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法的現代價值
紹根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江蘇無錫隆重開幕,並且舉辦“佛教與現代性”的主題探討,意義重大,因緣殊勝,我謹代表香港佛教僧伽會同人表示熱烈的祝賀。
本論壇探討“佛教與現代性”這一專題,我認爲依然離不開以現實佛教人間化、人性化、現代化爲重要主旨的人間佛教。因爲只有把佛教與現代性融彙起來,才能真正體現佛教關懷社會,關懷人類,關懷現實人生,因此,佛陀的慈悲精神不論任何時代都適用於任何社會。
佛教的現代性,應首先是佛教的人間性。《阿含經》雲:“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可見佛陀是由人而成佛,是人間的修行者,由修行而啓悟,是在人間得道,人間成佛。這說明佛與一切虛無缥缈,所謂萬能的神有所區別。
佛教從佛陀
生之日起,應該說是面向人間,關懷人間,啓廸人類的智慧。佛陀啓道之後,最初到鹿野苑中演說四谛法、八啓道、五蘊、十二因緣、一切一切都是從人間出發。
佛在菩提樹下,啓道之後,即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未能啓得。”衆生因被無明妄想蓋覆,執幻有而爲實有,因此起惑作業,由業感果,故有生死輪回之苦果,生死輪回是說人生的因緣果報,生死相續,這正是人類的全部生命真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顯示諸佛教法,無一不是對人類的教化與關懷。《華嚴經》中指出:“一切賢聖道果,皆依於人而能修啓。”也是說明諸佛世尊,皆由人間而修成。
佛教的現代性,佛教是適應任何一個時代,所以世人稱之爲人間佛教,既是人間佛教,也必然是關懷人類,輔導人心,令其改惡向善,納人類於人生正軌。太虛大師著名的偈句: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既佛成,是名真現實。
佛是覺悟的人,具足智慧的人。這人生的覺悟,人生的智慧,正是一種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從成人到成佛,這是人格的養成過程。印順導師在《學佛之要》一書中,有一名句:“學佛是道德的實踐”,這說明了學佛是人人應學,不論男女老幼,信佛的,縱使到寺裡來進香禮佛,持名誦咒,這是對佛菩薩的崇敬,或求佛菩薩加持等。真正信佛,不但是信仰,不但是遵行佛教的禮儀,而要信智並重。學佛也不單是尊重教理,研究一番便算,最重要是解行相應。學佛的主題不外乎叁學:戒、定、慧,或推廣爲六度,這都是實踐德行。其中戒是一般的德行,重在止惡防非。然而不單是止惡,如應作而不作,也是違犯的。能夠持戒,身體的行爲,就會合乎法度,不過外表的行爲雖矜持不犯,而還不能將心內的妄念息下。散亂、失念、不正知,這都是使心地蒙昧不明,使我們走向罪過的動力。所以進一步,應當集中精神,專心一境,使內心進入安定而純潔的境地,這就是定。得了定,部份的煩惱就降伏了,但若要斷除煩惱,非引發無漏慧不可。般若智慧,是廓清我見和妄執的利器,如熾烈的猛火一樣,燒盡一切煩惱,內心經過慧火的鍛煉,畢竟清淨,這才能內心外身所行都能合法。慈悲心淨化而增長了,能捨己爲人,顯發爲圓滿的德行。這種圓滿的德行的養成,就是人格的養成。可見學佛的過程,即是養成圓滿德行的人格。
我們環顧現實世界各地,關注一下現實人生,世界各地不是戰爭,互相殺戮,便是恐襲、爆炸、販毒、天災人禍……等,就以香港地區來看,每天新聞媒體報導的鬥毆、謀殺、自殺、黃賭毒、青少年犯罪,幾乎無日無之,這是甚麼人生?我們談到佛教的人生現代性,也就不能不談到社會的人生現實性。
概括起來說,我們最普遍的現實,就是社會不安。這不安,無不由心所作祟。《八大人覺經》雲:“心是惡源,形同罪藪。”迷塵遂影,心不可測,業由妄起,妄由心生,由是而知,心是衆惡之源。我們常講貪、瞋、癡、慢。貪從何來?瞋從何來?癡從何來?慢又從何而來?一切一切都是從心所起。由於人類與生俱來的貪瞋癡叁毒,皆由妄心所起,若不治心,則無由解決。所以我們必須從心上解決問題。
2006年在杭州舉行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正是“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這一主題,我十分讚賞,也十分讚嘆,由衷的敬佩。這主題是概括了佛法中的根本的真理。佛經有雲:“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人生的一切,無不由心而妄造,因此講佛教的人生性,必須回歸心的本源,才是真正的佛教人生,佛教的現代性。
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是與樂,謂把快樂帶給別人;悲是拔苦,謂拔除衆生的苦難,把求助者,幫他能出離苦難。這兩者都是對人的關懷,對衆生的關懷,對一切生命的關懷,簡言之就是關懷衆生。
佛教的慈悲,有“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這是更高的思想境界。在《湼槃經》中,提出了“叁緣慈悲”。一.“衆生緣慈悲”,是指慈悲一切衆生,出自人的善良本性。二.“法緣慈悲”,是指聽聞佛法,修學佛法,行持佛法,悟後緣起性空,是出自悟性,出自智慧,出自對人生,對宇宙的真理了知一切。叁.“無緣慈悲”,這是佛心慈悲,是一種最崇高的道德境界,只有無所著,無所緣,無差別,無四相,才能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
佛教講慈悲,這不僅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而且更是一個心靈質素問題。慈悲,是對他人,對其他生物,對一切生命的關懷和愛護,只有懂得衆生平等,而又堅持、信守這平等思想的人,才能做到慈悲和愛護。
佛教既是以慈悲爲本,當然首要戒殺,不但不殺生,還要愛護一切衆生,令其離苦得樂,這善行是佛弟子應有的修爲,也是培植慈悲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在幫助別人減輕苦難時,使他從受惠得益中,也感染了行善助人的美德,由於我們給予受苦的慈悲關懷、愛護濟拔,施予援手,受惠者感恩的同時,日後自然也會把慈悲之心再轉施予別人身上,這無形中化導世人,良性的因果相續。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大乘教佛教的骨髓,離開慈悲,根本就沒有佛教存在,佛教的慈悲,是寃親平等觀,大地衆生猶如己子。如《梵網經》所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而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若殺而成食之,即殺我父母……”。這都是關懷衆生的道德情懷,由是而知、佛教的教義乃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所以任何一個時代,都適合每一個國家和社會。
正因爲我們佛教徒,有了這種毫不動搖的慈悲理念。慈悲本懷,才能法化世人,由家庭,交朋友開始,互讓互諒,互相關懷與愛護,既切合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創建,尤其切合現代人生。所以若把佛教的慈悲精神,弘揚開去,感化世人,個個走向理想的人生正途,社會自然和諧,穢土便成樂土。
作者簡介:紹根,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