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P6

  ..續本文上一頁長齋,祭祀祖先神明,都用蔬菜及水果。對飲食已不再挑剔揀擇,如果有美味的食物,就拿去送給別人。不論是夏天或冬天都戴著一頂帽子,二十年間從不改變。

  年七十叁歲,自己預先訂定臨終處理的規製,往生後不受人吊祭、不立牌位、從往生到出殡的時間不得超過四十九天。自己認爲不汲汲營求名利、不貪戀世間的一切、也沒有嗔恚,如此安然自得等待往生而已。不久之後就往生了,曾經著作有《淨土剩言》刻板印行于世,而其中以(念佛說叁篇),對學佛者而言更是殷勤懇切。其大略是說:

  “經雲:“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謂執持的意思是:好像可以把捉而不是可以用手把捉得到。也就是儒家所謂的“拳拳服膺”,朱熹則把它注解爲“恭敬奉持”之義。“拳拳服膺而弗失”下的“弗失”,便是“不亂”的意思。儒家又說“顧諟”(看顧照理):朱熹解釋爲常以眼光觀照之,就是“觀佛”之義,也是“不亂”的意思。

  口裏誦念佛名,眼睛觀看佛像,耳朵又回過來聽到自己所念的佛號,佛念之聲從舌根宣流出來,禅味愉悅自己的心,鼻子聞到香氣,如是念佛,返轉六根還原爲一心,怎麼亂得起來呢?我現今念佛,作一切方便觀想,自己觀想此心,如清淨的寶瓶,佛名如同谷子,逐字逐句的念佛就如谷子投入寶瓶中,就像整串連貫的寶珠落下。谷子本來就無盡而寶瓶也不會盈滿,也不會放過任何一粒而讓它抛向瓶外。憶念觀想此瓶,其直徑不滿一寸,瓶中含藏叁千大千世界,以及百億微塵數的諸佛,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都安住在此寶瓶中。我也跟隨著諸佛俱會一處,悠遊快樂,這正是我安身立命之處也!”又曰:

  “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貪求要念得多,只要能夠好好的念一百句而心不亂即可。雖然念了九十九聲若有一念差錯,前面用手執持念珠所計的數目都不算數。如是從一百句到一千句,從千句到萬句如同成串的寶珠。如此一心念佛念到箭射不入刀不能侵,那麼百萬魔軍自然都退敗逃竄。”我向來念佛,也只是含糊籠統地念過。至今才知道須字字從心裏出,反過來還須字字入心裏去。每當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一絲一毫的雜亂心、急躁想要多念的有所求心、昏昧怠惰的心。然後開口出聲念佛,務必令聲從心發,心藉著口念誦,氣息調和聲音和悅,不急不緩,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如果分之則一字可作一句,連貫起來則百千句直如一句。如此綿綿密密,從一聲以至千萬聲,自一刻以至于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而久之自然念到純熟,華開見佛,到時自己就可驗證,絕不欺人。”又雲:

  “念佛這個法門,必須兼作觀想。應當閉目向著西方,正身端坐默默觀想,觀想神識與形體分離,神識直往西方飛去。然後逐漸看見樹林,以及各種美麗的水鳥,以金繩爲道路的界限,以七重欄楯交錯羅列。依著次第在寶地上緩緩經行,七寶池中勝妙的蓮華,散發各種香氣的高臺,以及由七寶組成的樓閣,上述的種種境界都一一展現在眼前。

  觀想阿彌陀佛就好像是在我面前,阿彌陀佛現出丈六的金身,觀世音菩薩隨侍于左,大勢至菩薩則隨侍于右,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放出光明,並垂手接引。我及清淨大海衆,都一同攝于阿彌陀佛的白毫光中,隨著接引而上蓮臺,至誠懇切地頂禮佛足。此時忽然見到佛的金掌爲我摩頂授記,甘露水遍灑全身,心中豁然開悟,獲大安隱。慢慢地神識返回,如出禅定的樣子。像這樣極樂世界中,每日神遊一遍,則往生的路熟悉,臨命終時才不致于迷茫不知所往。願以此告知各位念佛的人,要知道念佛要用心念,而不只是口念。若能如是入此念佛法門,則自然離佛不遠了。”(淨土剩言)

  清 袁列星

  袁列星。字垣叁,江蘇X山縣人。曾經客居在杭州的西溪,因而自號西溪居士。十五歲時學習科舉之業。有一天,聽到外祖母誦持《金剛經》的無四相句,心中有所契入。之後,遇到悅山禅師,向禅師參究向上頓悟之道,于是每日更加精進用功。後來剛好遇到白嵩老人自雪峰來到昆山,袁列星再叁叩問請益,突然言下洞明佛法之要,終于受到白嵩老人的印證。于是,袁列星的道風日漸遠播,隨機接引有緣衆生,智慧辯才無所障礙,除了提倡頓悟的一佛乘之外,同時還兼宏淨土法門。當時同輩的人喜好修習仙術,並且仰慕枯禅,大多不相信淨土法門。袁列星于是開曉他們,說:

