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醒過來之後她異常歡喜,就請僧衆爲她助念,她就在位子上坐化了。
項氏
項氏妙智。四明鄞人。寡居。二女悉令爲尼。同居楊氏堂。見人唯勸念佛。晚歲偶疾。謂女尼曰。多有尼僧相待西歸。
乃請人念佛。忽曰。我欲坐化。錯無作棺也。女曰。佛用金棺無嫌也。母喜。諷上品觀。轉身面西。兩手作印。微笑而逝。時紹定六年。
項妙智是四明鄞人,丈夫早逝。她讓兩個女兒都出家,和她們一起住在楊氏堂,見到人她就勸人念佛。晚年時有一次生病,她就告訴女兒說:“有很多僧尼等著我去西方。”
于是她就請人助念,正在助念時,她忽然說:“我是要往生的,以前做的棺材錯了。”女兒告訴她說:“佛陀涅槃時也沒有嫌棄那金的棺材呀。”于是她就很歡喜的誦上品觀,然後轉身向西方。兩手結印,微笑而逝。當時是紹定六年。
沈氏
沈氏妙智。四明慈溪居。自幼蔬食念佛。長歸章氏。未嘗中廢。施米貸被。以濟饑寒。常誦彌陀經爲日課。
一夕微病。念佛尤力。忽見佛菩薩長者居士。擁立目前。燈光千脈累累然。狀如虹橋。即日右脅吉祥。凝然不動。時端平二年。
沈妙智住在四明的慈溪,從小就吃素念佛。長大後雖然嫁爲章家婦,依然不變。她布施米糧棉被,救濟饑苦貧寒人士。平常每日,她一定誦《阿彌陀經》。
有一晚,她覺得身體有些不適,于是就更用功的念佛。忽然她見到佛菩薩及長者居士都湧現在眼前,光芒有百千條之多,好像彩虹橋般。當天她就吉祥臥而逝,神態非常平靜。正是端平二年的事。
施氏
沈铨家錢塘。同妻施氏專心淨土。請照律師依觀經繪九品往生圖。印施般若經。供佛飯僧。徑山天甯五刹。皆建大殿像。平時諸善。悉用回向。铨及施氏。前後命終。皆感化佛。持錫接引西去。
沈铨家住錢塘,他和妻子施氏,都專修淨土法門。他們曾經請清照律師,照著《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言,繪九品往生的圖相。同時他們還印施《般若經》,供養佛陀並齋僧。徑山天甯等的五所佛寺,他們都出錢塑大殿的佛像。平常做任何善事的功德,他們一律回向往生西方。兩夫妻先後命終,都有化身佛,接引他們生西。
往生集
(明)袾宏
樓氏
宋樓氏慧淨。適寺簿周元卿。嘗披玩傳燈。發明見地。尤以淨業爲真修。念佛不辍。晚年被疾。忽見蓮臺紫色。化佛無數。異香滿室。語家人亟令念佛。頃刻而化。
宋朝人樓慧淨,嫁給寺簿周元卿。她曾經在《傳燈錄》這本集子上下過功夫,有她自己的體悟。不過她真正修的還是淨土法門,以不斷持名爲日常功課。
晚年有一次生病,忽然見到紫色的蓮華臺及無數的化佛來迎,整間屋子都充滿了異香。臨終時她殷殷叮咛家人要努力念佛,然後就往生了。
崔婆
宋東平梁氏乳媪崔婆。津州人。平生茹素。極愚。不能與同輩爭長短。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學。崔朝夕在旁但誦阿彌陀佛。虔誠不少辍。不持數珠。莫知其幾千萬遍。
年七十二。得疾洞泄不下床。然持念愈笃。忽若無事。時唱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無條嶺下無坑。去時不用著鞋襪。足踏蓮華步步生。諷不絕口。
