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組織管理淺議
1953年5月,中國佛教協會正式在北京成立,中國佛教徒開始在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走上了新的道路。在《中國佛教協會章程》裏面,談到了“本會是中國佛教徒的聯合組織,其宗旨爲:團結全國佛教徒,在人民政府領導下,參加愛護祖國及保衛世界和平運動;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並聯系各地佛教徒,發揚佛教優良傳統。”1983年,趙樸初會長在慶祝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大會上,提出了中國佛教要走“人間佛教”的道路,佛教界經過二十余年的努力,已經開始走上黃金時期。1993年,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提出了加強佛教“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的曆史任務。這五個建設都與寺院建設有密切的關系,其中也包含了佛教的組織建設。
中國佛教協會是中國佛教徒的全國性組織,但是在現代中國,除了中國佛教協會和各省市佛教協會以外,在一些廟裏還成立了一些學術性的研究組織,以及一些地區性的佛學研究團體,在寺院裏還有一些居士的組織,這些組織成爲當今中國佛教的主要團體,對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本文主要探討深圳弘法寺關于居士組織管理的經驗,以飨諸山長老的專家學者,並且歡迎批評指正
一、弘法寺的發展離不開居士的作用
深圳弘法寺始建于1983年,1992年完成主體建築並舉行開光大典,經政府批准正式對外開放,佛門泰鬥、禅門臨濟宗四十四代傳人本煥長老爲寺院開山方丈。在本煥長老的帶領下,經過兩序僧衆15年來的共同努力,弘法寺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寺院現已建成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臥佛殿、禅堂、弘法大樓和相關配套用房等,總占地面積爲3761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爲37000平方米,是深圳目前規模最大、最現代化的一座佛教寺廟。弘法寺由于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有著毗鄰港澳的獨特優勢,因此,與全國各地和東南亞佛教聯系密切,信衆不斷增加,已成爲我國最富有活力的佛教寺院之一。
弘法寺能夠立足于深圳,面向港澳臺,走向東南亞,放眼全世界,首先得歸功于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弘法寺在初建伊始,就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的關懷。其次是在整個建設工程遇到困難的時候,已故的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親自出面做協調工作;在寺院建成後開光時,趙樸初居士前來主持,並賦詩慶賀。本煥長老享譽佛教界,是中國佛教的著名領袖人物,許多居士仰慕本老,欣佩他的人格,受他的魅力所使,而主動歸依。現在本煥長老有弟子270余萬人,其中有的人跟隨長老長達幾十年,他們關心弘法寺的發展,祈願弘法寺的佛教事業能夠不斷壯大,從各方面都給予巨大的支持,弘法寺的佛教能在短短幾十年裏迅速地發展起來,我們不能不感謝這些有名或無名居士們的貢獻。
二、深圳弘法寺居士(義工)管理的幾個重要因素
深圳是新興的城市,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高速度的工作節奏,成爲年輕人創業的樂土,也成就了這個城市的人口年輕化、人文素質偏高的特點。同時,我國這個著名的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中經濟、貿易發展很快,和毗鄰的香港相接,與澳門爲鄰,叁地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頻繁,其輻射又影響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使之成爲我國對外展示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它成爲世界關注的對象,改革開放,搞活經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時,也兼有宗教與文化的競爭、滲透與反滲透。所以深圳成爲當前我國最受到世界各國宗教界關注與滲透的重要地區之一。深圳城市人口年輕化、多元化、文化素質高,但是並不是說年青人沒有宗教信仰,相反在這個工作節奏緊張,生活壓力大的地方,人們更需要心理的抒解與調整,宗教在這個地區是有充分市場的。深圳信仰市場群體以年輕人爲主,同時周邊城市香港西化程度較高,其它地區則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諸種複雜因素影響的現實情況,本煥長老特意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個“道”就是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的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佛教現代化的“大道”,也是當前中央政府所強調的社會和諧的弘大之道。把弘法寺建設好、管理好,使之成爲一個好的榜樣,讓海內外信衆與遊人,從這所寺院看到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看到佛教文化,看到中國僧人不但素質高、形象好、持戒嚴,而且還有較高的政策水准、管理能力和文化水平,真正成爲國內的模範道場。
