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現代傳播
焦梓嬌 羅海強
佛教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文化互生互長,形成了獨特的中國佛教文化。其包含倫理學、美學、訓诂學,由寺廟修學體系傳承至今。然而,多樣的傳播管道挑戰著現當代佛教傳承,本文擬從佛教現代傳播角度做以梳理和展望。
佛教自漢代開始傳入我國,已曆經了2500多年,其間王朝更替,社會不斷變更,佛教在變動開放中,逐漸流傳並爲人們所接受。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外來佛教,表現出巨大的獨立主動的包融性,從而強烈地影響了佛教的面貌,左右了佛教的發展。中國文化的潮流相繼演變,不同時代的主流思想,給予當時佛教的影響最大。同時,佛教由一種外來的宗教,又對中國傳統文化發生著影響。經過兩千多年的廣泛傳播和演化,已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紮根,並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且經久不衰而傳播世界。從中國古代高僧大德,如法顯、玄奘、義淨等人跋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遠赴印度學習、取經。玄奘推卻印度的挽留回來組織譯經,弘揚佛法,創立佛教宗派,建設了我國的佛教文化。至今更是廣大佛教內外的高僧學者一直致力于佛教各領域的研究工作。佛教既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包含了精神、藝術、語言、文學等的全方位文化。中國佛教這一多元文化,從精神、藝術、文學等方面都在不斷地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
中國佛教所具有的優良傳統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有著巨大的影響。佛教徒發願修行,無論是出家的僧侶,還是在家居士,他們在修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精進,養成了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並非只是人們從表面看到的誦經念佛,坐禅行禮,講經說法等,也並非與世俗世界格格不入,消極悲觀等,這只是長期以來因對佛教的不了解而産生的種種誤解。
中國佛教雖是一種出世法,但它也包含著積極的入世精神和鼓勵人們努力向上的人間品格。佛教主張一切衆生平等,並生起爲衆生與樂拔苦的慈悲心。“大慈與衆生一切樂,大悲拔衆生一切苦,”利他即是利己,度人亦即在自度,在自身成就的同時普度衆生,引導衆生脫離苦海。並強調了一切生命的平等,不僅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且人與其它生物也是平等的,一視同仁,不分貴賤賢愚,在關注自己生命的同時,還要尊重和關懷他人乃至一切衆生。佛教還提倡去惡從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使人心向善、向上,共同造就良好的社會環境。樂善好施的佛教布施主張,更有助于提升人的品格和精神境界。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自身心靈的愉悅,布施不但給予他人幫助,也給自己了一種在此過程中獲得的快樂體驗,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加溫暖。
佛教的傳播同樣在漢語言,文學和藝術上對中國文化有著不可或缺的深遠影響。
“五體投地”“叁生有幸”“叁教九流”“口頭禅”等等日常用語,皆因佛教的傳入融合後豐富了中國的語言文化。梁啓超曾講,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詞彙增加了叁萬五千多個。胡適先生也總結出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文學的白話文,想象力和文學體裁産生了影響。對後代彈詞、平話、小說、戲劇的發展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貢獻。
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有“吳帶當風”之稱的吳道子的佛畫,分布于全國各省地的佛教寺塔建築等等不勝枚舉,都因著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相融相傳至今,爲我們留下了偉大的藝術瑰寶,在流傳其間也影響著當時的繪畫、音樂、工藝、雕刻、塑像、建築等方面的風格樣式潮流。
佛教爲社會的和諧發展,文化傳承有著如此的積極意義,如何讓人們抛棄誤解,更好地發揮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使佛教得以更好的傳承、傳播發展呢?