人問何人語。曰我所作。曰婆婆何時可行。曰申時去。果以其時去。用僧法焚之。舌獨不化。如蓮華然。
宋朝東平人梁氏的奶媽崔婆是津州人。崔婆一向吃素,然而天生愚蠢,爭論不過同輩的人。她的主人晁夫人喜歡研究禅學,而崔婆朝夕陪侍在旁,只一心念阿彌陀佛。她念佛很虔誠,不偷懶,也不用念珠,所以不知道已經念了幾千萬遍。
七十二歲那年,崔婆拉肚子拉到不能下床。這時她念佛更加精進,結果病就忽然好了。于是她就不絕口的唱一首偈:“西方一路好修行,上無條嶺下無坑。去時不用著鞋襪,足踏蓮華步步生。”
人家問她這首偈是誰作的,她說:“是我自己作的。”別人又問:“婆婆你什麼時候可以去西方呀?”她回答說:“下午四點時要去西方。”結果真的那時她就往生了。火化崔婆的屍體之後,只有舌頭沒有燒掉,好像一朵蓮華。
周婆
元鄞縣寶幢市周婆。精修淨土。遇歲首。持不語。晝夜常坐。盡月而止。遇暑月。則施茶湯。曆久不廢。
一夕夢大荷葉遍覆一市。覺自身持數珠行道葉上。既而微疾。鄰人夜見幢幡寶蓋來入其家。黎明。婆已合掌念佛逝矣。
元朝時鄞縣寶幢集市上的周婆,很精進的修淨土。每年的元月,她就持禁語戒,晝夜都打坐,整整修一個月。到了溽暑天,則布施茶水供人飲用,多年來一直如此。
有一晚,她夢見有一大片荷葉,把寶幢市整個蓋住,而她自己則手拿念珠,在荷葉上經行念佛。不久之後她生小病,鄰人當夜見到有幢幡寶蓋進入她家。天亮時大家去她家看,卻見到周婆早已合掌念佛往生了。
薛氏
大明薛氏。武塘世族女也。生時母夢長庚入懷。後歸周。生子五人而寡。秉節自誓。供觀音大士。香煙結蓮花。人異之。專心淨業。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
萬曆丁亥五月得疾。遂絕粒屏藥石。至九月六日。延僧禮忏。且曰。四日足。吾事畢矣。乃西向對彌陀像。晝夜系念。囑諸子翊贊。禁諸婦女毋入。
時正重九。取淨衣點淨。香水灑禅椅。次早索水灌手。誦甘露真言。著所淨衣。戴志公帽。長跪佛前念然香贊佛偈。唱叁皈依禮叁拜。輪珠念佛一百八遍。逮午趺坐結印而化。
神氣熙然。較生存倍更開朗。一時在側者。俱聞蓮華香滿室中。諸子奉命入龛。觀者數千人。
明朝的薛氏,是武塘世族人家的女兒。當年她母親生她時,夢見太白金星進入懷裏。後來她嫁給姓周的,生了五個兒子之後,丈夫就過世了。她就自己發誓要守節。她供奉的觀音大士前面點的香,曾經結爲蓮華,大家都很驚異。薛氏專修淨土法門,平常愛好布施,念佛十五年如一日。
萬曆丁亥年的五月,她得了病。于是她就不吃藥也不吃飯,直到九月六日,請僧人來禮忏。她說:“四天就夠了,我該做的事已做完了。”于是她就西向彌陀像,晝夜都很精進念佛,叫兒子也助念,並吩咐不准婦女進入。
當時正是重陽節,她把幹淨的衣服用點淨法清淨一番,又用香水灑在禅椅上。第二天早上,她灌洗雙手後,就誦甘露真言。然後穿上點淨過的衣服,再戴上志公帽,就跪在佛前念燃香贊佛偈,又唱叁皈依,叁禮佛法僧叁寶。數念珠念了一百零八聲佛號。將近中午時分,她就趺坐結印往生了。
薛氏往生之後的神態,十分安然,看來比活著時更開朗。在旁邊的人,都聞到滿室的蓮華香味。兒子們奉命把她的遺體放入龛中,有幾千人來觀看。
許氏婦
大明許氏婦。杭郡人。生平恭順質實。惟以念佛爲事。將卒。呼家人與訣別。著淨衣端坐。手執天目白花自簪之。安然而逝。
