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恭(生卒年不詳)
一作允恭,字行己,號懶禅,浙江上虞人。時有詩名,與時士趙孟頫相善。
思母
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複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粜米歸。
【賞析】
這是一首飽蘸生活氣息,充滿真情實感的思母詩。
首句點明時節,渲染思情:霜打蘆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機欲舍難舍,令他想起了母親的白發,想起了母親的故去,不由潸潸淚下。在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去年五月歸家省親時的情景: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季節,僧人典當了法衣,買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娘親,而白頭的娘親就是在柴門邊盼望著兒子的歸來……詩如一幀發黃的老照片,一首低回沈婉的曲子,響著余韻,久萦心間。
自古有道:“誰言寸草心,報得叁春晖。”身在清貧之中的僧人,同是人子,也一樣有思母之心、報恩之念,“恩則孝養父母”(《壇經》)乃人倫大事,只不過更爲超塵脫俗,且視各人因緣而行。“棄恩入無爲”,“與娘齋得一員僧”,才是真正的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
正如元僧中峰明本的《警孝偈》所言:“流轉叁界中,恩愛不能舍。棄恩入無爲,真實報恩者。”
而元僧明和尚的《母生日》更是直抒胸臆:“今朝是我娘生日,剔起佛前長命燈。白米自飲還自吃,與娘齋得一員僧。”
清僧智朗有詩《歸省母墓二首》,寫得淒婉動人:“風木驚心二十年,偷生只爲學金仙。誰知杖錫歸來日,荒草叢中化紙錢。蓬鬓荊钗苎布裙,夕陽影裏淚紛紛。趨前欲訊重泉恨,吹過西風一片雲。”
近代高僧八指頭陀敬安的《清明傷懷》,亦飽訴孝心親情:“最苦清明叁月天,故鄉心事倍淒然。不知故裏雙親墓,又是何人挂紙錢。”
有此一認識,我們不妨再浏覽一下僧家回家省親的詩句,體味其間飽蘊的禅趣空理:
宋僧藏叟善珍的《送僧省親》詩爲:“衲衣換得彩衣斑,佛國宣傳及第還。母問子供何職事?空王殿上翰林官。”全詩情趣盎然,贊頌了“佛國及第”的了悟,成佛成祖的超脫。這難道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不是真正的衣錦還鄉麼?
宋僧虛堂智愚的《送僧省親》一詩爲:“白頭八十雙親在,日望南方應斷腸。一見掀眉呈舊面,莫言無物獻尊堂。”揚眉吐氣地與長久思念你的八十高齡的雙親相聚,將“無”奉獻給高堂吧!這可是人世間最可尊貴的道啊!
元僧楚石梵琦的《送僧省親》詩爲:“空花要覓生時蒂,陽焰須尋起處波。不是出家恩愛重,夢魂偏在故鄉多。”飲水思源,歸鄉省親,乃人子的本分,衲子又何嘗例外!其實,出家人的兒女情更長,恩愛感更重,何出此言
因爲他們夜夜夢鄉關!那父母未生之前的所在,那精神的家園,不正是釋子的理想之國麼?
省親也罷,思親也罷,那一份天生自然之情,亦是永恒的禅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