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组织管理浅议

  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组织管理浅议

   1953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正式在北京成立,中国佛教徒开始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走上了新的道路。在《中国佛教协会章程》里面,谈到了“本会是中国佛教徒的联合组织,其宗旨为:团结全国佛教徒,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参加爱护祖国及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联系各地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1983年,赵朴初会长在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中国佛教要走“人间佛教”的道路,佛教界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开始走上黄金时期。1993年,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提出了加强佛教“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的历史任务。这五个建设都与寺院建设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也包含了佛教的组织建设。

   中国佛教协会是中国佛教徒的全国性组织,但是在现代中国,除了中国佛教协会和各省市佛教协会以外,在一些庙里还成立了一些学术性的研究组织,以及一些地区性的佛学研究团体,在寺院里还有一些居士的组织,这些组织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的主要团体,对现代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主要探讨深圳弘法寺关于居士组织管理的经验,以飨诸山长老的专家学者,并且欢迎批评指正

   一、弘法寺的发展离不开居士的作用

  

   深圳弘法寺始建于1983年,1992年完成主体建筑并举行开光大典,经政府批准正式对外开放,佛门泰斗、禅门临济宗四十四代传人本焕长老为寺院开山方丈。在本焕长老的带领下,经过两序僧众15年来的共同努力,弘法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寺院现已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卧佛殿、禅堂、弘法大楼和相关配套用房等,总占地面积为376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7000平方米,是深圳目前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一座佛教寺庙。弘法寺由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有着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因此,与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佛教联系密切,信众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最富有活力的佛教寺院之一。

  弘法寺能够立足于深圳,面向港澳台,走向东南亚,放眼全世界,首先得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弘法寺在初建伊始,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的关怀。其次是在整个建设工程遇到困难的时候,已故的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自出面做协调工作;在寺院建成后开光时,赵朴初居士前来主持,并赋诗庆贺。本焕长老享誉佛教界,是中国佛教的著名领袖人物,许多居士仰慕本老,欣佩他的人格,受他的魅力所使,而主动归依。现在本焕长老有弟子270余万人,其中有的人跟随长老长达几十年,他们关心弘法寺的发展,祈愿弘法寺的佛教事业能够不断壮大,从各方面都给予巨大的支持,弘法寺的佛教能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地发展起来,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些有名或无名居士们的贡献。

   二、深圳弘法寺居士(义工)管理的几个重要因素

   深圳是新兴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高速度的工作节奏,成为年轻人创业的乐土,也成就了这个城市的人口年轻化、人文素质偏高的特点。同时,我国这个著名的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经济、贸易发展很快,和毗邻的香港相接,与澳门为邻,三地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频繁,其辐射又影响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使之成为我国对外展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它成为世界关注的对象,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也兼有宗教与文化的竞争、渗透与反渗透。所以深圳成为当前我国最受到世界各国宗教界关注与渗透的重要地区之一。深圳城市人口年轻化、多元化、文化素质高,但是并不是说年青人没有宗教信仰,相反在这个工作节奏紧张,生活压力大的地方,人们更需要心理的抒解与调整,宗教在这个地区是有充分市场的。深圳信仰市场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同时周边城市香港西化程度较高,其它地区则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诸种复杂因素影响的现实情况,本焕长老特意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道”就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佛教现代化的“大道”,也是当前中央政府所强调的社会和谐的弘大之道。把弘法寺建设好、管理好,使之成为一个好的榜样,让海内外信众与游人,从这所寺院看到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看到佛教文化,看到中国僧人不但素质高、形象好、持戒严,而且还有较高的政策水准、管理能力和文化水平,真正成为国内的模范道场。

   弘法寺内部有一个水平较高的、团结的僧伽队伍。弘法寺的历史只有20多年,寺里常住僧人主要以年轻的僧人为主。这些僧人,特别是寺内中层管理层的僧人,有修行,有信仰,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具有现代眼光,佛教在他们的弘杨下,与深圳社会发生了很好地适应,契机了居士信众的要求,因之得到了居士们的拥护。

   三、深圳弘法寺居士(义工)的管理特点

  