一直以來,佛教的傳播主要依靠以下幾種形式:佛學院培養僧才;寺院建設;法師講經;經書、期刊流通;影視、多媒體光盤、廣播電視傳播;慈善、共修等佛教活動。
寺院作爲佛教文化最根本的載體,幾乎是伴隨著佛教在中國一起成長發展的,寺院的興盛與否往往代表了佛教在中國的地位。寺院這種方式的影響也是最爲巨大和廣泛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特別是對于那些其它傳播方式無法進入的、相對較爲落後的地區和領域,更爲重要。可以說,人們與佛教所發生的最直接的聯系就是通過寺院來實現的,它的作用和意義是其它方式所無法取代的。
最全面、最翔實的佛教文化,只能通過寺院來體現。在寺院當中,叁寶俱備,清涼備至,佛教思想、佛教文化、佛教藝術、佛教典籍等等,都可以得到幾乎完美的诠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佛教。當心煩意亂的衆生,踏入無論是嶄新還是因歲月而古老的伽藍門坎,跪拜在佛像前,或是一眼望見那自在飄逸的僧人,仰望那似乎完全不一樣了的藍天,讓那悠揚的鍾聲,一下就敲到心裏那最爲軟弱的地方,刹那間,無限甘露的清涼。
相對來講,佛學院在數量上就較寺院要少得多。這是根據佛學院的職能來決定的,佛學院主要是從事佛陀教育和佛學研究。意即培養僧才的場所,並不完全對外開放,只是接納已經出家的僧人來此進行系統的學習與深造。雖然數量不多,但對質量卻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它是佛教文化傳播鏈條中,最爲嚴肅、同樣也是最爲權威的環節。高質量佛學院的建立和延續,決定了佛教文化是否能夠純正地、順利地傳承下去。所以說,佛學院是佛教傳播各類方式當中,最核心和最不可或缺的。
寺院和佛學院都是具有固定場所的傳播方式。而佛經、書籍、刊物、影視、多媒體光盤、廣播電視等等這些方式,從手段上來說,則具備了自由和便捷的特點。其實這種傳播方式,和當今社會上一切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手法,無二無別。
佛教在傳播過程中,根據當時社會的發展借助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由此可見,佛教的傳播與人類科技發展有著緊密的關系。
佛經是在釋迦牟尼佛圓寂後,由阿難尊者及其弟子一起集結而成,因當時的情況,是使用葉子、石刻、竹簡來記載佛經。不難想象,在那個年代,想要完成一本完整的佛經,所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加上交通和溝通的不便,想要得到一本經書,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有了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這給佛經的流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值得一提的是,人類曆史上最重要的第一本雕版印刷製品,印的就是佛經。由此後,人們得到一本經書或講記不再那麼艱難了,而佛教的傳播也隨之興盛起來。隨著信仰佛教的人數不斷的增多,除佛經之外,又出現了很多佛教文化的書籍刊物,至此開始,紙製媒體在佛教的傳播中被廣泛使用。
時至今日,紙媒依然發揮著文化傳播中巨大的作用。
同時,電影、電視和多媒體光盤也爲佛教文化的傳播增添了新的途徑方式。影視媒體從視覺、聽覺上更直接具體地使佛教文化得以展示和傳播。也因其降低了人們理解佛教的難度,使佛教的傳播更爲迅速和普及。我們還記得,當影視劇剛剛進入我們生活的時候,《少林寺》影片引起轟動。給當時的一代人留下了深深的記憶,同時也讓世界從一個側面看到了中國。
還有各種可以讓大衆參與感受的佛教慈善等活動,是佛教文化傳達人心的強有力的補充。如臺灣的慈濟功德會等佛教慈善團體深入民心的所行所爲是對佛教精神的最實際最好的傳播。也是因爲對社會民衆疾苦的關懷而得到了社會的認同民衆的關注。
