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P7

  ..續本文上一頁心空無所得,就能洗除心中舊有的塵垢。何況阿彌陀佛這個萬德洪名,隨機感應難可思議。就如同石頭的性質本來是會沈下水中,但是若能得到舟船的承載則終不墮落海底。又如有人犯罪而受到官府刑罰,但是若蒙皇帝的恩准則能得到赦免庇護。佛力雖然奧妙而難以思議,而自我的力量也是很深妙奇特。不要說自己的念力微弱,只要有念力必定能夠如意。念力比金石還堅固、比鋒芒的刀刃還銳利。憶念西方則決定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則阿彌陀佛必定會現前。先聖有句格言說:“匹夫難奪志。”就是在指此事。”另一首雲:

  “二乘人的知見偏空,執理而廢事。于是說沒有西方極樂淨土,和“心淨即是淨土”的義理,不知自心與國土,非一也非二。一切的國土都是由心而顯現,一心具足了種種清淨和汙穢的國土。極樂世界是心之清淨所影現的,娑婆世界是心之汙穢所産生的。倘若極樂是虛幻的,則娑婆也應當是不實在的。貪愛深重則生于娑婆世界,念力專一則自然往生西方。淨穢既然由心而生,而我們所處的世界也是隨著心所變現出來的,譬如一輪明月,映入種種的水中。水如果清澈則月影自明,水若是汙濁則月影晦昧。明月比喻爲本來的真心,水比喻爲世界。一心具含萬千的國土,莫作有無生滅的分別。究竟來說無實也無虛,事理也不可分開而互相對立。”又作《十二時頌》,頌雲:

  “天剛亮的寅時(淩晨叁~五時),如同平常一樣在淩晨課誦佛名。只要以一刻間短暫的工夫乃至于念十聲的佛號,就能超越生死、跳出六道的沈淪。像這樣希有難得之法,實在是奧妙而難以論述。往生西方全以深信不疑爲因,若能聽聞信受無所疑惑,便是累世以來被受記的人。日已出的卯時,朝露易失人易老。試著將親友仔細地回憶思索,眼前有多少已經埋葬于芳草之中呢?要修行,須趁早,一寸光陰無價寶。閑時不肯念彌陀,直待臨終空懊惱。日已高挂的辰時,人世間搬家遷居時,必定選擇好的鄰居。莫向人天求福報,壽終難免再沈淪。即使是生于忉利天,作轉輪王,暫時的快樂並不是真實究竟的。勸君念佛求生西方,永作逍遙自在人。

  太陽接近正中的巳時,接近吃飯的時候,處處炊煙升起。個人吃飯個人飽,自己修持自己了生死。念佛要如同孩子憶念著娘,母親憶念著孩子,念佛的工夫到底全在于自己的用心。只要願意舍棄這個身心而面睹阿彌陀佛大願王,即使是十萬億國土也近如咫尺。日影開始偏南的午時,佛日當空,衆生的眼睛卻看不見。往生西方這一條寬廣的直路很少人行走,反而向著遙不可及的生死長途忍受著辛苦。不用談禅,也不必揮掃煩惱塵垢,只要念念阿彌陀佛、心中常能作主。雖然色身尚未出離娑婆世界,但心神已經棲息在蓮華的淨土中。

  日正焰的未時,和六根毒蛇共處在一室,實在是令人感到恐怖。出沒此閻浮世界已經是無量次了,曆經多生還是無法辨別善惡是非。猛回頭,洗滌塵垢的心腹,人命無常不須避諱。常將死字挂在眉,才會覺得往生西方有滋味。太陽還光明的申時,歎息人身似轉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錯過,切莫因循,有多少人變成戴角及披鱗的衆生。即使是千佛慈悲也難救度,塵沙劫數自己仍在沈淪。

  日落的酉時,太陽返照的余光不長久。怎能笑愚人只顧目前,而你自己的死生大事你是不是知道呢?臭錢財,閑茶酒,騙得凡夫終日走。奔波匆忙而無暇念阿彌陀佛,等到臘月到來時卻束手無策。黃昏的戌時,一盞孤燈照明了暗室。上床別了鞋和襪,睡著後心志迷茫黑暗如漆。感歎人身,容易失去,要出輪回須念佛。無邊罪障一時消,佛光皎似千輪日。

  人聲已定的亥時,富貴功名不常在。枕上黃梁夢未醒,癡情猶自憂千載。稍微的因循,就成了懈怠,一息不來就要無量劫的悔恨。辜負西方阿彌陀佛大慈悲父,遙垂著金臂等待接引我們、如大海般的恩德。夜半的子時,淨土和穢土相形比較而分出彼此。若不是受到娑婆痛苦的折磨,誰肯灰心而厭離生死輪回?既已厭離娑婆,要知道棲止安身的地方,黃金爲地的西方淨土即是其樂無比的究竟歸宿。眼前的煩惱究竟是爲誰而來,要知道這都是促使你整裝求生西方的使者。雞鳴的醜時,你若是祈願往生又有誰能阻止。煩惱場中正好修行,念佛須教心口相應。離是非,無可否,凡事隨緣我有什麼可求的呢?但看蓮華不生于陸地,結根偏偏在汙穢的泥中而長成蓮蕅。”後來,不清楚皇甫士坊的去向。(儒齋淨土詩)