   弘法寺对居士的管理,主要有如下几种措施与方法。

   一、弘法寺将居士与义工的管理纳入寺院的正常工作,为每位皈依居士严格履行皈依手续。凡皈依的居士或将参加活动的义工,必须留下真实的身份与联系方式,其名字、性别、法名、住址和身分证号、联系方式、职业特长(有车的、会烹调的、有接待能力或爱好)等基本情况均录入电脑,然后才能颁发《居士证》。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便于联络,一方面可以真实统计人数,弘法寺资料库中,登记的居士有数十万人。然后,再按照地域进行分组,弘法寺的居士,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最集中的还是深圳与香港两个地区,他们成为弘法寺日常的护法团队。

   二、努力做好居士团队的工作。2006年6月“深圳弘法寺义工护法团”成立,标志着弘法寺所属的居士事业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义工护法团成员中青年居士占一半左右,队伍呈年轻化,文化程度相对高。义工护法团成立后,坚持每周日集中学习佛法及义工须知。通过对居士义工的管理,寺庙的形象得到了提升,最终形成双方之间的良性循环。每逢寺院举行大的佛事活动,寺庙里义工云集,组织有序。这几年来,弘法寺举办的多达数万人乃至几十万人的活动,都是依靠义工无私贡献而顺利完成的。如今义工制度已经成为弘法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使寺里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且还调动了居士与义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感与归属感,寺院与居士之间的互动也增强。此外,寺里还组织了“弘法寺护法理事会”,邀请那些在社会上有较高地位和对寺院作出重大贡献的居士,请他们担任董事,共商弘法寺发展的大计,寺院的重大事情与未来的前途通过他们的参与,有了民主的保障与经济的支持。

   为便于组织协调,横向上,寺院将居士按所在地域划片分组,并与当地基层组织(社区或居委会)共同考察任命组长或片长,负责日常联系居士的工作。居士按各自居住的地区分片组织起来,组成学佛小组,每个小组20人左右,选出一名热心的居士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该地居士的日常熏修。再由数个小组组成一个中型的组织,最后形成每个区域的居士组织,纵向上,形成金字塔式的居士网路结构。

   三、居士(义工)团努力接受政府的领导,让其成为基础组织可以依靠的有效力量。弘法寺的居士(义工)团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居士(义工)团的全体人员造册提供给共青团志愿者管理组织使用。弘法寺鼓励居士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公益活动,为其提供发挥能力的平台。共青团可以随意使用义工团,将他们转换为社区志愿者的身份,并不需要使用寺院的名称。这样做,较好地完成了寺院与社会之间的对接,寺院培训居士(义工)为社会志愿者管理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居士(义工)在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后又为寺院活动提供了经验。实际上,弘法寺的居士(义工)培训班已成为深圳社区青年志愿者输送基地,在服务社区,参与应对自然灾情,搞活社区慈善、文化等公益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让居士(义工)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参与中接触社会,在参与中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所在社区青年服务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为寺庙文化与管理拓宽了思路与方式,充分调动了居士们的热情,保证了居士(义工)团队充满活力。

   四、弘法寺非常重视居士的培训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居士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与修行水平。根据深圳青年人多,文化程度高的特点,在居士当中选拔一些懂佛教理论知识界,有事业心,愿意为佛教作事的年轻人,在节假日与公休日期间对居士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佛学知识水平与公益心。每年年初就把全年的固定活动刊登在《弘法》杂志上面,向居士广而告之,让他们心中有数。弘法寺为了让佛弟子们能够及时得到寺庙的信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广泛地居士网络,将居士纳入网络系统,整合居士资源,平常利用网络向居士介绍弘法寺的情况与佛教知识,有事情时通过短消息,请他们前来参与。居士很快地就能根据寺方的需要,配合寺方的活动。这种通讯方式,对寺庙举办重大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像本焕长老的寿诞活动与今年“5.12”大地震的赈灾法会,得到了居士的支持,与这种通讯方式有重要的关系。

   同时,寺院对能通过修养品德、佛学知识、禅堂修炼三关考核的居士,免费提供食宿。寺院的修行场地向所有的居士开放,特别是在“禅七”期间,居士可以和法师一起在禅堂用功,通过向禅师的请益,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每逢周末,寺里要举办讲经说法的活动,由寺里的僧人或外聘的法师向居士…

《深圳弘法寺佛教居士组织管理浅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