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日執持名號,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又分爲“事一心”與“理一心”。
如果口裏稱念佛名,心中系念于阿彌陀佛的名號,如此聲聲相續,心心不亂。假使心念攀緣于外境,即時收攝令其回到佛名。這個必須是要發決定心,斷除對未來的妄想,遠離世間俗事,放下攀緣的散亂心。使念佛的心漸漸增長,從漸漸到持久,由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定要成就一心不亂的工夫才停止,這就是所謂的“事一心”了!如果能夠如此,則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因已經成就,臨命終時必然有正念,那麼想要親見阿彌陀佛垂手來接引我們往生淨土,也就是確定不移的事了。
而所謂的“理一心”,也沒有別的,只要在“事一心”時,念念之間能夠明了通達,能念佛的心,所念的阿彌陀佛,過去現在未來叁際平等,十方世界互相含融,不是空也不是有,沒有自也沒有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這一念念佛的心,便是未來往生淨土之清淨世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于無能念所念之間,而精進熱誠地念佛,于一切法無生無滅之際,不昧事相地努力求往生。這就是從“事一心”之中明了“理一心”!
其次,正修行中的第二種:“觀想”,完整的解說就如同《觀無量壽佛經》中所開示的。所觀的境界共有十六種,其中觀想阿彌陀佛是最重要的。應當觀想阿彌陀佛一丈六尺的身高,作紫磨黃金色的形像,站立在蓮華池上,作垂手接引衆生的姿態。身上有叁十二種大丈夫相,一一相有八十種隨形好。這兩種“稱念名號”和“觀想”的正修行,必須要互相輔助而行。凡是行住睡臥之時,則一心稱念佛名,凡是靜坐的時候,則心心觀想阿彌陀佛。經行疲倦了,就坐下來觀想佛,靜坐之後起座,則經行而持念佛號。如果能夠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修行而不間斷,那麼往生淨土就是必然的事了!
“助行”也有兩種;第一,世間的助行。例如孝順父母,行世間的仁慈,慈心不殺生,圓滿受持種種戒律。一切利益衆生之事,若能回向往生西方,則無非是助道之行。第二,出世間的助行。例如六度萬行,種種的善行功德,讀誦大乘經典,修習各種的忏悔法門。同樣也必須回向往生淨土以資助正行,如此則一切出世間的善行亦無非是淨土之行。
更有一種微妙的助行,那就是每當經曆一切的外緣境界,應當要處處用心。例如見到眷屬,應當把他當作西方的法侶眷屬來想,以淨土法門來開示導引他們,令他們減輕愛念而專一佛念,將來永遠作同悟無生的法侶眷屬。如果生起恩愛的念頭時,應當思惟憶念極樂淨土的法侶眷屬,是沒有情執愛戀的。何不應當得生淨土,而遠離此種貪愛執著。如果生起嗔恚的念頭時,應當思惟憶念極樂淨土的法侶眷屬,絕對不會有沖突惱害,何不應當得生淨土,而遠離此種嗔恨惱害。如果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如果受樂時,更應當憶念西方淨土之快樂,是無止盡無對待的。凡是經曆一切的外緣境界,都是以這種意旨而推廣之,則無論一切的時間處所,無非都是往生淨土的助行。
第叁,發願。往生淨土的舟航,要以“信”爲船舵,“行”爲船只的竹篙、木槳、桅杆、繩纜,以“願”爲風帆。如果沒有船舵,則無有方向指南。沒有竹篙、木槳、桅杆、繩纜,則船只不能運行。沒有風帆,則不能乘風破浪快速地到達目的,所以在“行”之後要說明“願”。但是願有通別之分,有廣狹之分,還有普遍和局限之別。所謂的“通”,就如同古來祖師大德所立的回向發願文。所謂的“別”,則各隨自己的意思而發願。所謂“廣”,即是四宏誓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願。所謂“狹”,是衡量自己的力量,先求決定往生淨土。所謂“局限”的,例如依照定時的課誦,隨著大衆一同發願。所謂“普遍”的,是時時發起信願,處處標定心志,決定要往生淨土。但是必須要合于四宏誓願之體,不得擅自任意地立願。如果依此“信”、“願”、“行”叁種法修行,必定可以往生淨土,急速得以面見阿彌陀佛。一切的淨土法門,都不外于此叁者也!”
