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要重視宗派和諧

  佛教徒要重視宗派和諧

  心定和尚

   隨著時代的潮流,近幾十年來,佛教也經常以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國家地區,召開無數次的國際性佛教會議,會議內容不外是佛教徒的使命、佛教的發展、佛教的未來等等,在議程中幾乎都有不少高僧大德呼籲:

   佛教要團結!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如鳥之雙翼!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出家衆與在家衆要互相尊重!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是互相包容!佛教是真正唯一能促進世界和平的宗教!

   但是普遍的佛教仍然是自立門戶,各行其道。有些自認順應時代潮流,大行其方便之道,而不屑于傳統守舊之固步自封,大乘教區認爲上座部是自了漢,上座部認爲大乘非佛說。國際會議場合,也都能滿臉笑容,互相尊重包容,但骨子裏,對其他教派還是有些不以爲然,這對全世界佛教的力量,以及集體創作的未來發展,都會令人擔憂!

   所以我想從佛教義理上,提出一些淺見,願與佛陀的弟子們,共同勉勵!

   第一、 從隨喜功德談宗派和諧

  《六祖壇經》記載,當五祖傳衣缽給六祖惠能大師時,要他快走,否則命若懸絲!其經文如下:祖複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啓曰:「向甚處去?」祖雲:「逢懷則止,遇會則藏。」自古就有門戶或宗派之爭,是因爲不能隨喜功德。

  《寶積經》有說到不如法的修行者:「于諸衆生憍慢瞋恨;于他利養起嫉妒心!诃罵菩薩,廣其惡名。」不能隨喜功德,看到比自己殊勝的人,就會生起嫉妒,嫉妒以後就會擾亂衆生,批評、毀謗、诃罵、破害等等,而宗派之間就是貢高我慢,自高自大,瞧不起其它教派,從部派佛教,到空有之诤,實在難以融合和諧。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想想身爲叁寶弟子,特別是出家衆,對于真正修行或弘揚佛法的宗派,不論是強調文化教育,或偏重社會慈善,總之都是佛教,都應隨喜功德,雖不能做到稱揚贊歎、隨喜功德,也不要生起嫉妒或批評打擊。勝鬘經勝鬘夫人對佛陀說:「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衆具不起嫉心。」凡我佛教徒,對其他宗派都能不起嫉心,佛教必能和諧!

   第二、 從諸行無常談宗派和諧

  佛常這樣的問比丘:比丘!五蘊(六入、六界)等是無常否?答:是無常。無常是苦否?答:是苦。若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訴他說:比丘!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叁法印的修行次第是:厭、離欲、解脫。觀諸行無常,即能厭患世間而求出離,能厭苦,即能通達無我,無我我所執,即離一切愛欲;離欲即離一切煩惱,所以能得涅槃解脫(佛法概論)。從觀諸行無常到心性解脫,這是佛陀非常實際而微妙的開示。

  如知世間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以此義,也可以得到宗派之間靜態方面的和諧,例如:須菩提尊者曾對佛陀說:『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金剛經》)

  世間有爭執,宗派有诤執,都是人我是非。如深知無常是苦,自求解脫都來不及了,還比較、計較、批評、傲慢什麼?沒有是非,沒有人我,佛教宗派之間,自然平靜和諧。

  在此我所提出,從諸行無常談宗派和諧真正的重點是,佛教徒要有危機意識!佛教有談到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如今是處在末法時期,邪說紛纭,奇奇怪怪的新興宗教,不斷出現,人性好奇,一旦接觸就會著迷,無法回頭,而這些新興宗派教性很強,手段也很強悍,對佛法信心不堅,正見未成者,往往被吸收進去。

  我們偉大的佛陀,他的教法,是真正的真理!真正能讓人類離苦得樂,真正能促進世界和平,最簡單的五戒,足夠構成和諧社會,善惡因果的理念,就足以令人止惡行善!我們一定要放下對不同宗派的計較、嫉妒、毀謗,我們要全部力量用來大轉*輪,推動佛法!

  所謂危機意識,就是其它宗教,用各種柔的、陰的拉攏佛教徒;用強的、狠的手段破壞佛教,我們可能都不知不覺。所謂危機意識,就是當今全世界的佛教人口的多少。在中國大陸,基督教的滲透力比共産黨的滲透力更強,我們不能自大自滿,更不能在教內互相評擊,全力培養弘法人材,全力宣揚佛法,目標一致,著力點一致,也可以使佛教各宗派之間達到和諧。

   第叁、 從尊重包容談宗派和諧

  在大乘佛教地區,都標榜行菩薩道,而菩薩的智慧也高過二乘人—阿羅漢與辟支弗。確實大乘佛教的叁藏—經、律、論,也比上座部的叁藏經典更加的豐富,但樹有根水有源,大乘經典也是有從大衆部佛教發展的痕迹,大乘佛教高唱人間佛教,而事實,古時候也就有所謂獨住比丘與人間比丘的不同性格,佛教在中南半島的幾個國家,有幾個是佛教國家,假如沒有人間比丘的隨緣度衆,怎麼能成爲全國的全面信仰,就是軍人執政的國家政府官員,仍然對叁寶特別是對比丘們,非常尊敬。

  《法華經》有常不輕菩薩,我們也要有不輕後學的美德,我們更要有不舍任何一衆生的悲願,如同地藏菩薩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法華經》中,佛陀也爲諸大弟子授記,將來皆能成佛,他們也同樣證無生法忍。菩薩戒的重戒,重在攝受衆生的戒條,如不瞋恚、不傲慢、不悭吝都是菩薩的重戒。勝鬘夫人十大受中:從今日起乃至菩提于諸尊長,不起慢心….。于諸衆生不起恚心等等。

  菩薩道之偉大,是心量廣,悲願深。當今宗教界都希望宗教與宗教之間,彼此要尊重與包容。我們佛教界本身,于不同教派更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如此則能達到各宗派的和諧!

