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加強交流 增進友誼

  加強交流 增進友誼

   賽赤•確吉洛哲嘉措(青海)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宗同源,有著不可分的淵源關系,很早以來就開始了文化交流,爲維護民族團結與國家發展,做出了卓越的成績。

   自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內地的佛教隨之帶入藏地,拉薩的大昭寺內至今供奉著文成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莊嚴佛像。而從元朝以來,藏傳佛教也開始傳入漢地,在北京、五臺山等內地已建有無數座藏傳佛教寺院,甚至杭州靈隱寺的飛來峰還留有一百多處石刻藏傳佛像。清朝順治年間,1652年五世達賴應邀到達北京,清朝政府爲之專門在北京修建黃寺以供居住和修行,藏傳佛教在漢地得到了廣泛的尊崇。

   近現代以來,漢藏兩地佛教交流更加增多。民國期間太虛大師主持成立了漢藏教理院,開展兩地佛學交流。漢地的法尊、能海等高僧大德前往藏地參訪學法;藏地的班禅、章嘉、諾那、貢噶等大喇嘛前來漢地交流傳法;同時,藏地高僧朝拜漢地名山古刹,漢地大德研習藏傳經典。康熙年間,第六世達賴喇嘛央倉嘉措前往峨眉山禮拜普賢菩薩,便是漢藏佛教交流史上的佳話。再如浙江普陀山和四川峨眉山,都與藏傳佛教有深厚的關系。

   佛教是藏、漢、蒙古等多個民族成員的共同信仰,是聯結東亞許多大民族的一種精神紐帶和溝通橋梁。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時作爲大乘佛教,其互動交流曾經極大地促進了藏漢兩個民族的融合與進步,現在和將來也必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在互相交流之中傳遞、契認、配合、互補,進而在共識之中共進的。因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強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交流,乃至佛教在國際領域的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一、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宗教、各宗派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成爲必然

   今天,我們生活于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提速,世界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互相交往愈益頻繁。全球化一方面打破了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文化之間的界限,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遇與碰撞,加深了世界各大宗教的相互聯系、了解、對話,使不同文化與宗教之間的交流增加,甚至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另一方面,作爲對全球化的一種反應,人們文化認識和文明差異的意識明顯加深,從而促使各個國家與民族更加珍視自己在悠久曆史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在追求民族文化個性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産,促進了各個宗教在其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曆史背景下,彰顯自我特色。

   在這個經濟、文化、信息全球融合的時代,交流與和諧是時代的主題。全球化的進程推動了當代宗教的開放與變化,積極地面向世界、面向社會、面向現實、面向人生,由此而出現了世俗化、本色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化時代,人們更加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接納。爲此,世界各國就在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個層次進行持續的對話,提倡團結和多樣性,消除所有造成隔閡的錯誤觀念。應當提倡多樣性是一種美德而不是威脅的理念,不同宗教、不同信仰體系和不同文化背景對豐富人類經驗至關重要。

   二、在新世紀,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之間加強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等佛弟子講寬容、和平、慈悲、善業,尤其大乘佛教提倡“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要求佛弟子爲了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安居樂業而積極地入世、濟世,要求的是爲所有有情衆生謀利益,爲全人類的和諧和平貢獻畢生。而在當今,文明對話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通過真誠友好的對話,增進不同文明間的互相了解,通過交流、溝通消除彼此的成見和誤解,爲不同文明間的廣泛合作和構建人類社會的和諧奠定基礎。“亞洲文明對話第一次國際研討會”宣言中強調:人類所有文明都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産,並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各種文明之間和每一種文明內部都應當開展平等、友好、真誠的對話,以增進互相理解,並在求同的基礎上共同分享人類共同的價值,積極、有效地應對人類在和平、安全、生態保護、消除貧困等領域所遇到的威脅、挑戰。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本屬于同一個文明,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著多元共存、和合共生的優良傳統,佛教教義教規中有著崇尚和諧的內在依據,也有兩教同光共致和諧的實踐基礎。但也有差異,其交流就是爲了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和借鑒,使佛教發展到更高的層次。