傳燈每年都修行四種叁昧,自己身體力行率領大衆,精進勇猛修行不懈。曾經注解《楞嚴》、《維摩诘》等經典,每當注疏書寫時,必定披穿受戒的袈裟。傳燈法師前前後後應邀講經有七十多期。年七十五歲,預知臨終的時間已至,親手書寫“妙法蓮華經”五字,又一再地高唱經題,然後安詳地圓寂往生。(法華持驗。淨土法語)
明 古松
古松。山西平陽人,幼年時出家于五臺山的羅寺,每日不斷精進修行,因而證得念佛叁昧。他所居住的山上多虎,古松爲老虎說戒,並爲其命名,虎群從此不再傷人,而且一叫它的名字就馬上來到。明神宗萬曆十叁年(西元一五八五年),到京口(今江蘇丹徒縣),建立淨業禅林。古松法師平時常常潛居山谷,坐在樹下修習禅定,如是經過叁十九年。有一日,合掌舉手,向大衆告別然後往生。往生後只有入龛柩,並沒有建塔。明思宗崇祯四年(西元一六叁一年)四月八日,龛中忽然現出五色的光彩,打開龛柩一看,只見古松法師的色身依然結跏趺坐端正莊嚴,面貌如同生人。到了清世祖順治十五年(西元一六五八年)十月二日,又再次地現出寶光,異香滿室,經過叁日才散去。(鎮江府志)
明 仲光
仲光。字法雨,號佛石山侬,浙江錢塘戴氏的子弟。母親夢見有僧人以袈裟覆蓋她的身體,後來就生下仲光法師。仲光從小就厭惡葷食腥膻。年十四歲,投靠靜明法師剃度出家。十八歲,受戒于雲棲寺。遊曆參學于各個講經道場,學習天臺宗的教觀思想,深入一佛乘的義理。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西元一五九四年),在金陵參拜了紫柏禅師,親自承受他的授記印可。接著返回武林山,走到十八澗的時候,由于喜好其林木山谷的幽深不凡,因此就在當處誅除茅草堆疊石塊,建構了一個小屋舍。有一天因爲耕作掘地,挖得一塊殘缺的石碑,知道是古代的“理安寺”,因此而重新建築之。後來四方的僧人競相聚集而來,而成爲一座叢林道場。
仲光法師隨著根機而引導教化衆生,于禅堂之外,另外再開設念佛堂。當時正好憨山德清大師到來,因而與之商訂念佛堂的規約製度,將一天分爲十二時,人衆平均而分爲六班,每班各六時,經行念佛,禮拜回向。其他班的人員則各個靜坐,隨著聽聞的佛號而跟著默念,或者學習觀想,動中和靜中的修行兩者兼得。
明思宗崇祯九年(西元一六叁六年)七月十五日,忽然示現些微的疾病,告訴弟子說:“今日天氣晴朗,我想要到遠方去!”弟子說:“師父生病,想要到那裏去呢?”仲光說:“你認爲我生病嗎?”說完就拄著拐杖走出寢室,然後結跏趺坐,集合大衆,交待吩咐後事。正好有蔡居士來到,仲光高興拍手笑說:“居士你正好來爲我證明,其他的人則來不及等待他們了!”因而書寫偈頌曰:“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討青天。而今好個真消息,夜半鍾聲到客船。”書寫完畢後,轉頭看看左右,然後投下毛筆而往生。(淨土全書。理安寺紀)
明 金童廟僧
金童廟的僧人,不知道他的法名,金童廟位于江蘇常熟的北門。這位僧人每天持著一個板,在街頭巷尾之間打板,然後高聲的唱曰:“無常迅速,一心念佛。”大衆都不認爲他有什麼特異的。明思宗崇祯十叁年(西元一六四○年)叁月,突然向所有的鄰舍告辭說:“好好念佛,老僧去矣!”衆人都不了解其緣故。第二天,僧人在佛前拈香,合掌稱念佛名,然後端身正坐而往生。(淨土約說後跋)
明 海寶
海寶。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常州(江蘇武進縣)的天甯寺。相貌甚爲樸實,人家和他說話,從不回答一句話,只是微笑而已。殘破的僧服充滿了虱子跳蚤,有空時則面對佛像席地而坐,上上下下地捉著虱子,但是都未捉離他的身體。海寶常常募錢買蔬菜豆腐,供養寺裏的僧衆。又聚積受布施的金錢,懇請衆僧誦經禮忏,自己則一心念佛回向,每年都是如此。