弘法寺內部有一個水平較高的、團結的僧伽隊伍。弘法寺的曆史只有20多年,寺裏常住僧人主要以年輕的僧人爲主。這些僧人,特別是寺內中層管理層的僧人,有修行,有信仰,有知識,有文化,懂管理,具有現代眼光,佛教在他們的弘楊下,與深圳社會發生了很好地適應,契機了居士信衆的要求,因之得到了居士們的擁護。
叁、深圳弘法寺居士(義工)的管理特點
弘法寺對居士的管理,主要有如下幾種措施與方法。
一、弘法寺將居士與義工的管理納入寺院的正常工作,爲每位皈依居士嚴格履行皈依手續。凡皈依的居士或將參加活動的義工,必須留下真實的身份與聯系方式,其名字、性別、法名、住址和身分證號、聯系方式、職業特長(有車的、會烹調的、有接待能力或愛好)等基本情況均錄入電腦,然後才能頒發《居士證》。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便于聯絡,一方面可以真實統計人數,弘法寺資料庫中,登記的居士有數十萬人。然後,再按照地域進行分組,弘法寺的居士,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最集中的還是深圳與香港兩個地區,他們成爲弘法寺日常的護法團隊。
二、努力做好居士團隊的工作。2006年6月“深圳弘法寺義工護法團”成立,標志著弘法寺所屬的居士事業又上一個新的臺階。義工護法團成員中青年居士占一半左右,隊伍呈年輕化,文化程度相對高。義工護法團成立後,堅持每周日集中學習佛法及義工須知。通過對居士義工的管理,寺廟的形象得到了提升,最終形成雙方之間的良性循環。每逢寺院舉行大的佛事活動,寺廟裏義工雲集,組織有序。這幾年來,弘法寺舉辦的多達數萬人乃至幾十萬人的活動,都是依靠義工無私貢獻而順利完成的。如今義工製度已經成爲弘法寺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它不僅使寺裏的活動能夠順利進行,而且還調動了居士與義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集體感與歸屬感,寺院與居士之間的互動也增強。此外,寺裏還組織了“弘法寺護法理事會”,邀請那些在社會上有較高地位和對寺院作出重大貢獻的居士,請他們擔任董事,共商弘法寺發展的大計,寺院的重大事情與未來的前途通過他們的參與,有了民主的保障與經濟的支持。
爲便于組織協調,橫向上,寺院將居士按所在地域劃片分組,並與當地基層組織(社區或居委會)共同考察任命組長或片長,負責日常聯系居士的工作。居士按各自居住的地區分片組織起來,組成學佛小組,每個小組20人左右,選出一名熱心的居士擔任小組長,負責組織該地居士的日常熏修。再由數個小組組成一個中型的組織,最後形成每個區域的居士組織,縱向上,形成金字塔式的居士網路結構。
叁、居士(義工)團努力接受政府的領導,讓其成爲基礎組織可以依靠的有效力量。弘法寺的居士(義工)團與政府的有關部門形成信息共享,居士(義工)團的全體人員造冊提供給共青團志願者管理組織使用。弘法寺鼓勵居士積極參與所在社區的公益活動,爲其提供發揮能力的平臺。共青團可以隨意使用義工團,將他們轉換爲社區志願者的身份,並不需要使用寺院的名稱。這樣做,較好地完成了寺院與社會之間的對接,寺院培訓居士(義工)爲社會志願者管理組織提供優質服務,居士(義工)在參與社會志願者活動後又爲寺院活動提供了經驗。實際上,弘法寺的居士(義工)培訓班已成爲深圳社區青年志願者輸送基地,在服務社區,參與應對自然災情,搞活社區慈善、文化等公益活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讓居士(義工)在參與中受教育,在參與中接觸社會,在參與中成長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成爲所在社區青年服務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時,也爲寺廟文化與管理拓寬了思路與方式,充分調動了居士們的熱情,保證了居士(義工)團隊充滿活力。
四、弘法寺非常重視居士的培訓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居士培訓,提高他們的知識與修行水平。根據深圳青年人多,文化程度高的特點,在居士當中選拔一些懂佛教理論知識界,有事業心,願意爲佛教作事的年輕人,在節假日與公休日期間對居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佛學知識水平與公益心。每年年初就把全年的固定活動刊登在《弘法》雜志上面,向居士廣而告之,讓他們心中有數。弘法寺爲了讓佛弟子們能夠及時得到寺廟的信息,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廣泛地居士網絡,將居士納入網絡系統,整合居士資源,平常利用網絡向居士介紹弘法寺的情況與佛教知識,有事情時通過短消息,請他們前來參與。居士很快地就能根據寺方的需要,配合寺方的活動。這種通訊方式,對寺廟舉辦重大活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像本煥長老的壽誕活動與今年“5.12”大地震的赈災法會,得到了居士的支持,與這種通訊方式有重要的關系。
同時,寺院對能通過修養品德、佛學知識、禅堂修煉叁關考核的居士,免費提供食宿。寺院的修行場地向所有的居士開放,特別是在“禅七”期間,居士可以和法師一起在禅堂用功,通過向禅師的請益,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每逢周末,寺裏要舉辦講經說法的活動,由寺裏的僧人或外聘的法師向居士…
《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組織管理淺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