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你能念佛否?”病人又趕緊稱能。沈中旭說:“果真如此,你的病就可治了。”然後才下藥,往往有奇妙的效驗,因此跟著他信佛的人很多。
沈中旭七十多歲時生病,他過繼的兒子交待:凡是輪到守門的人,不要隨便讓別人進來探望。所以沈中旭往生時,沒有人知道其情況如何。然而現今城西的人,只要談論起數十年來的在家居士中,修習淨土法門的人,一定稱頌公推沈中旭爲第一。(二林居後集)
清 楊廣文
楊廣文。字道原,江蘇吳縣人。年少即喪父,不娶妻,一心回向淨土法門。有一年鬧饑荒,路旁有被遺棄的小孩,楊廣文就收養他,等小孩長大到十幾歲時,就請他自行離去獨立。門外如果有乞丐,楊廣文就教乞丐唱念佛名,乞丐若肯念佛就給他錢,因此乞丐一個一個接踵而來。楊廣文時常告訴衆人說:“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此八個字,即是無上法門,更無他說。”清高宗乾隆叁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生病,其友沈炳前往探視他,只見到他唱念佛名不絕于口,隔天就往生了。時年六十多歲。(二林居後集)
清 顧天瑞、陸氏、俞氏
顧天瑞。蘇州城西大村人。中年時,持長齋,並設立念佛會。其妻陸氏,也持長齋,每日誦念佛名非常虔誠。陸氏年六十叁歲時,患輕微的疾病,預先知道自己即將壽終,于是沐浴更衣,然後就寢。她的兄嫂俞氏,住在別間房屋,忽然聽到陸氏從遠處傳來話說:“我先去,兄嫂您以後也要來才好。”俞氏便急忙派遣兒子前往探視,陸氏已經往生了。俞氏因此也持長齋,並且修習淨土法門,曆經半年後,無疾而往生。而顧天瑞于數年後,辭別諸親好友,沐浴更衣,唱念佛名,也是無疾而往生。此事發生于清高宗乾隆叁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二林居後集)
清 姜見龍
姜見龍。字元標,江蘇吳縣人。曾經提倡設置免費提供貧民埋葬的義冢,以埋葬許多暴露于外的屍骨。有一年饑荒,損獻錢財以赈災,家道于是中衰,後來學習眼科來養活生計。姜見龍最初喜好長生術,有一天晚上,夢見自己到了一個地方,山勢高險山谷幽深,陰風吹來飒飒作聲,因此急忙尋找出路,行走數裏後,忽然重見天日,有許多幢旛遮蔽了天空,並且見到七寶的轎子中有一人趺坐,身黃金色。姜見龍于是請示他說:“我因宿世罪障,誤入險途,希望你能救拔我。”轎中人說:“你能發願嗎?”姜見龍叩頭說:“願從今日,作佛家奴。”轎中人說:“很好!明日將有比丘教導你修行,慎勿錯過。”才一說完,所見的景象突然消失。等到天亮,果然有一位僧人叩門而入,並對他說:“修行最重要的,莫過于念佛。能念佛的人,決定往生西方淨土。能念佛的人,可以證得不退轉。能念佛的人,很快就能成就正覺。”姜見龍聽完這席話後非常高興,于是每日持念佛名一萬多聲,念佛的聲音響徹村裏街巷。
清高宗乾隆四十叁年(西元一七七八年)八月,現出輕微的疾病,姜見龍告訴他的兒子們說:“我一心一意只求往生西方淨土,沒有其他的貪戀了。”八月十五日,書寫偈頌曰:“脫卻五濁苦,往生極樂土。七寶蓮胎圓,一念成正果。”隔天接近中午時,寂然而往生,時年七十五歲。(姜成述)
清 沈炳