明朝某婦人是杭郡人,嫁到許家。她的爲人很恭敬孝順,性情樸實,整天都念佛。臨終之前,她把家人都叫來,和他們一一告別。她穿著幹淨的衣服,端身坐著。拿了一朵天目白花,插在自己的頭發上,然後就安然逝世。
于媪
大明于媪。北京昌平州邵村民于貴之母。久積念佛。一日浣衣甚潔。謂其子曰。予將生淨土。子未信。至期。取幾置庭心。坐幾上脫去。異香天樂。鄉人皆聞。
明朝的于老太太,是北京昌平州邵村的村民于貴的母親,長久以來她一直都念佛。有一天,她把衣服洗得很清潔,告訴她兒子說:“我要往生淨土了。”她兒子不相信。日子到了的那天,老太太就把幾椅放在庭院的中央,她就坐在幾椅上往生了。當時有異香,有天樂,鄉民都聽到聞到。
方氏
大明方氏。諸生吳應道室也。叁十而寡。守志皈佛。專修淨土。一老媪亦齋戒。相隨逐二十年。
萬曆乙酉時年五十矣。小疾。呼老媪相對念佛不辍。無一語及他務。卒前一日。沐浴更衣。明晨然香禮佛。還坐一榻而逝。
明朝的方氏,是諸生吳應道的妻室。叁十歲就守寡,自此就皈依叁寶,一心念佛。有一位老婆婆也和她一樣齋戒念佛,跟了她二十年。
萬曆乙酉年時,方氏五十歲。她生小病,于是就叫老婆婆來一起念佛。兩人只是不停的念佛,沒有講任何一句其他的閑話。臨終前一天,她沐浴更衣。第二天早上,她燃香禮佛之後,退坐在榻上往生了。
張母
大明張母陶氏。爲長水守約居士繼室。居士奉佛。母化之日。課誦無間。居士出禮普陀。母謂二子曰。吾平日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
次日居士歸。成殓。俄而棺上出青蓮花五朵。居士大駭異。自愧恒常與俱。不知其道行如此。
明朝人陶氏,是長水張守約居士的繼室,居士平常也念佛。在他妻子往生前幾天,他剛好到普陀山禮觀音大士。陶氏告訴兩個兒子說:“我平常參是心作佛及是心是佛這兩句話,今天我終于了解了。初四我就要走了。”臨終那天,她還是和平常一樣做功課,然後才端坐往生。
第二天居士才回到家裏。入殓之後,棺木上生出五朵青蓮花。居士驚異萬分,很慚愧自己日常和妻子相處,卻完全不知道她的道行已經如此。
孫氏母
大明中官孫名之母。一生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時至。告其子欲坐脫。子哀泣。止之不得。乃爲作龛。至期入龛。安坐化去。
明朝中官孫名的母親,一生都齋戒念佛。年紀老了之後,有一次身體不太舒服,她知道時間到了,就告訴兒子要往生。兒子哭泣求她別走,母親說一定要走。于是孫名就爲母親作龛。日子到了之後,孫母就自己入龛,安然往生。
朱氏
大明陳母朱氏。吳郡嘉定人。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叁寶。年八十一。其子參雲棲歸。導以念佛往生。遂笃志淨業。
越二載。示疾。卒之前叁日。堂前大呼母名者叁。母雲有二青衣在。此時病久孱困。忽躍起豎脊端坐。諸子勸其寢息。乃吉祥而逝。迎屍中堂仰臥之屍。自轉西向。
明朝陳川居士的妻室朱氏,是吳郡嘉定人。天生孝順慈悲,一向就歸心叁寶。八十一歲那年,她的兒子參拜蓮…
《善女人往生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