在現代社會,是信息的社會。人們通過不同的媒介傳達和接收著各種的新聞與信息。自1994年我國全面接入互聯網以來,發展了十五年,互聯網已從存儲信息的工具發展成爲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中的一部分。現在的互聯網正處于web2.0時期,人們不僅可以進行多種方式的信息存儲與傳播,而且還可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展開全面交互。多種信息存儲與傳播指的是互聯網在“富媒體”上的技術進步,人們除了在網上上載圖文信息外,還可以上載音頻、視頻等多種“富媒體”文件;全面互動指的是人們不僅可以在論壇交流,還可利用更多形式參與到網站的內容建設、溝通等環節中來。2006年,我們著手策劃、開發、實施一個以佛教文化爲核心的中國文化網站——大渡網www.dadunet.com。運用web2.0的技術,自主開發博客、SNS,影音視頻等産品,已成功開設了法師在線、生活禅、智慧導航、文化大家看、素食、讀書、視頻、美圖、個人空間、論壇、公益及佛藝時尚電子雜志等欄目。博客是網絡媒體從大媒體向個人媒體過渡的標志,更是一種重要的“新媒體”,在大渡網上很多高僧大德及居士開設了自己的博客。這些博客如同一個個小型網站一樣傳播著博主的文化思想和主張。這讓佛教文化的傳播更爲廣泛和主動。在博客的傳播過程中將人與人在網絡上的關系形成SNS(社會化網絡服務),這就使上網用戶串聯了起來,如同織起了一張大網,而在這張網上的任何動作都可以迅速的傳到網上的每一處。這樣就可將佛教文化傳達到更深更廣的每一點上,而且通過SNS系統,又都是通過朋友傳遞給朋友,這就大大降低了不良內容的風險。應用網絡視頻這一産品,可以直播佛教活動,法師開示、講經並與網友形成互動,並采訪法師製作各種佛教類節目,使網友不受任何時空限製,更真實更方便地了解學習佛教文化。聲音、圖片工具可以更好地展示佛教繪畫、音樂、建築、雕塑等藝術。網站正是利用了現代化的科技這一手段工具,將佛教從多方面傳播展示給大衆。網絡上的各類應用産品正可把佛教的精神、文學、藝術等更全面深入地一並表現。
同時,我們正在爲web2.0之後的網絡時代做著規劃准備。逐漸,隨著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會擺脫工具的角色。越來越多的人會開始嘗試參與“網絡生活”的一種生活方式體驗。2004年,盧浮宮把3.5萬件館內公開展示的藏品及13萬件庫藏繪畫放上網站,並提供了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和日語四種版本的3D虛擬參觀項目。當年訪問人數已經和實際進盧浮宮參觀的遊客人數持平,都是600萬人次。據媒體報導數字,盧浮宮建造朗斯二館的投資爲7500萬到8800萬歐元,預計每年增加觀衆50萬人次,而盧浮宮爲改造網站投入的預算爲650萬到800萬歐元,預計在2010年能達到1000萬到1500萬人次的浏覽量。傳統博物館,本質上定義爲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美國著名博物館學者斯蒂芬•威爾卻認爲,博物館過于強調功能,忽視了它存在的目的,那就是“爲大衆開放,促進社會發展,並以研究、教育及娛樂爲目的。”如以威爾的定義來考慮,虛擬博物館顯然以小于建造實體博物館的投入而使收藏的目標得到最大限度的擴大延伸。在博物館的四大傳統功能中,虛擬博物館強化的是大衆教育和自我學習部分。打開盧浮宮官方網站,下載指定的媒體播放器之後,就能在網上完成一次3D“虛擬參觀”,可以浏覽古代東方、古埃及、古羅馬和希臘藝術、繪畫、素描、雕刻、工藝美術等七大館。在這個虛擬博物館裏,盧浮宮發布了1500件重要藏品的詳盡背景資料介紹,這是觀衆實地到訪盧浮宮也未必能夠了解的信息。網上爲其它3萬多件藝術品配有簡介,和現實中貼在藝術品下面的標簽也完全一樣,這意味著通過網絡遊覽,觀衆能獲得盧浮宮館藏的所有圖文信息。我曾花費一個月每天從開門到閉館在盧浮宮館參觀,也沒能將400個房間的6萬多件陳列看完。而在虛空間裏可以得到更接近並使用其信息的可能性,並且跨越了時間空間界限。
已有如此成功的實例,我們也正規劃對佛教名山寺廟的網絡“虛擬世界”搭建,使人們可以更方便更親近地了解和學習佛教文化,也大大提升了人們在過程中的興趣。我們更可以利用3D技術和交互式觀衆體驗系統讓網友體驗在2500多年前與佛祖一起于菩提樹下聽法,或與六祖慧能參禅悟道……
把多元的中國佛教文化廣泛集成數據信息庫,並通過現代科技數字化技術展示和傳播在一個沒有時空限製、一視同仁的網絡世界,聚合大衆的集體智慧,傳承再現並發揚中國佛教的輝煌。爲構建我們的和諧社會發揮作用。也正是和諧世界,衆緣和合。
焦梓嬌
北京龍泊大渡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羅海強
北京達義興業房地産公司總經理
《佛教的現代傳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