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團的世代交替與傳承
釋慧裴
從佛陀時代至今,已經走過了兩千五百多年;現今的佛教,以各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弘揚佛法。“世代交替與傳承”,並非是現在的老人沒有用了,而是,讓佛教僧團建立製度,讓後人“青出于藍更勝于藍”、讓佛教如流水般,能一股清流地延續下去。世代交替是自然界中發展的自然規律,唯有讓人才不斷地發揮潛能,拔擢年輕後進,才能與時俱進,才能讓教團生生不息。本文主要大略闡述“世代交替與傳承”的思索。
一 佛教僧團“世代交替與傳承”的性質
二 從“普賢十大願”理解的世代交替與傳承理念
叁 佛教僧團世代交替與傳承的實踐
四 結語
五 參考書目
前言
佛法的延續是身爲佛弟子弘法利生的志業。佛陀初轉*輪至今,一代一代地相傳,隨著不斷地世代交替與傳承,佛教才得以不同的方式接引更多的人。弘法的價值,在一層層的鋪陳及彩繪中,感受它的生命蘊含的豐盈和靈動。就是在這一層層地更換中,讓年輕人及早發揮潛能、讓繼承人在不斷地努力、進步中激發出更優秀的下一代。
世代交替與傳承是一種接力。本文主要大略闡述“世代交替與傳承”的思索,從中提出其對佛法、佛教之延續的觀念。
佛教僧團“世代交替與傳承”的性質
佛教僧團是一種修道的團體。僧團的合議製度,是以組織性的“民主共和”管理型態來進行。佛教過去有“十方叢林”[ 十方叢林:為“公天下”,凡是有親屬關係,或是師徒情誼的人,都不可以繼任住持,必得遴選十方賢人才可擔任。 ] 與“子孫叢林”[ 子孫叢林:指雖由子孫法系中推派人才,仍然合乎民主程序。 ] 之別。因此,過去中國的大叢林,能夠傳承數十代,都是由于“世代交替”建立了傳承製度。
世代交替與傳承,從古到今就一直存在,這是自然界中的規律。例如,人類身體上的細胞,如果只有老細胞,沒有新陳代謝就沒有新細胞的成長,進而就會失去生趣。
從各個國家的“世代交替”,可以做以下分析︰
自開國總理李光耀來,新加坡國家領導人兩度更換。從目前的內閣資政李光耀、吳作棟,到李顯龍總理接班後,帶領新加坡走向該國與全球的經濟發展改革時代。李顯龍總理表示“在全球化時代中,新加坡必須突破舊思維,采取大膽、創新的作法,因應全新的環境;民衆應有表達不同意見的自由,並樂于參加激烈辯論”[ 《自由時報》,http://www.epochtimes.com/b5/4/8/13/n625876.htm4,大紀元8月13日訊(8/13/2004)]。李顯龍更呼籲民衆,支持新內閣、和政府一起尋求發展“把新加坡建設爲充滿活力、開放與包容的社會”[ 同3]。在內閣仍然存在中,由年輕一代接棒,從中扮演輔導、指引的角色,看著繼承人積極推動改革、積極提供創新構想、努力、在進步。這就是在培養“世代交替”的接班人,讓年輕人及早發揮、出頭,這才是國家未來的希望。
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于2003年10月31日正式卸任,並交棒給新任總理巴達威,結束了長達22年的總理生涯。兩位領袖的交接,不僅爲馬來西亞,甚至是整個東南亞都標志出新的裏程碑。
各個不同類型的新一代政治領袖也相繼而出。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臺灣總統馬英九、前南韓總統盧武铉、現任南韓總統李明博等,皆是年輕的一代。讓新一代的領袖早日就位,才得以實踐人民對國家的所期許 —— 安定、繁榮、幸福、進步。
佛教界內,正覺精舍由道海律師交予果清法師接任、福嚴在印法大師之後,曆任住持有續明、演培、印海、厚行、性覺、廣善、真華等法師、法鼓山聖嚴法師到果東法師,和佛光山從第一至第叁任星雲大師、第四任心平和尚、第五與第六任心定和尚,到第七任住持心培和尚,這除了有其世代交替的傳法意義,還具足了製度、組織的傳承。
近一代的優秀青年僧伽,大致上都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更重要的,在僧團的僧伽培訓下,都有受過完整的僧伽教育,能獨當一面青年僧。
如流水般的清流,對叁寶、師承、僧團,一師一道;凡事無限悲願、能夠自利利他的實踐,必能讓正信的佛教僧團一代比一代優良、讓佛法與人們生活的需要更貼近。[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第6頁]
從“普賢十大願”理解的世代交替與傳承理念
以永續經營的角度來看,留住人才,才能經驗傳承、世代交替。
