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五)▪P2

  ..續本文上一頁,豈知無念亦爲多。”

  清世祖順治六年(西元一六四九年)十一月,示現疾病,親自書寫封龛的文書對聯,並交待種種的後事。到了預期的那一天,自己坐起來,穿著清淨的衣服,面向西方,稱念阿彌陀佛,然後安然地往生。(符禅師淨土詩並跋)

  清 大真

  大真。號新伊,俗姓周,湖南常德武陵人,在襁褓的嬰兒時代,就會合掌稱念“南無佛陀”。等到就學的時候,不愛和其它的孩子們爲伍,喜歡獨自地聚沙畫地爲佛塔,或者自己靜坐眼觀鼻、鼻觀心。九歲時,拜見蓮居寺的紹覺法師,受持叁歸五戒,因此依止于其座下。十五歲剃發出家,二十歲,入雲棲山受具足戒。大真的父母也先後禮拜紹覺法師出家。大真恭敬地侍奉供養父母而沒有絲毫的違逆,數十年如一日。

  紹覺法師往生後,大真法師接著主持蓮居寺。曾經著作《唯識合響》,並且傳授菩薩金剛寶戒。又建立大悲壇,兼修事理二種忏法。年七十一歲那一年的秋天,示現些微的疾病,集合所有的居士弟子,囑咐他們要護持正法。經過七日後,沐浴更衣,跏趺正坐手持念珠,與大衆一同稱念佛號。才過一會兒,聲音和氣息都寂靜下來,鼻端垂下玉筋(死後流下的鼻涕,爲成道的象征。)超過一尺多。過了一個時辰,頭頂仍然溫熱。在此之前,有位居士周某,夢見天樂來迎接大真法師往西方而去,因此急忙帶著親戚眷屬數人,前來受叁歸五戒。另外庵主道聲,事先在初一即夢見大真坐在蓮臺上。(靈峰宗論)

  清 道樞

  道樞。浙江仁和(杭州)人,精通天臺教觀,專志修習淨土行業,不喜歡親近世俗塵緣。清世祖順治十二年(西元一六五五年),夢見和神僧同登玉屏峰的山頂。第二年六月,稍有疾病。二十六日,清晨起來,告訴大衆說:“我昨天夜裏夢見神僧來迎接,難道就是過去和我一起登玉屏峰的人嗎?”當天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忽然看見幢幡寶蓋充滿虛空,蓮華鋪滿大地,道樞即盤坐合掌,朗頌《法華經》經題七遍,唱阿彌陀佛一百余聲,然後安祥地往生,往生後面貌的顔色不變,龛柩和桌椅之間充滿著奇異的香氣。(淨土全書)

  清 崇文

  崇文。不清楚他的出身,學法于雲棲蓮池大師的門徒。住在江蘇常熟洙村一個清靜的房子,後來雙目失明,因此而專心念佛。每天夜裏都登座施食瑜伽焰口,連續叁年不曾停止。清世祖順治十五年(西元一六五八年)叁月十四日,命令其徒弟行先,告訴城裏出家、在家二衆說:“明天就要向西歸去,因此特別派人來告別。”第二天清晨,大衆聚集,總共有叁十多人。崇文坐在床上,命令徒衆誦《阿彌陀經》一卷,誦經完畢後即入寂往生。室內充滿香氣,叁日不散。(淨土約說後跋)

  清 具宗

  具宗。常州(江蘇)無錫人,平日講說天臺宗的止觀法門,修習念佛叁昧,教誨徒衆從不厭倦。清世祖順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示現疾病,往生前事先准備熱水沐浴,穿著一只鞋子。自己讀誦《阿彌陀經》之後,唱佛號十聲,然後提筆大書八個字:“廓落靈虛,無往來處。”接著就丟下毛筆而往生。死後端坐叁天,面貌顔色毫無改變。(淨土全書)

  清 讀體

  讀體。字見月,俗姓許,其祖先是江南句容人,從軍于雲南貴州一帶,由于戰功的緣故承受了指揮使的官職,因此定居于雲南楚雄。讀體不願意繼承官職,離開雲南來到劍州(四川保甯縣)的赤宕岩,修道叁年。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僧傳授給他《華嚴經》,讀體打開閱讀後心中大悟,因而剃發出家。受具足戒于叁昧光律師。叁昧律師主持寶華山,將要示寂往生之前,把衣缽傳授給讀體,因而成爲寶華山的第二代祖師。

  讀體曾經修習般舟叁昧,不坐、不臥、也不依靠任何東西,晝夜不停地經行和站立,有九十天之久。四方的出家在家二衆,因此而聚集前來歸附。當時南北各地都前來禮請他啓建戒壇,沒有一個月有間斷。有一天,讀體示現些微的疾病,告訴徒弟說:“不必爲我准備湯藥,七日後,我就要走了!”到了約定的日子,果然安祥地往生,時年七十九歲。火化時,見到蓮華、佛像顯現于火焰之中,獲得五色的舍利有一升多。(寶華山志)

  清 林谷

  林谷。浙江紹興人,住在羅山的西南方,平日穿著破舊的僧服和麻鞋,不談雜話,只有勸人念佛而已。有一天,看見白雲中有佛來迎接,于是遷化往生。當地人就把他所住的庵命名爲“白雲”。(淨土全書)

  清 萬緣

  萬緣。俗姓喬,湖州長興人。平日爲人愚昧遲鈍,別人罵他,也不嗔怒;人家贊歎他,也不歡喜,一心一意專持佛號,有數十年之久。清聖祖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叁年)七月,忽然自己以茅草編結坐龛。當時有一位殷任之居士,與萬緣非常熟識,告訴他說:“師父您既然要編結坐龛,等我去蘇州賣茶回來,再爲您添置坐褥。”萬緣說:“承蒙你的好心,只恐怕來不及等你了!”到了九月一日,稍有疾病,只有喝白開水。六日的正午,自己進入草龛,端坐而往生。(淨土全書)

