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型佛教組織的管理挑戰
一、引言
中國傳統佛教寺院不乏高僧住持、僧員衆多的大型十方叢林,因古代處于相對靜態的社會與經濟環境,組織結構並不複雜,道場職務基本上依功能而分化。根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記載,統理一寺的最高職位是住持,下設東序六知事(都寺、監寺、維那、副寺、典座、直歲)與西序六頭首(首座、書記、知藏、知客、知浴、知殿),分頭掌管寺院的法務活動與重要事務。在這些職事之外,負責生活起居事務者如寮主、淨頭、園主、磨主、水頭、炭頭等,以及與寺院經濟關聯密切的化主(向施主勸化)、莊主(管理田産租佃)、諸莊監收(收取租金)等。整體而言,寺院活動與經濟來源甚爲單純,支出以維護寺院殿舍、支持僧衆日用與舉辦法會節慶等爲主,各項職務只要能夠找到稱職者擔任,寺院即可正常運轉。
當代臺灣地區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府不幹預宗教活動,讓各宗教憑借自己的力量發展。在佛教界長期積極努力之下,教務非常隆盛,興起幾處大型佛教道場,具代表性者如總部設在南部的佛光山、東部的慈濟教團、北部的法鼓山、中部的中臺山(依創辦時間排列)。還有規模不及上述四大道場,但也在臺灣各地擁有多處據點的一些佛教教團。這些道場沒有來自國家頒賜或曆代累積的豐厚寺産,憑著創建法師率領弟子們胼手胝足,從一磚一瓦建造簡樸佛殿僧房開始,逐步增大規模,分院、別院分布于臺灣各鄉鎮,進而拓展到海外。這些寺院所從事的文化教育、慈善救濟等入世事業的規模遠非古代寺院可比,工作內容專業,所需資源龐大,成效必須取得佛教居士與社會大衆的認可,始能源源不斷獲得推展事業的經濟資源。如果繼續實行傳統佛教叢林的修行觀念與組織結構,則無法應付當代處于變動環境中的新式佛教事業,因此,如何兼顧佛法實修與入世事業,在傳統叢林製度的基礎之上,養成專業的管理人才,將現代營利和非營利機構行之有年的管理實務整合于組織運作中,是當代大型佛教道場追求永續經營所面對的巨大挑戰。
二、事業部畫分的專業管理
傳統佛教叢林以整個寺院爲單位,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維持宗教活動的正常運行及獲取建築維修和生活開銷的經費,活動內容單純,沒有畫分事業部的必要。當代大型佛教道場發展成地域廣大的教化範圍,由一個總本山統轄遍及海內外的許多分院,除了舉辦跨區域的大型佛教活動(法會、皈依、朝山、佛七、禅七、佛學營等)外,平日派駐宗教師在各地引導廣大信衆學習佛法,並走入社會向善心大衆募集小額捐施,積小成大,彙聚成推動各項事業的龐大經濟資源。當代佛教教團的事業觸角伸入專業慈善機構、各級教育單位(中小學與大專院校)、現代醫療院所、大衆傳播媒體、文化出版事業、文教基金會、青少年輔導、素食餐飲、有機農場……等等。對于大型佛教組織而言,不管是法務的推展、資金的募集、事業的經營、志工的輔導,由于規模並不算小,若欲獲得良好的成效,專業管理能力已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大型佛教道場同時發展多元的、具規模的事業方向,可借鑒當代企業管理學的事業部的組織形態,將性質相近的事業內容彙聚在一個群組之下,由具有相關專業與管理能力的人才專門負責,以求收到長期穩定的經營成效。再者,寺院是一個整體單位,各事業部門之間有密切的關聯,共同促成總體目標的達成,如何進行有效的橫向溝通與協調,也是管理和組織方面必須克服的問題。如此,采取具有效率與效果的製度化組織管理模式,持續養成各部門發展所需的經營人才,將使寺院得以不斷突破瓶頸,保持活力,永續經營。
不只是新興的慈善、文教事業須要借鑒當代管理經驗,即使是教義的弘化,與傳統模式也有了顯著的差異,有朝向專業化發展的必要。在古代的文化與經濟環境,民衆教育程度普遍低落,加上幾乎耗用全幅心力于生活資具的獲取,所能接收的佛教教義大抵是追求功德的淺層人天善法。人數不多的佛教菁英長年身處寺院研習佛法,卻逐漸與學佛大衆隔絕,將佛教義理發展成爲煩瑣的形式。今日臺灣地區經濟生活相對優沃,教育程度普遍提升,雖然民衆擁有了一些閑暇,但在過度競爭的社會環境中人心處于疲累不安的狀態,急需宗教的心靈教化。當代佛教宗教師不僅要能通達佛法,還應熟悉人類的心靈問題,使能給予佛教信衆適切的指引。寺院必須爲其信徒編輯深入淺出的教義體系,整理出具體易學的實踐方法,並訓練其弘教人才都能運用這套有效的統一教材,避免各言其是。此外,在寺院管理方面,隨著信衆人數的大幅增長,如何管理寺院的財務收支、關懷信衆的宗教生活、組織和培訓志工團隊、設計和執行修學活動等,若只憑個人做中學習的經驗累積,將無法應付工作的複雜程度,此處也見到運用專業管理的重要性。