  清 羅允枚

  羅允枚。太倉(江蘇)人。有一天夜裏他的父親夢見一位僧人要求寄居,第二天早上,羅允枚就出生了。到四、五歲時,還能回憶前生之事,有一天繞著柱子走,突然頭暈跌倒在地上,從此以後喪失所記憶的前生之事。年紀稍長,因爲多病而放棄科舉考試。後來去參訪檗岩老人,了達徹悟向上頓悟的心法,最後又回心歸向于淨土法門。清聖祖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秋天,得病而且危急,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勝蓮居士,還有十二年的壽命。”不久,病很快就痊愈了,因此自號爲“勝蓮”。當時州裏的人很少知道要修習淨土法門,羅允枚首先提倡建立念佛社有叁、四處,當地淨土宗的道風因此而大振。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叁年)秋天,病又複發,家人爲他擔憂,但羅允枚卻一點也不在意。

  某一天夜裏,羅允枚夢見天神告訴他說:“因爲你勸人修習淨土法門,其功德很大,現在再延長你的壽命吧!”羅允枚生性慈悲善良,凡是放生、育嬰以及赈饑等諸善事,都很樂意去促成。年七十一歲,那年的六月二日,羅允枚到處去辭別親友說:“我將于初六辭世。”到了那一天,自己沐浴然後正身端坐,說偈頌曰:“七十一年,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說完偈頌後便寂靜不動。不久,其家人哭泣呼喚不已,羅允枚突然睜開眼睛說:“連累我還要再晚七天往生。”十四日早晨起來說:“今日我一定要走了!盡速請乾行長老及道友某某,來助我念佛。”大衆到齊後,唱念佛名,到了辰刻(早上七~九時)忽然坐直起來說:“觀世音菩薩來了!”于是合掌向著西方,稱念佛號而往生。”(周安士文稿)

  清 周夢顔、王孟鄰、余鶴亭

  周夢顔。一名思仁,字安士,江蘇X山縣的秀才。周夢顔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懷西居士。周夢顔認爲衆生之所以造無量罪,皆是由淫、殺二業占多半的原因,因此著作有關戒殺及戒淫二本書,其戒殺一書名爲《萬善先資》,其書中的言詞大多懇切深痛。自己說他每經過一切神廟,必定祝願說:“唯願尊神,發出世心,不要接受血腥的食物,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思仁自從今日二十四歲起,直至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于我家中眷屬,若有一人傷一蚊蟻,唯願尊神糾正或是誅殺,並且以迅雷擊碎我所著作的書版。思仁自從今日二十四歲起,直至壽盡,臨著江河見到魚族,仰面見到鳥禽,若是不想救度他們,反而萌起殺機,也同此誓願。思仁自從今日二十四歲起,直至壽盡,若在夢寐中,見人殺生,而不能至心稱念佛的聖號,發救度心,反而歡喜贊成其殺生之事,也同此誓願。”

  其戒淫一書名爲《欲海回狂》。勸導一切貪淫之人,先觀想處胎如獄,了解住胎的種種痛苦,是爲止息淫欲的第一個方便觀想。其次觀想此色身,諸蟲繁多相互聚集,宛轉遊行,噬食人的腦髓,是爲最初開示不淨觀的方便觀想。其次觀想男女膿血涕唾,身中充滿濁惡汙穢,猶如惡臭的廁所,糞穢之物到處都是,是爲止息淫欲的方便觀想。其次觀想死人僵直地仰臥,遺體冰寒徹骨,黃色的膿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鑽咬齧食,使得皮肉漸盡,而其骨節縱橫交錯可見,乃至墳墓破損而枯骨露出,人和野獸在其上踐踏,而我此色身,最後也是如此。其次持誦《法華經》所說的因緣法,生相及滅相,與不生不滅之實相,是爲斷除淫欲窮究根源的方便。

  接著觀想自身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內的蓮華苞中,蓮華綻開而親見阿彌陀佛坐在寶蓮華上,及諸種種莊嚴的瑞相,也見到自身禮拜供養阿彌陀佛。作此觀想時,則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遠擺脫淫欲的陷阱,是爲究竟解脫的方便觀想。周夢顔曾經編輯《西歸直指》四卷。清高宗乾隆四年(西元一七叁九年)正月,與家人訣別說道:“我將要往生西方淨土。”家人爲他准備熏香的熱水要讓他沐浴,他推辭說:“我以熏香的熱水沐浴已經很久了。”然後在談笑之中而往生,此時異香充滿于室中,時年八十四歲。

  最初有一位名爲王孟鄰的人,與周夢顔有交往,那年十一月初一,王孟鄰告訴周夢顔說:“十七日是阿彌陀佛的聖誕,我將要往生。”到了十六日王孟鄰問周夢顔說:“如何才能夠決定往生極樂淨土呢?”周夢顔答:“應當于念佛時,發四宏誓願,則淨因堅固,決不退轉。”王孟鄰也認爲是如此。十七日,王孟鄰念佛坐化而往生,其容貌顔色不變。又有另一位名爲余鶴亭的人,看到周夢顔所著作的書,感到很喜悅,因此便問他往生的要訣,周夢顔爲他指示法要,余鶴亭于是歡喜奉行。不久,余鶴亭到處與親友辭別,遺留偈頌而往生。(欲海回狂。萬善先資。安士文稿)

  清 沈中旭

  沈中旭。字啓白,江蘇吳縣人,年少時個性豪放不拘小節,熱心拯救他人的危難。後來以醫術而聞名于世,並且更加喜好布施,若是遇到窮人便不拿藥錢,有時反而還給他錢財米糧。二十五歲喪偶後,便不再娶妻,從此更加虔誠修習淨土法門。凡是走過的僧坊、街頭、橋下,都寫上西方阿彌陀佛的洪名,以及警策之語,勸人念佛修行。遇到病重危急的人,沈中旭則憂愁並皺眉說:“業障深重啊!我的力量不能救你,實在是無可奈何。”病人于是哭泣流淚,堅持請他醫治,沈中旭便說:“沒辦法了,一定要念佛才行。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若能至心稱念一聲的人,則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你能相信嗎?”病人即唯唯稱是。沈中旭又…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