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你能念佛否?”病人又赶紧称能。沈中旭说:“果真如此,你的病就可治了。”然后才下药,往往有奇妙的效验,因此跟著他信佛的人很多。
沈中旭七十多岁时生病,他过继的儿子交待:凡是轮到守门的人,不要随便让别人进来探望。所以沈中旭往生时,没有人知道其情况如何。然而现今城西的人,只要谈论起数十年来的在家居士中,修习净土法门的人,一定称颂公推沈中旭为第一。(二林居后集)
清 杨广文
杨广文。字道原,江苏吴县人。年少即丧父,不娶妻,一心回向净土法门。有一年闹饥荒,路旁有被遗弃的小孩,杨广文就收养他,等小孩长大到十几岁时,就请他自行离去独立。门外如果有乞丐,杨广文就教乞丐唱念佛名,乞丐若肯念佛就给他钱,因此乞丐一个一个接踵而来。杨广文时常告诉众人说:“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此八个字,即是无上法门,更无他说。”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生病,其友沈炳前往探视他,只见到他唱念佛名不绝于口,隔天就往生了。时年六十多岁。(二林居后集)
清 顾天瑞、陆氏、俞氏
顾天瑞。苏州城西大村人。中年时,持长斋,并设立念佛会。其妻陆氏,也持长斋,每日诵念佛名非常虔诚。陆氏年六十三岁时,患轻微的疾病,预先知道自己即将寿终,于是沐浴更衣,然后就寝。她的兄嫂俞氏,住在别间房屋,忽然听到陆氏从远处传来话说:“我先去,兄嫂您以后也要来才好。”俞氏便急忙派遣儿子前往探视,陆氏已经往生了。俞氏因此也持长斋,并且修习净土法门,历经半年后,无疾而往生。而顾天瑞于数年后,辞别诸亲好友,沐浴更衣,唱念佛名,也是无疾而往生。此事发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二林居后集)
清 姜见龙
姜见龙。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姜见龙最初喜好长生术,有一天晚上,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地方,山势高险山谷幽深,阴风吹来飒飒作声,因此急忙寻找出路,行走数里后,忽然重见天日,有许多幢旛遮蔽了天空,并且见到七宝的轿子中有一人趺坐,身黄金色。姜见龙于是请示他说:“我因宿世罪障,误入险途,希望你能救拔我。”轿中人说:“你能发愿吗?”姜见龙叩头说:“愿从今日,作佛家奴。”轿中人说:“很好!明日将有比丘教导你修行,慎勿错过。”才一说完,所见的景象突然消失。等到天亮,果然有一位僧人叩门而入,并对他说:“修行最重要的,莫过于念佛。能念佛的人,决定往生西方净土。能念佛的人,可以证得不退转。能念佛的人,很快就能成就正觉。”姜见龙听完这席话后非常高兴,于是每日持念佛名一万多声,念佛的声音响彻村里街巷。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八月,现出轻微的疾病,姜见龙告诉他的儿子们说:“我一心一意只求往生西方净土,没有其他的贪恋了。”八月十五日,书写偈颂曰:“脱却五浊苦,往生极乐土。七宝莲胎圆,一念成正果。”隔天接近中午时,寂然而往生,时年七十五岁。(姜成述)
清 沈炳
沈炳。字敬孚,长洲(江苏)人。年十五岁时,得气喘病,过了三十岁后病情加重,因此发出世之心,持念佛名颇为恳切。到了五十岁,病情更加严重,从正月至五月,仅剩下一息相续而已,于是发愿要持长斋。他的朋友杨广文前往探病,劝他持诵《金刚经》,扶他起来,教他读诵,一直到读完整卷。杨广文停留三天后,增加每天持诵的次数到三遍,如此经过半个月,病就痊愈了。从此以后每日以持诵三遍的《金刚经》为常轨,并持念佛名从不间断。夜里则静坐,直到早晨,喘病因此消除,但身体却稍微驼背。如是经过五年,有一天晚上,夜里正在静坐之时,沈炳自誓不取正觉,终不休歇。脊梁突然有振动的声音,背部顿时挺直竖立如平常人。
不久之后,受五戒于旅亭会公。沈炳常说道:“世间万法,生灭不停,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是大休歇处。”又自己说:“念佛工夫,尤其是在病中更能得力。在诸苦煎熬之时,唯独一念阿弥陀佛清楚明白,不曾打失!”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十一月,得轻微的疾病数日。到了月底,早晨起来,盥洗沐浴完之后,喘得很厉害,转身向著西方,结跏念佛,他的妻子当时正在旁边,于是叫她离开。不久之后就寂静无念佛之声,仔细一看他已经坐化往生了。沈炳留下遗言,要以坐龛入殓,并且要用荼毗火化的方法。沈炳之妻也持长斋,修习净土法门,后来出家为比丘尼。(二林居后集)
清 王恭
王恭。字礼言,太仓(江苏)人。为人安闲淡泊,少求寡欲。年少时即放弃科举之业,平日喜好作诗。他所居住的南园,是以前宗族长老文肃公的别墅,其园中的竹林木石萧瑟凄凉,王恭时常偕同好友,在其中品酒吟诗安然自得。五十多岁时,停止作诗从此不为,并开始持长斋,修习净土法门,自号为破有居士。有一天夜里,王恭梦见游历极乐净土,醒来后作诗来说明当时所见的情景,诗说:“无多些子没商量,梦入莲邦大歇场。诸上善人谈法性,各天帝释雨华香。鸟音树乐无停响,珠阁金台尽放光。咫尺仙源曾不隔,莫教迷路叹渔郎。”又说:“雪山老子(释迦牟尼佛)最多情,指点归家路甚明。不住直须这里住,无生恰好个中生。投将种后芽旋发,培得根来果自成。领取台山蓦直去,何劳万里访蓬瀛。”当时王恭已经七十二岁了。
隔年夏天,王恭卧病于南园的潭影轩,轩前有莲池,但莲华尚未绽放。只有一朵莲蕊依著崖石旁边,独对王恭的床榻而开,其色泽鲜丽美好。开满二日后,王恭如平常时课诵佛名,然后双手结印而往生,那朵莲华也跟著枯萎了。此时是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二年)五月八日。没多久,刘河地方的人有以乩童降神的,王恭的儿子王冲前往叩问,乩童写大字说:“我就是破有主人。”王冲问:“公居于何处?”答:“很幸运地登于极乐世界。”又问:“是否很忆念家呢?”答:“有什么思念?有什么好忧虑的呢?”问起家中的事,则答:“南无佛。”坚持再问,又写:“南无佛。”如此三遍才寂静下来。(顾成志。许培秀述)
论曰:“我年少时听到生死轮回六道往返之说,常常自己悲叹流浪于五浊恶世,心中愁怅好像无所依靠的样子。年纪稍长,看到庾彦宝、王日休等诸公的行迹,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一心往生西方净土,实在是很仰慕他们。人生百年只是刹那的时间而已!对于身家妻子的筹量谋度日加坚执,悲欢得失荣辱的日子一日日的消失,而死亡早已随后而渐渐到来了。古人说念佛这个法门,对居士们来说尤其特别重要。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口气若是不来,则铁床铜柱随之而至。若不仰赖佛力,如何能抵抗这些业力呢?如果有阅览前述诸位君子的遗迹,而能奋然兴起立志修行的人,都将是莲胎的骨肉啊!我亦愿意策励自己跟随在他们的后面。”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居士第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