  清 勝慈

  勝慈。字與樂,俗姓楊,滁州(安徽)北谯人。出家于雞鳴寺,年十四歲,拜見西竺大師,學習唯識論,未能契入。當時碧空大師講《法華經》于師子窟,勝慈于是前往依止。勝慈曾經以生死大事啓發父母雙親,父母都有所感動體悟,兩人也因此出家修行。二十九歲時,西竺大師將衣缽交付給他。第二年,主持雞鳴寺。後來居住于上乘庵,平日修行只以淨土爲歸向。不久之後,示現疾病。臨命終時,告訴母親說:“彌陀舟航,能渡苦海。”說完後即入滅往生,當時是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叁年)十二月七日,享年五十七歲。(賢首宗乘)

  清 成時

  成時。號堅密,俗姓吳,徽州(安徽)歙縣人。少年時即考中秀才。年二十八歲出家。于禅宗與教門二宗的善知識,差不多都已經周遍地參訪過了。等到見了蕅益大師,才決定終身依止學習,成時終其一生都在弘傳蕅益大師的教法。當時歙縣人迎請成時居住于仰山,山中的猛獸因此都馴伏下來。成時曾經自己編撰齋天的法式儀軌,感得天神現身,大部分的人都親眼見到。後來前往江甯(江蘇),居住在天界山的半峰,弘揚蕅益大師的遺教。

  成時自己平日精勤地修習淨土法門,每天都有固定的功課,即使遇到極爲寒冷或炎暑的日子,也從不曾有稍微的懈怠。刻印《淨土十要》並爲之作序文,以貫通其要旨。其文章曰:

  “所謂的淨土法門,即是法界的緣起。何謂法界?我們現前的一念心,不僅不是塊然的色法,亦不是刹那變滅的妄心。才有能生起之相,即屬于所緣之物,而不是能緣者。不得已而強名之曰“無相”。然而虛空和兔角,也有無相之名。而虛空有表露顯現之相,兔角有斷滅虛無之相,都不是真正的“無相”,又不得已,而把現前一念之心的這個“無相”,稱之爲“真”。只因爲他是無相而真,因此十方叁世、依報正報、色法心法、自他凡聖等法,都在我現前一念無相真心中光明顯著地一齊顯現。

  自心既然是無相而真,那麼從心所現的一切諸法,莫不是無相而真。是故于其中間隨便拈取一毫端,一一皆具十方叁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而沒有多余也沒有欠缺。乃至于一咳嗽一掉臂、一名一字,無非是自心的全體大用,而在咳嗽掉臂一名一字之外,更沒有一法可得,這就是所謂的法界。

  何謂法界緣起,無論聖凡皆是此法界,沒有所謂粗糙和微妙的分別,無增也無減,與生死毫無交涉,和迷悟了不相幹。然而因爲隨順法界的緣故,出生了偏空和究竟的兩種涅槃;由于迷昧違逆法界的緣故,虛妄現出分段和變異等二種生死。雖然是迷昧違逆而輪轉于生死,但是法界依舊宛然不失。無奈衆生從來未曾體悟證知,因此終究無法了脫生死。諸佛菩薩慈悲憐愍無知的衆生,從一真法界中,發起種種的因緣,無論是世間的或出世間的方法,這些方便善巧的事情,其種類多得無法計算。即使是如同微小的一只螞蟻,億萬的聖人也都會伸出援手。諸佛的大威神力既然是相同,大慈悲心也是一樣平等不二。然而因爲衆生迷逆虛妄的緣故,受教化的程度並不齊一。在諸佛菩薩平等光明的教化救度之中,有有緣的、也有無緣的衆生,同樣地在因緣中也有淺、深、久、近的差異。因緣既區分爲種種的差異等級,教化之中也隨之有所分別。如果真的是無緣的衆生,那麼即使是由諸佛來引導教化也是徒勞辛苦而已!這就是所謂的法界緣起。

  是故在建立教化的法門之中,只論個人本有清淨心性之摩尼寶珠這個唯一佛乘的義理。例如《法華經》這本深妙的經典,廣談宿世本具的妙因。先聖曾以四種角度來闡釋發明(因緣釋。約教釋。本迹釋。觀心釋),而必定以因緣爲最首要。由于種種因緣的不一,因此教化的羅網廣大地展開。由于教化隨機而沒有一定的方式,因此諸佛的恩德貫徹于一切處一切衆生。由于諸佛恩德不可窮盡,因此我們應當要一一消歸自己,領納自己本有的佛性家珍。由此可知所有因緣的當下,即是第一義谛。這個義理,如果我們專精地研究叁藏經典,完整地考察各個宗派。能夠由娑婆忍土而遠取十方世界,由凡夫末流而廣闊地徹觀時間叁際,則求生極樂淨土這一個法門,實在是法界之中最爲第一的緣起。

  有人說,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淩駕超越十方諸佛。然而諸佛的願力平等、所度化的衆生平等、心性平等,法性的大海中,哪裏有優劣高下的分別呢?而如今千經萬論極口稱贊、一致指歸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出廣長舌,同聲贊歎阿彌陀佛,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爲“緣在”的緣故。“緣”何以說是“在”呢?就是因爲有“信”。何謂緣“不在”呢?就是因爲“不信”。信心不在之處,惡業就會生起障礙。

  又諸佛的四土(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上叁種國土,也許有橫向貫通之義。至于凡聖同居土,大多只有直向的次第,而沒有橫向的貫通。只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淨土,能夠橫向貫通而圓具四種國…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