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地域與民族的智慧傳播
劉長樂
3月28日,世界佛教論壇在無錫靈山舉行。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先生出席了此次盛會,並且發言。 劉長樂說:“一朵生命的花朝著天空綻放,雨露折射出它素面的笑顔。佛陀用一枝花朵,一個微笑贏得了世界的注目與尊敬。佛教從創立那天起,就直指人性最難以克服的叁大弱點:無知、貪欲和憎恨,爲我們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帶來了智慧的光芒。佛教在兩千多年的發展與傳播中,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對世界文明做出了以下重要貢獻:
1、非暴力。佛教十善,以不殺爲首,佛教五戒,列戒殺第一。和平只能從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來。
2、平等心。佛祖的教訓可以用五個字概括:憐天下萬物。這是一種對全人類的慈悲、仁恕與諒解,這種開闊的平等主義正是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石。
3、生死觀。佛教是一種全面關注生命內在真實和內在超越的學說和教育,它改變了近叁十億東方人對待生死的態度與認識。
4、包容性。佛教的平等心決定了其包容性,它大度地接納別人,也深刻地改變自己,它堅信,包容無法改變過去,卻能改變未來。
5、和諧論。和尚和尚,以和爲尚。佛教致力于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和人內心的和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和諧。
作爲世界和東方主要的哲學與智慧,佛教的這些理念應該跨越文化、地域和民族,向西方和世界傳播,以促進世界各種文化的交融、理解和共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傳播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都嫌不夠,從總體上看,西方文化對佛教尚缺乏理解的興趣,甚至存有一些偏見和誤解。以史爲鑒,佛教的跨文化傳播有待我們進行深入的思索與探究。
一是包容他人與他人包容(信心)。佛教是個有嚴密體系、深刻內涵的宗教,它像藥引一樣可以治療社會的疾病。例如佛教的思想與孔子思想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思想,使中國進入了長期的文化繁榮。主動、靈活或被迫地改變自己,以獲得他民族、他文化的理解,獲得生根、開花、發展的權利,這是佛教在千年的傳承中非常成功的經驗與方法。衆所周知,各民族自覺不自覺的文化中心主義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礙,而佛教卻在非主流狀態下自信、沈著地尋求其它文化的包容,在不失原則、不流血的前提下幾乎傳遍了整個亞洲,對西方也有相當的影響。這是一筆偉大的精神財富,需要認真、系統、全面地總結,以堅定佛教文化跨文化傳播的自信心。
二是理解文化與文化理解(能力)。佛教的“跨文化”傳播兼有尋求被其它文化理解與理解其它文化的雙重特征。在西方的殖民史中,歐洲的東方學家和傳道家的努力和成果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他們之中多數人是以居高臨下的勢態出現的,要求獲得當地人的認同,卻不注意理解當地人的想法。渴望自身表達而不樂于聽取他文化表達,至今依然是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主要方式。在這種不對等的傳播中,西方人對東方的認識,是以西方文化爲背景,以西方科學爲標准,以西方思維爲運思方式進行總結的,因而與真實的東方相距甚遠。我認爲,中華文化和佛教文化尋求被他文化的理解,需要泰戈爾、費正清和林語堂、胡適那樣學貫中西的大思想家、宗教上師、大作家、大畫家、大音樂家和大翻譯家。文化巨子標志著一種文化的高度和影響力,標志著一批被全世界所喜愛的藝術形象和作品,將使西方有興趣理解佛教哲學與中華文明,使跨文化傳播變得有趣、明確、暢曉和耐人尋味。
叁是自由傳播與強勢傳媒(方法)。這是一個傳播的時代。美國人在上個世紀中期就提出了傳媒無疆界、開放天空的自由傳播理論。自由傳播要依托強勢傳媒,數據顯示,全球的信息流動受控于7家跨國公司:迪斯尼、時代—華納、新聞集團、索尼、維亞康姆、維旺迪、貝塔斯曼。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需要:1、改變觀念。在傳播時代,佛教不能只在寺廟裏,靠幾位高僧大德講經說法來弘揚,必須借助大衆傳媒的普及力和影響力,用大衆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更有效的文化傳播。2、搭建自己的強勢傳播平臺。鳳凰衛視的最高願景是向世界發出華人的聲音,成爲世界知名的強勢傳媒集團。鳳凰衛視素來與佛教有甚深因緣,我們通過開辦電視欄目、開辦講座、製作佛教紀錄片、直播佛教盛事、出版佛教書籍等方法大力傳播佛教文化,讓世界了解擁抱東方智慧的長遠利益。1996年,在鳳凰衛視開播之際,我們就在趙樸初先生的關懷支持下,成立了中國佛教文化信息中心,2001年,鳳凰新媒體的華人佛教頻道開播(當時名爲佛藝博攬),現在這個頻道日訪問量爲100余萬次,成爲大陸衆多佛教網站中訪問量最高、影響力較大的佛教傳媒品牌。3、融入他人的強勢傳播管道。美國的探索頻道曾經製作、播出過客觀介紹伊斯蘭教的大型記錄片,鳳凰衛視也協助英國第五頻道製作過《秦始皇》和《長城》。借助西方的傳播平臺推介東方智慧,不失爲一種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