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組織管理淺議▪P2

  ..續本文上一頁們宣講佛教經典,每個月裏,寺裏邀請全國知名學者在講堂向居士介紹國學的知識,提高居士的傳統文化的知識以及加強正信的能力。

   五、爲不同程度和不同需求的居士建立專用的聯系製度。從實際情況看,長期到寺院參加活動的居士,主要以中老年人偏多,年青人由于工作繁忙,相對來寺院的時間少一些,除了重大的活動之外,平時到寺院主要是禮佛燒香,拜見了本煥長老以後,就不在寺院裏停留。中年人由于身負的責任多和矛盾多,故在精神方面更加渴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安慰與指導,爲此寺裏不定期舉行解憂答惑的活動,主要針對一些中年人的思想問題,組織懂佛法與心理學的僧人,對他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讓他們能夠得到思想的放松,放下身上的包袱。老年人多關心的是未來怎樣解決身後的問題,寺裏利用召開專門念佛講座,請本老來給大家開示,鼓勵他們修行,多念佛,精進用功,支持他們的修行活動。對有的人提出的問題,平常師父們也利用閑暇時間隨時解答,讓他們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複。總之,解決思想問題,是寺院最重要的責任,也是當前寺院的工作重點,它已經成爲寺院與居士之間互動的日常方式之一。

   六、充分尊重居士的權益,讓他們感到佛教的親切與僧人的關心。寺裏要求所有的僧人都要禮待居士,不能在居士面前擺架子,或者粗暴對待居士,對居士提出的各種問題,必須耐心解答,不能不睬不理,讓居士來到寺廟後有在家的感覺,使他們有一個歸屬感,讓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

   七、借鑒其它宗教的管理思想,用在居士管理方面。寺裏爲了改變以往居士隨順法師的遊動性大,不好管理的情況,借鑒其它宗教的“堂口意識”思維,把居士盡可能聚攏在弘法寺範圍內,在居士中確立佛教的“寺院意識”,強調居士要以寺院爲中心而進行活動,讓他們在參與弘法寺居士活動中産生自豪感。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政府的“居士遊動性大、不便管理”的頭疼問題。

   四、當代居士管理的理論探討

  

   佛教徒由四衆組成,居士是其中之一,也是佛教界裏最重要力量之一,因由居家之士組成而得名。梵語原義有家長、家主、長者之義。又有居財之士或居家有道之士之意。在印度指吠舍(毗舍)階級的豪富者,或指在家的有德有道之士。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居士就成爲推動中國佛教發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中國曆史上有不少對佛教作出種貢獻的居士,如東漢的牟融、安玄等宏法扶戒、導信化疑,同爲佛教初傳中國時的啓蒙人物。東晉的張野、王喬之等同爲廬山白蓮社中的著名居士;鍾離瑾等都持名念佛勤修淨土。唐宋的王敬初等同沐曹溪之風,究心禅道;楊億和李遵勖同得臨濟的機用,不舍塵勞,頓明心性。梁肅受教于天臺湛然,裴休得法于華嚴宗密,都是能各宏其教的士大夫。王維、柳宗元、白居易,蘇轼、黃庭堅、晁補之、宋濂等,都是遊心于佛海的文學家。

   現在的佛教組織,一是包含面甚廣,二是具有一定的行動綱領和利益訴求,以及一些受現代社會影響而建立的製度性措施。現代組織主要出現在中國清末民初的時間,當時曾經有過中國佛教總會、佛教協進會、佛教大同會,以及佛學研究會等等組織。近代中國佛教的組織形式成立的背景是從弘傳佛教,宣講佛教文化的活動而開始的。當時整個中國佛教界沒有生氣,一些有眼光和有學問的佛教僧人,一些佛教學者和居士們爲了讓佛教能走入社會,積極開展講經研討的活動,佛教在這種形勢下開始出現了生機,共同的信仰,共修鑽研,促使人們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若幹衛教弘法的團體。以後中國佛教的組織建設成爲太虛大師教製革命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近代社會,居士佛教也是當代佛教的一個重要的特色,佛教界出現的像楊文會、歐陽竟無、呂澂、王恩洋、唐大園、王一亭等人都對推動佛教現代化作出過貢獻。當代佛教界大居士楊钊等一大批人物也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佛教發展作出了貢獻。

