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現代性

  佛教與現代性

  常寬法師

   佛教是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紀前創立的,佛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衆的一種普遍而廣泛的教育。佛教自創始以來,歷經了兩千五百多年,一直影響著東方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幾乎涉及了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倫理道德等社會的各個方面。隨著電腦科學,生命科學,精神分析學,量子物理學,毫微技術,航空航太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當前面臨的各種困境,如環境汙染,人口增長,氣候變異,金融危機等,都在不斷印證了佛陀對宇宙宏觀,微觀的認識,對生命本身的認識更是無懈可擊的,佛陀的教誨是真實不虛的,講求實效的;佛陀的思想體係是嚴密無誤的;佛陀的精神是慈悲的;佛陀的作風是務實的``````正是如此使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對此矚目,于是便有了東學西漸,佛光普被歐美之勢,誠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之新潮。如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宏揚佛教?如何使佛教現代化,便成了一個大家関注的主題。

   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太虛大師(1890-1947)在《人生佛教》中認爲:中國佛教應以現代社會為目標,在態度上是“人生的”,而在範圍上是“人間的”。他的人間佛教理論實是佛菩薩在人間;修行解脫在人間,使佛教脫落神化,囘到現實人間。人間佛教漸漸成爲現代佛教的主流思想和努力方向,佛法是要在世間尋求的,絕不是離開世俗社會的另一個世界與境界中的產物,也不能執著于世間和出世間的絕對區分,離開世間的追求覺悟成佛是永遠不可能的。真所謂“佛法在世閒,不離世閒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度眾在人間,但彼時的“人間”與21世紀我們今天生活的“人間”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現代”這個時間概念的灌入,要求21世紀的人間佛教更加入世化,生活化。

   入世化,生活化,是要求佛教徒眾們積極發揚大乘菩薩的入世精神,在生活中體悟佛法,實現人生的價值,負擔起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超越生活,超越生死,淨化社會,淨化心靈。入世就要投入到激烈的時代竟爭中去,但入世不是最終目的,即使有滿腹的佛教理論,卻束之高閣;即使有萬貫家財卻視財如命,迷戀于塵世,這樣的入世對社會與眾生又有何益処?佛教的入世化最終提倡的是要在入世中出世,將“自我”融入“他我”中去。如何去實現入世化,生活化的人間佛教呢?

   首先,佛教的宏揚傳播手段要積極入世,緊跟時代發展。原本佛教只是山林式的個人修煉。而如今的時代是科技時代,人們的情感溝通,信息獲得很大一部分依賴于廣播媒體,電子通訊以及互聯網絡。佛法宏揚一定要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方式,開展網上傳法,實現遠距離弘法活動是大勢所趨,用現代化手段廣播佛種,可以讓佛教與更多大眾廣結善緣。但是請切記現代化的傳播方式一定要將佛法思想穿透時空迷霧,揭示宇宙終極真理的精髓部分,發揮到極致。絕不能為了一味迎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讓現代化傳播手段去侵蝕掉佛法的精髓,它們不能淩駕于佛法之上,只是被佛法所統帥。

   第二,對佛法的詮釋要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語言。前提是要依據佛陀的本意去解釋佛法,在用詞上要盡量貼近 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在思想上要盡量富有現代氣息。如果有人僅僅是為了追求所謂佛經語言的現代化,就捨棄了佛法的本來意蘊,只以自己的分別心去取捨佛法,將自己的理解填充于佛法中,以求嬴得部分人的好感,這樣的“通俗易懂”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況且現代科學在很多的領域都無法與佛法匹敵,而佛法中更有太多超越言語名相的地方。在碰到這些地方要讓現代人感到佛法的不可思議,博大精深。而不是用通俗語言詮釋後讓他們感到佛法的不可理喻,又囘到唯科學才是衡量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誤區。當然,如果能在不改變佛法本義的情況下盡量使用現代化語言才是智慧之擧。

   第叁,現代化的人間佛教,應奉行自己的建設綱領。由奉行五戒十善開始,進而四攝六度,信解行証而成就佛果;同時每個人都要去服務社會,替社會謀利益,一方面以個人人格影響社會,一方面合力淨化社會,以達成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現代佛教的宣導人——太虛大師,早就預見了人間佛教有可能被人庸俗化的後果,他在十九世紀叁十年代就指出,他的革新佛教應是以佛教為中心,而適應現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佛教,如果失去了以佛教中心的理念,流于極端世俗化則也失去了佛教存在的意義。佛教如果只是為了吸引現代人,為了不被現代人譏笑為落後;為了暫時籠絡不願遵守戒律,不願苦行修道,不願聞思深奧難懂的佛理,不願與自己習氣作最頑強鬥爭的某些現代人的思維習慣,行爲方式;為了整個世界已越來越物質化;為了人們的欲望越來越增盛,性格越來越懶散,我執越來越嚴重就放棄了嚴格的戒律。修行者必須多年聞思修的要求,以及思想與行爲上必須克服人性弱點的修行過程,而一味投身于世間的濁流,那麼不管是按一個佛教現代化的名稱,還是賦予人間佛教的美名,佛教都會失去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現代社會中,如果佛教失去了自己的尊嚴與駕馭權,最後只能是形象佛法的大量應世,以及佛法與世間法的同流合汙,佛法的弘揚根本無從談起,佛法的現代化也根本毫無意義。

   二十一世紀的際遇與挑戰共存,佛教如何弘揚,面向現在,走向未來,還須我們一起努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