  

   我們知道,宗教文化交流是宗教對話、理解和溝通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在全球化的社會背景下,宗教文化交流與溝通是促進世界和平、人類相互理解的重要因素。包括這次論壇的舉辦,既順應了宗教進步發展的潮流,亦是對實現人類友好共存、世界和平發展的貢獻。宗教文化有著濃厚的曆史積澱,這種文化以其開放性、包容性而積極參與了人類文化的交流,並成爲當今社會文化的重要構成。研究宗教文化、促進宗教文化交流,並以這種學識及其溝通來發展人類智慧、防患文明沖突的悲劇,達成世界和平共處,是宗教界、學術界和政治界等廣大有識之士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以世界佛教論壇爲契機,加強佛教界合作、增進相互理解、深化佛教研究,開創我國佛教與社會和諧的更新局面,並以“海納百川”的態度促進國際間的佛教文化交流,擴大各國度、各民族、各種信仰之間的了解和理解,使我們共同存在的地球更加平安、更加美好。

   叁、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需要繼續互譯經典,取長補短,共同前進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是語言文字的不同。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過多年的佛經漢文、藏文翻譯,形成了漢文大藏經和藏文大藏經,這是中國人對佛教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所做的重大貢獻。從而也造成了藏、漢佛教雖然同源于印度,但是在分別向漢地和藏地的流傳和以後的長期發展中,産生了一些差異,造成今天漢藏兩地的大藏經互有短長。如藏文《丹珠爾》當中的多數內容爲漢地所無,而《甘珠爾》裏面也有好多漢地沒有譯出的經籍;反過來說,漢文《大藏經》中的很多內容也沒有譯成藏文。比如慈氏菩薩很重要的《現觀莊嚴頌》及大量注疏、功德光的《戒律本論》等在漢文大藏裏就沒有,而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無著菩薩的《顯揚聖教論》都是非常重要的經典,在藏文大藏裏也沒有。甚至堪稱藏譯漢典名著《賢愚經》,據考證也不全面,值得補充翻譯。所以,可以進行藏、漢兩地所有版本佛教《大藏經》的對勘工作,先把藏文和漢文大藏經的總目錄互相對譯,然後再進行經目和具體內容的對勘,這對于漢藏佛教界全面了解佛教經籍在中國譯傳和發展的基本概況很有好處。也必將更深入、更清楚地揭示漢藏佛教之間的異同之處和曆史淵源,從而促進雙方更好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借鑒,爲中國佛學的繼承與發展和漢藏兩族人民的交流與融合作出積極的貢獻。藏、漢佛教的互相了解和溝通,對于整體佛教弘法利生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對于廣大僧俗弟子自身的學習修行、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以至成就佛道都有無邊的功德和利益。

   四,讓我們自覺行動,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佛教交流的機製和方式

   沒有宗教之間的對話,就沒有宗教之間的和諧。宗教對話本質上是人的對話。對話的目的之一是爲了學習和欣賞。學習,不是爲了顛覆信仰,而是加強、更新和完善信仰。我們要在認清意義的基礎上,由中國佛教協會以及各省市區佛教團體協調、組織,確立明確的行動計劃和目標,采取輪流負責等有效製度,通過開辦佛教論壇、舉辦佛學交流會、舉辦藏漢教理共修院、相互收徒傳戒、共同舉辦法會、開設道場講授佛經等多種方式,在內容采取靈活辦法,在藏區傳播漢傳佛教及“中國功夫”,向漢傳佛教傳播藏密等,以促進交流,加深了解,提高文化認同,增加藏漢民族乃至佛教信仰各民族的友誼,爲社會和諧、世界和平貢獻我們的力量。

  謝謝大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