   此外,曆代佛教界裏以居士爲群體組成的居士團體也層出不窮。東晉的廬山白蓮社就是在名僧慧遠領導下的一個以念佛爲特點的居士團體。北魏盛行一種一族一村等的佛教組織,叫作“義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構成,而以信徒爲主。原來是民間爲共同造像而發起飛的,後來逐漸發展,兼及于修建窟院、舉行齋會、寫經、誦經各事。它的首腦爲邑義主、法義主、邑主、邑長等,成員稱爲邑義、法義、邑子、邑人、邑徒等。而以教養更高的僧尼爲指導,稱爲邑師。邑人每月齋會二次,以正律爲標准,互相督察。此外還有一種叫作法社的佛教組織,其旨趣和義邑略同,但由貴族達官知識分子和一些僧尼組成。唐代寺院發起組織社邑,定期齋會誦經,而使社僧爲大衆說法。金代有千人邑會,專爲維持寺衆的生活而組織的,規定會員于每年十月向寺院納錢二百,米一鬥,這不僅以維持寺院經濟爲目的,還兼有推廣佛教信仰的作用。近代佛教史上的上海佛教界居士的表現顯著,上海佛教居士林不僅是中國佛教界裏的重要力量,而且引領了中國佛教的發展。而以南京歐陽竟無爲首的支那內學院,則成爲我國佛教理論界的裏有建樹的代表。

   回顧曆史,我們應該承認中國佛教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居士對佛教作出的貢獻。是他們爲中國佛教的發展起到過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居士爲中國佛教的發展一直走在前面,他們的引領作用,彌補了當時僧界的不足,爲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當前我國佛教界的居士仍然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全國各地的一些居士林組織在培養正信、組織居士過佛教生活方面起到了領導作用,隨著我國佛教的不斷發展,居士將會在我國佛教界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出家僧人與居士一直有互動的關系,雙方互相誰也離不開誰,魚水交融,相互支撐,促使了佛教事業的全面發展。佛教有佛法僧叁寶之說,僧寶是發展佛教的決定性原因,居士要護持叁寶,最重要的就是要護持僧寶。曆史上,僧寶的地位從來就沒有降低過,僧人始終是受到居士的護持。但是到了明清以後,特別是從清代開始,由于佛教僧伽內部人才不出,僧寶的地位受到了居士的挑戰,居士佛教開始興起。從民國到現在,居士佛教的風氣始終在影響中國的佛教,並且給佛教的清淨有序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當前我國居士佛教發展很快,這對佛教界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有這麼多的居士關心佛教和熱愛佛教,說明未來的佛教是有希望的。作爲出家人來看,我們應該感到欣慰。當然居士佛教在發展的同時,也對僧伽有一些影響,特別是對一些居士出家人的行爲有所評論,有時也會影響到佛教的形象。但是這並不是佛教發展的主因,居士佛教的發展對僧伽佛教無疑是有促動的,由于居士佛教的發展,與僧伽之間有了互動的關系,所以對僧伽來說,也是一個壓力與競爭。但是任何發展都是應該在政府的管理下和有序地發展,無序發展反而會破壞已經發展起來的佛教,所以爲了保持佛教的健康發展,把居士的管理納入政府與佛教界的工作之內,已經刻不容緩了。

   居士的身份是在家者和信仰者,且他們不屬于任何單位,與寺院只是一種松散的關系,不存在義務與責任,由于這一點,居士的管理不好納入寺院的工作範圍。從當前的居士構成來看,文化程度較高,對佛教的理論教義掌握的人還是少數,大多數人學佛與修佛的目的並不十分明確,以追求神通者居多,因此造成了居士中許多人最後修行走偏,沒有得到真正的受益,他們更需要出家人來進行正確地引導。我們正處于轉型期社會,由于就業的壓力與選擇面的擴大,以及種種原因,許多人與原有的工作單位或組織脫離了關系,或者沒有組織與單位,但是他們需要一個組織的關懷,需要與人交談和來往,有組成信仰共同體的需求,信仰佛教,參加居士活動恰恰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求,所以將居士組織起來,納入一個統一的組織之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佛教爲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做貢獻的延伸。

   深圳弘法寺的居士管理,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並且可以供中國佛教界人士參考。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有一些需要加以改進的地方。例如,在製度上寺院還需要進一步強化,以便能夠從根源上建立管理的機製。在培訓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力爭能夠將居士的需要完全結合起來,等等。我們相信,只要政府重視這項工作,我國的居士佛教就能得到根本的改觀,中國的佛教將會變得更加純正,充滿了美好的未來。

  

《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組織管理淺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