“普賢十大願”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開始就表達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大正藏》第12冊《大般涅槃經》,第404頁下欄] 的意義 —— 所有衆生皆是平等。對于“世代交替”,也不能只是交給自己合意的人,而是要看他的容量與能力,同時也要看大衆的緣分,凡事合乎條件的人都得以參選。[ 星雲大師《在對“世代交替”的看法》(2004.7普門學報第 廿二 期) 中提到“民主”的選票最為公正,更何況,身處要職、身居高位的人,並非全憑學歷、本領,還要看他的福德智慧與機緣。]
“廣修供養、忏悔業障”,是一種增上性的輪動。在無我、無限付出、不斷努力、進步的當中,讓佛教更具時代性,自然就減低整體的“業障 —— 障礙”,而能與時俱進,達到結緣利人天的效用。
“隨喜功德”是佛門用來訓練擴大心量、視野的方法。做爲繼承人,在邁進新一代的佛法弘傳中,就是要以無量心,讓人感受到祥和、溫暖與信賴。
普賢菩薩就比喻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大正藏》第10冊《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46頁下欄] 爲了一切衆生,這個活水要繼續留下去。“請轉*輪”,是指“世代交替”就是要有傳承,才有更新。如此般,新人接舊人,*輪才能常轉、才有活力、能量繼續進步。
“常隨佛學”接在“請佛住世”後面,就是意含著佛法的傳承,讓人才不斷地接棒,“世代交替”才有新生命和新活力。
《華嚴經》說:“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 《大正藏》第10冊《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45頁上欄]“恒順衆生”就是在告訴我們在傳承中不要忘了衆生真正的需要。人生活在世間,並不是學習死亡,而是學習自在、歡樂地生活。就是如此,隨著時代所需,將佛法付諸于生活上,改善人生的行爲,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斷地向上進步,而受用無窮。
培養“世代交替”的接班人,並不是爲了競爭或是在呼于誰當選、誰落選。“普皆回向”是普賢行願的終極目標。全世界的人民,莫過于希望自己的國家能進步。“世代交替”是一個自然界中的原則。我們應該把國家和社會必定能進步、必然能成長之希望,從“禮敬諸佛”到“恒順衆生”之“世代交替”的道理,利益全民大衆。
佛教僧團世代交替與傳承的實踐
佛教走到今天,是經曆過許多必然的“世代交替與傳承”。不同的交棒理念有不同的效果。以下是兩個近代的佛教僧團已實踐“世代交替與傳承”的事迹:
法鼓山
聖嚴法師將方丈職位交付予果東法師。新任方丈是依據“方丈敦聘辦法”,首先由僧團代表推選五人,再由創辦人就中圈選一人,最後送交僧團大會行使同意權通過任命,過程相當嚴謹。[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法鼓雜誌》第201期,第1頁]
聖嚴法師指出“法鼓山的每一位成員都是法鼓山的接班人”。[ 同10] 但是,對于方丈的角色,聖嚴法師做出以下說明:
“方丈扮演的角色,對內是領衆焚修,攝衆、和衆、安衆;對外是代表法鼓山清淨團體,接引大衆,淨化社會。也就是執行僧團大衆交待的住持職務。萬一發生窒礙難行之事,則依情節的大小輕重,可分別召開綱領執事會議、僧團代表會議、僧團大會,依製度辦法商討處理,有必要時尚可邀聘專業顧問,來協助處理。今天接位法鼓山第二任方丈的果東法師,雖不一定是法鼓山最優秀的人才,但我相信是非常恰當的人選。他出家受比丘戒十多年來,對于叁寶,信心堅固;對于修持,道心堅固;對于師父的教法,從不懷疑;對于僧團及道場的向心,忠誠不二;身體健康,勤于奉獻,何處需要他,他就去何處;不辭辛勞,經年累月對廣大信衆做了許多不分晝夜的關懷工作,故代表法鼓山爲體系內外的社會各界,結了不少善緣。法鼓山的僧俗四衆,應把新任方丈當作法鼓山這個團體的中心支柱,共同來信賴他、護持他。”
法鼓山的世代傳承,看來或許只是權力的交接,或是一種責任的承擔,但是,更重要的,是佛教僧團得以繼續弘法的使命。
佛光山
星雲大師,在五十八歲就交棒,完成佛光山的世代交替。始于佛陀,後傳至中國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臨濟宗第四十八代星雲大師,將佛光山法脈繼續代代相傳至弟子心平、心定,及現任住持心培和尚。同時,在交棒之後,再在全球各地另創出一片佛國天地。
佛光山是強調集體創作的教團,而住持則是大衆選出的代表。在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會員大會,選出九位宗務委員,再由九位新任宗務委員推舉出心培和尚爲佛光山第七任宗長、住持。[ 《美國北卡州佛光世紀》2004年11月,第2頁]
