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物類第十)
慧律法師著
往生物類第十
附錄
往生物類第十
唐 鹦鹉
唐朝時河東裴氏家中,有一只鹦鹉,因爲它名字曾記載于經典上(如《阿彌陀經》),因此時常喜歡接近經典、並且知道要恭敬經典。主人曾經告訴它六齋日的戒律,從此以後只要在辰時以後(過了早上十一時),過午之食物,從下午到晚上看都不看它一眼。有人教導它:持念佛號時,應當由有念乃至無念。鹦鹉聽到此語則擡起頭振動其翅膀,好像能接受且聽得懂的樣子。從此以後,如果有人叫它出聲念佛,則默然而不回答;如果有人說它沒有在念佛,它就大聲念阿彌陀佛。時常在空屋內等待天亮,天亮時便發出和雅的聲音,其音聲溫和就如笙竽一般,念念相續,聽到的人沒有不感到舒適愉快的。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八○叁年)七月,鹦鹉突然憔悴而不快樂。馴養的人知道它壽命將盡,于是敲打引磬,告訴它說:“你將往生西方淨土了,我爲你擊磬,希望你要保持正念。”每擊磬一次,它便念一聲阿彌陀佛,等到十念念完後,便收斂起翅膀收縮雙足,沒有振動也不傾倒,隨即安然而往生。火化後獲得舍利子十多顆。節度使韋臯曾爲它作傳記。(佛祖通載)
宋 瞿鹆
宋哲宗元祐年間(西元一○八六~一○九叁年),有一位長沙郡人,飼養一只瞿鹆,俗稱八八兒(八哥)。瞿鹆有一次在偶然間聽到一位僧人念阿彌陀佛,就隨口稱念,從此以後整天不停地念佛,其飼主因此將它贈與僧人。後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瞿鹆死亡,僧人准備棺木予以埋葬,不久由它的口中生出蓮華一朵。有人爲它作偈頌曰:“有一只靈明的禽鳥八八兒,知道要隨著僧人的口念阿彌陀佛。死後埋于平地而蓮華從口生出,我們得生爲人的哪裏能不知要念佛呢?”另外,天臺山黃岩的正等寺,有一位觀法師,畜養一只瞿鹆,它常常隨著人家念阿彌陀佛。有一天早上,站著死于籠中,于是挖土穴而埋葬它,後來從它的舌端生出紫色的蓮華。大智律師曾作偈稱頌它。(佛祖統紀)
明 白鹦鹉
白鹦鹉。是嶺南一位讀書人所飼養的。白鹦鹉早晨一定誦持觀世音菩薩聖號以及白衣神咒。而且又能誦歸去來辭、赤壁賦及李白的詩。有一次早課還沒做完,有人故意引導它念詩文,它就靜默不回應。有一天,它告訴它的主人說:“我從西方來,還從西方去。”當天晚上,安然而往生。(見聞錄)
論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性。乃至于叁惡道中,只要是能系念阿彌陀佛的衆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我們觀看鹦鹉、?鹆的事迹,哪裏能不相信呢?經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慶幸得爲人身,六根完具,而不知念佛。或者更糟的則是反而誣謗、诋毀佛法,這可說是更加自暴自棄的人了!如果是這樣子,雖然得了人身,難道不可惜嗎?”
淨土聖賢錄初編終
附錄:遵式大師校量念佛功德說
《大般涅槃經》雲:“假使以一個月之時間,常以衣食,供養一切衆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假如鍛金爲人,以車馬運載,乃至種種寶物,各滿百數,用來布施。不如有人發心向佛舉足一步。假使有人,以大象車,盡載大秦國中種種珍寶,及以璎珞,數各滿百,以用布施。猶亦不如發心向佛舉足一步。若以四事供養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猶亦不如發心向佛舉足一步,所得功德,無量無邊。”普勸在家而志心信樂于極樂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每日早晨,著衣淨心,瞻禮佛像,就如同見到真佛一樣,不要讓一天白白地過去。假使公務私事忙碌急迫,也必須堅定心意,有空就進入佛堂,燒香頂禮,重要的是“舉一步向佛”。若有閑暇,早晚都不要舍棄,並且要早晚不拘精進修行。請觀看“一念念佛”及“舉足向佛一步”的功德,如此殊勝。更何況步步念念,旋繞念佛,所滅的罪障,及所得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中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