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1543—1603)
字達觀,號紫柏,江蘇吳江人。少有雄志,俟出家後雲遊四方,深究宗門奧義,殷勤弘揚佛法,是一位極有影響的學僧,與倡“童心說”的李贽同被奉爲“兩大教主”,時士湯顯祖、馮夢祯等從學于他。因爲民請命,受人誣陷入獄,端坐說偈辭世。有《紫柏尊者全集》傳世。
牢山訪憨山清公不值
吾道沈冥久,誰倡齊魯風。
閉來居海北,名誤落山東。
水接田橫島,雲連慧炬峰。
相尋不相見,踏遍法身中。
【賞析】
這是一首訪友不遇時的感懷詩,抒發了詩人對憨山德清的敬重與欽佩之情。
首聯以對比的形式,側面點出憨山德清是一位在禅風沈冥的年代以大無畏的勇氣弘揚大法,名重齊魯的高僧。短短兩行十字,既藝術化地刻畫了被訪者的風骨氣度,也將訪者的敬佩心情蘊于不言中,可謂精妙。颔聯與頸聯,生動地勾勒高僧德清的生活環境與意趣,采用典型的飽含曆史滄桑的景觀對人物的精神風貌做了進一步的烘托。德清曾幽居海北,“老屋數椽,在萬山冰雪中”,(錢謙益《海印憨山大師廬山五乳峰塔銘》)痛自磨砺;爲逃虛名,他遠蹈東海之濱,駐迹牢山,靜修佛事。在山海相映、海闊峰奇的自然勝境中,“水聲山色裏邊行”,用壯士的豪氣勤勉自砺,用智慧的靈光啓悟心性。尾聯用“踏遍法身中”結句,表達了詩人對清公的仰羨,也再現了清公一生“踏遍法身”、獻身佛事的偉岸風骨。
記述紫柏與憨山的交往詩,還有紫柏的一篇《渡曹溪》和憨山的《爲達觀下火偈》等。《渡曹溪》詩雲:“踏來空翠幾千重,曲折曹溪鎖梵宮。欲問嶺南傳底事,青山白鳥水聲中。”當憨山蒙冤南谪之時,紫柏大師不遠萬裏,星夜兼程,前往探望,譜寫了一曲大德們生死之交的贊歌。上述詩作即爲紫柏過韶關曹溪時所作。至于憨山的《爲達觀下火偈》則表現了禅者徹底的生死覺悟與大無畏:“拄杖挑開雙徑雲,通身湧出光明藏。珍重諸人著眼看,這回始信無遮障。”此處亦將紫柏的辭世偈登錄如下:“一笑由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染塵。從茲收拾娘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
一代名僧紫柏,一生有“叁負”,令人感慨不已。一負爲當憨山蒙冤流放時無力救助;二負爲朝廷“礦稅”擾民,自己雖爲民請命,卻與憨山一樣因受小人誣陷遭受“杖刑”;叁負爲未修《大明傳燈錄》,不能爲佛法紹隆佛種,正本清源。由此“叁負”即負友、負民、負法,可見一代名僧紫柏,是一位重情誼,輕死生,爲弘法而不辭辛勞,敢于爲民呼號,上受朝廷罪責,下受肌膚之苦卻並不遁世的菩薩行人。
紫柏老人還作有不少秀逸隽永的小居詩,曆現了詩僧的清雅風骨。如《绀圃即事》:“小居在曠野,寂無塵俗想。疏鍾深夜聞,六根瀉清響。晝讀天竺書,幽窗思忽晃。犬吠桃花陰,麥浪人來往。最愛晚雨晴,空林返照爽。”
富有挑戰精神、主張性靈自由的思想家李贽是他的方外之友,亦作有不少清靈之作,《偈二首答梅中丞》則生動幽默,含意良多。其一爲:“本無家可歸,原無路可走。若有路可走,還是大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