大型佛教道場所投入的龐大慈善事業,已非隨緣而做的濟世善舉,而是以主動積極的態度伸入範圍廣闊的救助行動。隨著當代心理學、社會工作等學科的教育進展,慈善事業要求以專業知識作爲基礎,因此,計劃的擬定與實施、資源的統籌與分配、志工的組織與培訓,若有專業管理的介入,將能提升工作成效,以有限的資源做更多的事。在教育事業方面,臺灣地區佛教興學除中小學之外,已跨入高等教育的領域,在今日教育市場競爭白熱,注重教學與研究質量的大環境中,如何不忘佛教興學的理念,又能保持足夠的競爭力,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缺乏專業的學校經營能力,將無法承擔這個重任。現代醫療院所、文化出版事業、大衆傳播事業等,也都是特殊的專業領域,要有稱職的專門人才來掌理,始能發揮資源的效益。依據專業領域畫分事業部,持有敬業精神,是確保這些事業單位能夠有效、永續經營的重要途徑。
佛教寺院畢竟不是世俗機構,更非營利單位,發展各種志業的初衷在于推廣佛法與救濟世間,因此,大型佛教教團如何整合佛教理念與專業經營,如何對各事業部進行協調與分配資源,以求通力合作完成寺院的使命,這個統合各部門的角色類似于企業的“總管理處”。缺乏能夠發揮功能的最高統合單位,各事業部形同多頭馬車,無形中浪費寺院的許多資源,也可能偏離寺院的目標。大型佛教道場追求長存于曆史,持續發揮教化與濟世的功能,應該形成製度化,不再將統合各事業部的重要職務完全依賴于個人,否則易因人事變遷而遭受巨大沖擊。當代經營成功的佛教團體,如佛光山的宗務委員會、慈濟的總管理處,都是管理製度化的展現。只要製度設計良好與運行順暢,人才持續養成,將有利于事業代代傳承經營下去。
叁、當代佛教事業經營的合宜態度
佛教以度化世人爲核心事業,多元面向的事業發展環繞著這個中心目標,帶有方便的性質,絕不能舍本逐末,只爲了宗教版圖而擴張,采取迎合世人的淺層宣教內容,忽略了深層宗教體悟的修學與教化。佛法教育應成爲當代寺院的主要事業活動,關心佛教信徒的學佛管道。面對程度不同、喜好有異的廣大信衆,佛法教育必須當作一種專門事業來經營,吸收佛陀與祖師們的智能結晶,設計不同程度的教材,提供由淺到深的多元佛法課程,讓佛教居士與社會大衆得以各取所需,逐步深入佛法。爲了多面向、多層次的佛法教學,還應培育足夠的宗教師,依各人的能力與專長來開設課程。在理想上,佛教居士可在教團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教義與修行課程,佛教宗教師也有提升個人佛法體驗與教學能力的進修管道。
面對有別于傳統寺院活動的規模龐大與多元面向的事業經營,寺院領導階層應保有寬廣的眼光與開放的胸襟,自我充實必要的管理知識,並接納專業人士的有利建議。管理的一句名言是:“透過別人把事情完成。”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最高管理者應立于高點鳥瞰全局,擬定發展策略與解決組織大事,不須事必躬親。管理人才或從內部培養,或自外部延聘,給予理念與方向的指引,然後讓其發揮所長,爲教團貢獻心力。若認爲專業管理不重要,或爲節省人事成本,而未栽培或引進管理人力,或以不適任者充任,將會限製教團事業的發展,無法發揮寺院資源的效益。佛教講求因緣,當代教團事業的成功發展是衆因衆緣和合的結果,管理與專業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缺乏好的因緣將不會結成好的果報。
佛教組織的管理不同于一般事業機構,是法務推展與各項事業經營的密切結合,可借鑒管理知識與實務,但須予以調整,以適應佛教組織的特殊形態。觀察當代臺灣地區幾個大型佛教組織,有些教團已非常成功地將現代管理實務結合到弘教活動與事業推展之中,組織規模持續擴充,一直能自教團內外獲得適當的人力資源。相對的,也有教團雖然規模逐步擴大,事業發展趨向多元,但受限于傳統叢林的組織觀念,依循做中學習的經驗模式,使得經營瓶頸難以突破,無法有效運用資源。當寺院成長到相當規模,有心進一步拓展事業範圍,必須轉換因循保守的觀念,有效引進專業管理的製度,是突破發展瓶頸與確保穩健經營的重要契機。
四、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多年學習管理與研究佛學,走進與觀察幾處佛教道場之後所獲的心得。臺灣地區雖不乏作爲成功經營典範的大型佛教組織,但許多寺院即使有心拓展事業,卻缺少應用現代管理經驗的認知,以致成效有限。當前的佛教大環境,不論是在佛法教育、文教事業、慈善濟世等方面,都還有很大的開展與提升的空間,如果佛教組織能夠多采取專業管理,善用資源,發揮效益,將能對整個社會給出更大貢獻,同心協力建設一個安和樂利的清淨國度。
黃國清 南華大學宗教學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