  “淨土法門圓通廣大,我向來是密修密證,不敢輕易告訴他人,並不是我秘藏而不言,實在是時機未到,恐怕言之無益罷了。淨土法門,是諸佛甚深的法藏,即使是二乘的聲聞、辟支佛聽聞到了,尚且不相信。實在是因爲二乘的聲聞、辟支佛,斷了生死而安住在涅槃清淨之處,又證得了神通妙用,所以不知道淨土的大莊嚴海,是無分生死涅槃而處處現成。因此諸佛呵斥二乘人爲邪道,說他們墮入無爲坑,酖飲叁昧酒。令人感歎的是現今修禅的人,尚未能修到涅槃清淨二乘人的境界,便空腹高心(實無所得,心中卻自視很高),未得說是已得,未證說是已證,于六根未動時,見到一個識神光影,就以爲自己已經悟道,于是便如此魯魯莽莽、放蕩任意地呵斥淨土法門,真是可憐憫者!即使是大徹悟,摸著娘生的鼻孔本來面目,還能逃得出常寂光淨土嗎?那些未得言得、未證言證的禅者,又說:“知道明心見性這般事,其他的便撥向一邊去。”禅宗大德密雲老人說:“你要撥向哪一邊,實在是癡人前不可說夢也!”古德又說:“現今修禅的人,以透過法身爲最究竟之地,卻不知透過法身後又怎麼樣呢?假使讓你透過後還有什麼消息(所得),也是病!”這實在是真實的語言,正是我們應當痛切省思的。而現今修禅的人,尚且逃不出微細的所知障,反而指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是愚癡,這真是很無明迷惑啊!盡虛空有十法界,而淨土是第一法界,所以是其他九法界共同的指歸。

  但要修行淨土法門者,以“人道”最爲容易。因爲地獄、餓鬼道的衆生,整日被衆苦煎熬逼迫,並不知道尚有佛名。即使是諸佛每日以威神的法力,清淨的光明,哀憐救護他們,但他們依然如盲如聾一般,沒有一點覺知。假如有的業報盡後心開悟解,一聽聞佛名,則地獄、餓鬼,立即變成清涼的法界!畜生癡迷不覺。阿修羅道嗔恨熾盛,所以很難親睹佛光。而最不肯修行淨土法門的人,莫過于天仙道了!那些仙道不是不知極樂淨土的美妙,只是他們已經證得神通妙用,可以飛騰變化、出入有無而自由自在,也能放現金光,幻化出諸菩薩的形像,幻化出種種莊嚴殊勝的資具,而以爲極樂淨土之樂,不過也是如此而已。卻不知道他們是墮入幻識之中,不知這些都是自己精氣神,團聚幻化而成。這正是我佛所呵斥的:不知道修習正覺、不知道修仙還不是無爲究竟之道,業報盡了反而墮入惡道之中,指的就是這些天仙道的衆生啊!

  我們的本性本來具足一切、一切現成,本可旋天轉地,不必等待刻意的安排,不憑借依靠他物,也不是用修煉而成的。若說要經過修煉而得的,都是魔說。我們前面所說的不生不滅,只有不生才會不滅。若修煉而成即是有生,有生就沒有不滅的,所謂的元精元氣不出元神。元神者,是意識的別名。大丈夫要回複本來面目,正必須洗淨神識,斬斷命根。奈何反而修成一個神識,且愈來愈堅固的執持著,而難以斷然拔除。時間一久,神識執持的力量半途衰敗,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來燒就已先報盡衰壞,縱然能夠堅持牢固的,只要劫火一到,便與天地同歸于盡。因爲劫火不只破有形也能破無形的。千萬不要自我安慰說:“吾道如虛空,永不能壞也。”要知道虛空也是神識所幻化出來的,只有無上的道眼才能照見看破。

  況且,天仙幻現種種殊勝的境界,畢竟不是十分光明,也不十分正大。哪裏能夠如同位居淨土一切的諸佛如來,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徹遍照于一切處,如一切菩薩、聲聞,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徹遍照于一切處;如一切的水鳥、樹林、花香音樂,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徹遍照。能夠于一毫端,建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妙*輪,這不是天仙法界所可以比擬于萬分之一的。果真能深信極樂淨土,而專心一意地修行,這就早已超過百億天仙。假如還不能斷除學仙之念,這就是不能明白大小的差別啊!因爲淨土法門,是一切聖賢所歸宿的地方。能夠得生極樂淨土,則福慧雙足,返回娑婆,遇仙度仙,遇魔度魔,遇人度人,遇鬼度鬼,遇恩人則度恩人,遇仇人則度仇人,如此才是大丈夫之事。

  你今天若決定深信修行淨土,必定永不退轉,極樂世界池中的蓮華,便已伸展枝葉吐露花蕊,一切諸佛的光明,充滿你的雙眼;一切的法音,塞滿你的耳朵;一切深妙的經典,盈滿你的心中;一切妙香妙味,布滿你的口鼻。如是加被護念,沒有一絲毫遺露于你的六根之外,所有的勝境盡絕于你的心中,你便是一尊古佛了!那有不天地盡歸的淨土,仙魔盡度于極樂的呢?”清聖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年)二月,袁列星往生于寶樹庵,時年六十二歲。其學生收集他所說的話,並編輯爲《西溪居士集》。(西溪集)

  清 皇甫士坊

  皇甫士坊。字子儀,浙江錢塘人,家族世代行醫,年少時閱讀龍舒居士的《淨土文》突然驚懼震撼而心中有深切的省悟。士坊與思齊省庵大師爲方外之交,因而專志修習淨土法門。平時喜作淨土詩,累積有一百多首。現今錄其特別精要的,一者雲:

  “大哉淨土門,至簡亦至易。持名願往生,無人不果遂。但是因爲凡夫的根器薄劣,因而輾轉生出疑惑二心,自己疑惑:我長久以來的習氣很深,宿世的業障太重,難以消除。又思惟憂慮自己的念力微弱,所以極樂世界這種勝妙境界是不可能往生到達的。卻不知道從無始劫以來,罪性本來就是虛僞不實的。只要能夠持念佛名,則能速滅生死之罪。就如同清風吹拂掃蕩雲霧,如同燈光除滅黑暗迷昧。雲霧和黑暗本來就不是真實的,只要能夠令…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