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臻(生卒年不詳)
字志道,號虛中,錢塘人。元代詩人,曾爲道士,後隱居西湖,結交高士。他能詩善畫,詩韻清遠,深受仇遠(1247—1326)推崇;畫長于花鳥山水,時人黃石翁稱“詩未盡興,溢爲丹青,點綴精妍,詩意故在”。著有《霞外詩集》十卷。
讀唐僧詩
高僧吟興苦,吹萬各秋聲。
著物鬼難測,爲容人盡驚。
力回千古意,氣逼五言城。
輸與無心者,輕輕道得成。
【賞析】
一位自謂“悟來靈澈心多懶,老去維摩病漸頻”(《傷存此山號性常子》)的隱居高士,想不到對唐僧的詩作有如此高妙的見解。
首聯寫唐代僧人們樂于苦吟,素戀秋聲;颔聯寫唐代詩僧們在擬物狀態等刻畫、雕琢上的高妙;頸聯寫僧詩的氣勢與力度,直達古意,力逼五言城。前六句,肯定了唐僧詩的成就。尾聯急轉直下,直指唐僧詩在意境、神韻上的阙如:少無心之作,多苦吟之章,妙手偶得者寥寥無幾!其實,豈止唐僧詩如此,詩史如此,萬事皆如此!這一無心之境,那“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高逸空靈之空境,實是詩歌的至境,也是人生的至境!
讀詩如此感慨,觀城又有何喟歎?元人元准的一首《石頭城》,高度濃縮了曆史的風雲與興衰:“霸業回頭一笑空,山河千古送英雄。眼前幾許興亡事,盡在淮河落照中。”
虛中的《竹窗》一詩,描繪了一幅清明閑靜的秋窗煮茶圖:“竹窗西日晚來明,桂子香中鶴夢清。侍立小童閑不動,蕭蕭石鼎煮茶聲。”而《送僧還天目》一詩,則體現“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極境:“瓶錫亂峰西,藤蘿晝掩扉。山藏翠微寺,僧向白雲歸。梵寂風沈磬,禅深雪到衣。想曾行道處,猿鳥共亡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