  有人說:「理論歸理論,事實歸事實!」所以我也不妨舉一些事實的例子,可能會讓標榜行菩薩道的佛子們,感到慚愧、慚愧!

  一、泰國南部叁省,常常有人被極端份子殺害,其中也有教師、軍人、警察等,所以有些老師不敢留在當地執教。在教師缺少的情況下,曼谷太子佛學院,訓練上百位比丘,送去泰南教書,他們的勇敢,令人敬佩。

  二、曼谷金佛寺的照坤通猜大比丘,在泰國南部建了一座回教堂,捐贈給回教徒,此事可能會引起不同立場的看法,但我深表敬佩!

  叁、泰國佛足寺,專門照顧艾滋病患者,並且設立孤兒院,照顧艾滋病患者留下的子女。佩服!佩服!

  四、斯裏蘭卡的比丘們,爲了保護佛教,勇敢的挺身出來競選國會議員,現任的有好幾位,這種衛教的精神,真是菩薩!

  五、聯合國認定五月份的月圓日爲佛陀日,所以這幾年,衛塞節前後,在曼谷聯合國大廈,召開國際佛教會議,都得到聯合國的支持。聯合國認定佛教的教義可以促進世界的和平,所以經過佛教國家聯署爭取,而訂定衛塞節爲「佛陀日」,這些連名的名單中幾乎都是上座部佛教(小乘)的國家,我心裏除了佩服之外,也感到慚愧!慚愧!

  六、中南半島的國家,人民普遍比較貧窮,所以小孩子都送到寺廟念書。斯裏蘭卡每星期日,都有超過百萬的青少年在寺院念書,或辦活動。

  七、緬甸或泰國,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期間,總要出家一次,這是很實際的道德教育,人間佛教在上座部佛教(南傳)的國家,那麼普遍,淵源流長!

  還有很多南傳比丘行菩薩道的偉大精神,不勝枚舉!

  這幾年來,南傳比丘也都有到臺灣、中國、日本、韓國等大乘教區參訪,慢慢也都能認同。甚至也有很多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

  總之在尊重包容的大原則下,應該可以達到各宗派的和諧!

   第四、 從涅槃寂靜談宗派和諧

  說到涅槃寂靜,總會聯想到是今生生命結束以後,不再投胎轉世了,阿羅漢現有的生死身,到了壽命盡時,就「前蘊滅,後蘊更不生,而入于無余涅槃」。這種看法沒有錯,但錯就錯在,把涅槃寂靜看做是阿羅漢的修行果位,其實阿羅漢、辟支弗、菩薩、佛,都是同樣證入涅槃,就是修行證入法空性-涅槃的法門也一樣,《法華經》說:「唯有一聖道,無二亦無叁」,此一聖道就是八正道。出世的解脫法門-四谛、緣起;道谛中的叁學、八正道,都是聖者所修行的,也是聖者所證得的。修行證入,都離不了這些,聲聞、緣覺、菩薩、佛-一切聖者,都是依著這唯一的正法,同受唯一的解脫味,同入涅槃而得究竟的解脫,所謂「叁乘同入一法性」;「叁乘同坐解脫床」。

  涅槃的證入,就是證入法性,法性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般若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法性本不生滅,本自清淨,本不動搖。

  涅槃、法性、實相、空性既然沒有差別,那爲什麼還有上座部(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之分呢?簡單的說:聲聞弟子見法性以後,一直努力修定修慧,直到俱解脫阿羅漢爲其修行的最終目標-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

  菩薩行者,見到法性後,以此爲基礎,發大菩提心,行大悲心行,福慧雙修,直至成佛。而菩薩修行要具備叁德:(一)菩提心(二)大悲心(叁)空性慧。此空性慧就是初果或初地行者,見法性的智慧。佛陀說:「觀緣起即能見法,見法即見佛。」由于無常無我而悟入法法歸于寂滅,現覺得沒有一毫可取可著的。這無著無累的覺證,即涅槃無生-生死不可得的確證!

  有一位南傳比丘,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一切法性空寂,涅槃如火之熄滅,一滅永滅,如何度衆生?

  我就說:菩薩見一切法空性,卻不證入涅槃,以此智慧-理念,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願,廣度一切衆生。《金剛經》須菩提請示佛陀,菩薩雲何安住?菩薩最重要的當然是安住菩提心,而不可缺少的是住于「空性」,法空性無所住,以此理念行一切善行。應無所住就是住于空性。

  涅槃寂靜是一切法的實相,不論是正報依報,精神與物質,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所以萬法皆空,菩薩有此智慧,所以菩薩不入涅槃,因爲當體即空,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黃花無非實相。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菩薩雖度衆生,但是衆生也是空性的,實無有真實自性的衆生可度。

  菩薩自身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空觀成就-涅槃寂靜的智慧。而菩薩雲何降伏其心?如果行六度波羅蜜時,或行一切善行時,內心有能度的自我,有受度的衆生,就會比較、計較,甚至驕傲或輕視他人,所以度衆生時,行一切善行時,時時觀照,自身空、外境空,這是觀照般若的方便。以此降伏我執的習氣。

  緣起性,萬法皆空,當下就是涅槃寂靜,不比較、不計較、不嫉妒、不傲慢,才能順入涅槃,才能與實相相應,則宗派可以達到和諧。

  我在此作一結論,就是星雲大師的話:「衆緣和諧,諸事圓滿,合作無間,效果加倍!」願佛陀的弟子,都能和諧相處,在各個國家互相影響,成爲和諧的社會,進而達到世界和平。

  

《佛教徒要重視宗派和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