓世界充滿愛,這是當代佛子實踐佛學真理的時代主題和神聖曆史使命。

   佛教是實踐的佛教,因此,佛學更應該是實踐的佛學。我們要讓佛學紮紮實實地發揮其影響力,推動社會各個層面,對佛學思想有一個正確、正面的認識。我們的僧團要以服務的心態引導社會,要以教育的行爲影響社會,要以愛國的精神弘揚佛學,要以奉獻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其重中之重,就是佛學的教育。

   關于當今的教育,美國哈佛大學院長哈瑞 •劉易斯博士在《失去靈魂的卓越》一書中指出,哈佛的教育是一種失去靈魂的卓越。他說,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提醒美國人民:“我們在教育中放棄了自己的根本任務——大學原本應該爲社會培養原則性強、受人尊敬的領導人;應該培養學生重要的價值觀、性格、道德,讓他們願意爲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學習。”對比一下當今中國的教育,可能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是不是也在追求一種“失去靈魂的卓越”?

   因此,我們更需要重新認知和發揮佛教應該發揮的時代作用!只有教育的佛教,實踐的佛教、落實的佛教才能夠爲失去靈魂的教育重新注入靈魂。

   我們呼籲,請在教科書中爲佛教留出一席之地,在孩子們的幼小心靈之中,植入法的智慧,從孩子開始培育爲他人而學習的服務意識。

   我們還要呼籲,請在主流傳媒中,爲佛學開啓一個弘揚佛陀慈悲濟世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的光明窗口和時代快車。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尚未過去,如果人類的心仍然繼續的貪婪,那麼,我們將面臨更大的危機,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並加強以佛學爲核心的佛教文化建設。從國家戰略來看,應該通過佛學來發揚佛教的和諧理念與慈悲精神,面向全球宣揚中華文明的文化魅力。從全球的文化視野來看,在世界文明多樣化的今天,佛教界更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發掘並推廣佛教文化的普世價值與時代使命,爲人類的和諧發展貢獻寶貴的精神財富,爲衆生的靈魂建設打造堅實的精神基地。

   我堅信,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是東方人的世紀,二十一世紀的文明基礎是中國佛學!中西文明的核心發展和文明對話平臺必將由中國佛學來承擔。世界和諧發展爲主題的中國佛學航船已經啓航,愛好和平、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實踐著真理、奉獻著仁慈、落實著科學,讓世界充滿愛,讓衆生都沐浴在愛與祥和之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