沈炳。字敬孚,長洲(江蘇)人。年十五歲時,得氣喘病,過了叁十歲後病情加重,因此發出世之心,持念佛名頗爲懇切。到了五十歲,病情更加嚴重,從正月至五月,僅剩下一息相續而已,于是發願要持長齋。他的朋友楊廣文前往探病,勸他持誦《金剛經》,扶他起來,教他讀誦,一直到讀完整卷。楊廣文停留叁天後,增加每天持誦的次數到叁遍,如此經過半個月,病就痊愈了。從此以後每日以持誦叁遍的《金剛經》爲常軌,並持念佛名從不間斷。夜裏則靜坐,直到早晨,喘病因此消除,但身體卻稍微駝背。如是經過五年,有一天晚上,夜裏正在靜坐之時,沈炳自誓不取正覺,終不休歇。脊梁突然有振動的聲音,背部頓時挺直豎立如平常人。
不久之後,受五戒于旅亭會公。沈炳常說道:“世間萬法,生滅不停,唯有一句阿彌陀佛,是大休歇處。”又自己說:“念佛工夫,尤其是在病中更能得力。在諸苦煎熬之時,唯獨一念阿彌陀佛清楚明白,不曾打失!”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十一月,得輕微的疾病數日。到了月底,早晨起來,盥洗沐浴完之後,喘得很厲害,轉身向著西方,結跏念佛,他的妻子當時正在旁邊,于是叫她離開。不久之後就寂靜無念佛之聲,仔細一看他已經坐化往生了。沈炳留下遺言,要以坐龛入殓,並且要用荼毗火化的方法。沈炳之妻也持長齋,修習淨土法門,後來出家爲比丘尼。(二林居後集)
清 王恭
王恭。字禮言,太倉(江蘇)人。爲人安閑淡泊,少求寡欲。年少時即放棄科舉之業,平日喜好作詩。他所居住的南園,是以前宗族長老文肅公的別墅,其園中的竹林木石蕭瑟淒涼,王恭時常偕同好友,在其中品酒吟詩安然自得。五十多歲時,停止作詩從此不爲,並開始持長齋,修習淨土法門,自號爲破有居士。有一天夜裏,王恭夢見遊曆極樂淨土,醒來後作詩來說明當時所見的情景,詩說:“無多些子沒商量,夢入蓮邦大歇場。諸上善人談法性,各天帝釋雨華香。鳥音樹樂無停響,珠閣金臺盡放光。咫尺仙源曾不隔,莫教迷路歎漁郎。”又說:“雪山老子(釋迦牟尼佛)最多情,指點歸家路甚明。不住直須這裏住,無生恰好個中生。投將種後芽旋發,培得根來果自成。領取臺山蓦直去,何勞萬裏訪蓬瀛。”當時王恭已經七十二歲了。
隔年夏天,王恭臥病于南園的潭影軒,軒前有蓮池,但蓮華尚未綻放。只有一朵蓮蕊依著崖石旁邊,獨對王恭的床榻而開,其色澤鮮麗美好。開滿二日後,王恭如平常時課誦佛名,然後雙手結印而往生,那朵蓮華也跟著枯萎了。此時是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二年)五月八日。沒多久,劉河地方的人有以乩童降神的,王恭的兒子王沖前往叩問,乩童寫大字說:“我就是破有主人。”王沖問:“公居于何處?”答:“很幸運地登于極樂世界。”又問:“是否很憶念家呢?”答:“有什麼思念?有什麼好憂慮的呢?”問起家中的事,則答:“南無佛。”堅持再問,又寫:“南無佛。”如此叁遍才寂靜下來。(顧成志。許培秀述)
論曰:“我年少時聽到生死輪回六道往返之說,常常自己悲歎流浪于五濁惡世,心中愁怅好像無所依靠的樣子。年紀稍長,看到庾彥寶、王日休等諸公的行迹,放棄世間的榮華富貴,一心往生西方淨土,實在是很仰慕他們。人生百年只是刹那的時間而已!對于身家妻子的籌量謀度日加堅執,悲歡得失榮辱的日子一日日的消失,而死亡早已隨後而漸漸到來了。古人說念佛這個法門,對居士們來說尤其特別重要。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煩惱之海,一口氣若是不來,則鐵床銅柱隨之而至。若不仰賴佛力,如何能抵抗這些業力呢?如果有閱覽前述諸位君子的遺迹,而能奮然興起立志修行的人,都將是蓮胎的骨肉啊!我亦願意策勵自己跟隨在他們的後面。”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