大師提出“世代交替”的呼籲後,並以實際行動落實“世代交替”。大師早在二十四年前,于1985年9月22日,正式將佛光山住持的重任交棒給徒弟(心平和尚),正式退位。相較于其他傳統僧團,如此有製度的傳承,這是在佛教界的典範,更是做爲一個重要的起點。
大師不但帶領佛光山,更是帶領了整個佛教走向現代化、民主化以及“依法不依人”製度化的典範。對于這種製度性的傳承,大師表示:
“佛教一向注重傳承,佛光山只是將其“製度化”,爲的就是避免人事交替會引發的信心危機,一個團體唯有建立製度,才能讓後人“青出于藍,更勝于藍”。而正由于製度化的建立,佛光山開山至今住持已傳到第七任,並爲佛光山法脈流傳與永久發展深感欣慰。成爲住持須與人爲善、與人爲和,凡事從善如流,並且也須具備“五心”,即是對自己要有道德心、對大衆要有供養心、對衆生要有慈悲心、對常住要有忠誠心,以及對修持要有菩提心。”
對于選宗長,大師也做出以下說明:
“選宗長,要選其道德人格,選舉是選賢與能,選人品高尚、內修外弘者,要選有見解思想,能爲常住大公無私的人。誰能當選?是龍天推出,得人心的人能當選。宗長的交替是法脈的傳承,像流水一樣世代交替,才有一股清流。唯有讓人才不斷地發揮潛能,拔擢年輕後進,才能與時俱進,才能讓教團生生不息。”
佛光山實踐的不只是一個新生世代的交替,而是還肩負著佛教、宗教及全球性的傳承志業。這種落實民主、法治、尊重與包容之行動,也就同時在落實人間佛教的實踐精神與理念。
結語
佛教僧團的“世代交替與傳承”是一個具有動態,而且有策略性管理學。在佛門,“世代交替與傳承”本來就是很應該的事情。“世代交替與傳承”並不代表把位子讓給別人,而是讓正法得以傳承下去,讓佛門興隆,平安順利。“世代交替與傳承”是前人種樹、耕耘,後人繼續耕耘、種樹的模式。如此一代種樹、耕耘,前一代帶著下一代繼續耕耘、種樹,經過“世代交替”,就會一代比一代更優良。
從兩個佛教僧團的“世代交替與傳承”來看,基本上是:
以佛法統理大衆,以人我平等爲導航。
以佛法及戒律爲領導模範,集體創作。
以製度維系僧團,以共住規約爲基本原則。
以“六和敬”爲僧團的製度規章。
建立各種製度及提供訓練。
以民主、法治、尊重與包容的精神維持製度領導。
此文章簡單地闡述了對“佛教僧團的世代交替與傳承”的一些思索及看法,同時,也從國家及佛教的層面,但面分析了“世代交替與傳承”的利益。
參考書目
經典
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 譯《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
罽賓國叁藏般若奉 诏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
星雲大師著作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高雄:佛教出版社,1994年1月)
星雲大師《有情有義》(臺北:圓神出版社,1997年8月)
星雲大師《佛光緣 — 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8月)
星雲大師《佛教叢書•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10月)
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9年10月)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臺北:香海文化公司,2004年9月)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臺北:香海文化公司,2006年1月)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臺北:香海文化公司,2007年9月)
專書
符芝瑛《傳燈:星雲大師傳》(臺北:天下文化公司,1995年3月)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2005年8月)
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臺北:天下遠見公司,2006年3月)
報章、雜志、書報及網路資訊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www.fgs.org.tw
《自由時報》,www.epochtimes.com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www.ddm.org.tw
《美國北卡州佛光世紀》(雙月刊)
論文
利純櫻、李弘晖,佛教組織之策略性領導以星雲大師與佛光山教團、國際佛光會爲例
《佛教僧團的世代交替與傳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