明思宗崇祯年間(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叁年),翰林學士鄭胙長,邀約海寶法師朝拜南海普陀山,海寶先是答應,但不久又跟他推辭掉了。
鄭胙長起程之後,常常見到海寶在前面的陸地上行走,想要追又追不上。等到登達山頂進入大殿,海寶又在大殿裏面。派人邀請海寶法師一同回去,又不願意。等鄭胙長回到常州郡時,即到寺裏等候海寶法師回來。海寶的弟子說:“師父重病臥床已經一個多月了,昨天才起床呢!”鄭某于是向人敘述海寶法師的神奇特異,常州郡的人因此才恭敬信仰。有一天,海寶自己盤腿端坐,安然地念佛而往生。(淨土晨鍾)
明 大雲
大雲。字萬安,俗姓郭,仁和人(浙江杭州)。出家于永慶寺,受具足戒于雲棲寺。平日居住在北郊,專志修習淨土行業,前來依止的人非常多。因此募款建立吉祥寺,殿宇寮房燦然興盛,于是成爲一個大叢林。其共住的規約,完全依秉雲棲寺的製度。不久,示現些微的疾病,于是斷絕飲食,專意稱念佛號。如是經過一個月,其間如果有人前來探視他的,大雲就說:“阿彌陀佛不憶念,想念我作什麼?”臨命終時,告訴弟子智經說:“爲我灑掃幹淨,阿彌陀佛來迎接我了!”說完就端坐念佛而往生,時年五十九歲。(靈峰宗論)
清 無名僧
無名僧,居住在湖廣黃州,專門持念阿彌陀佛,晝夜從不停止。無論見到什麼,都念阿彌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叁年),黃州總兵黃鼎,守護黃州城,無名僧大聲念佛擾亂黃鼎帶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來。正好張獻忠攻打黃州城,無名僧被捉坐在城上,半夜裏高聲地念佛,吵得官兵不得睡眠,衆人恨之,把他綁起來從城上丟到城牆下。可是不久又見到他在城上念佛,如是丟下又上來有四次之多。每次從東邊的城牆丟下,就從西邊的城牆上來,從南城丟下,就從北城上來,總兵聽到這件事之後,才開始恭敬禮遇他。
有一年,黃州鬧大饑荒,人們相殺而食。一日,無名僧走出城外,饑餓的城民持刀來乞求他舍身,無名僧脫下衣服告訴衆人說:“等我念佛一千聲之後,就可以吃我!”當念到叁百聲的時候,衆人等不及急而想殺他,此時忽然有神兵從空中而來,饑民因此驚怖四散逃回城裏,卻看到無名僧已經在城中了。
當時山中有獵人捕得一只大老虎,無名僧想要買來放生,獵人要求叁十金,僧人只有四金而已。獵人說:“如果你能夠捉住老虎的耳朵,提起來繞行叁圈,我就把老虎給你。”無名僧于是囑咐老虎,然後捉著老虎的耳朵繞行叁圈,獵人因此把老虎放了。可是老虎卻跟著無名僧不肯離去,僧人于是和老虎一同前往黃麻山的金剛洞居住。巡撫盧象升,率兵經過黃州時,到山裏拜訪他,想要見老虎。無名僧一說話叫它,老虎就把頭探出窗外。盧巡撫想要見老虎的全身,老虎于是大叫地跳出來。盧巡撫因此而向無名僧拜師送禮,自稱是弟子,然後才離去。無名僧有一天行走于街道中,見到一只雞,他高聲地念佛,那只雞也隨著音聲而唱。
清世祖順治七年(西元一六五○年),無名僧想要到武林山,路過白門(江蘇江甯縣)這個地方,寄居于秦淮河旁的房子。那天正好是端午,無名僧看見遊河的船中有錢姓儒生,是他的弟子,因此就呼叫:“錢某,阿彌陀佛!”錢某于是上岸拜見無名僧。僧問錢某的同遊朋友,知道是某某人,因此放聲大哭說:“衆生以苦爲樂,乃如此啊!”錢某懇切的請示修行的要旨,無名僧說:“一心念阿彌陀佛!”又說:“我走之後,你有什麼疑問,可以問覺浪禅師,此是明眼人!”無名僧後來不知所終。
覺浪,名道盛,曾經主持金陵天界寺,杭州崇光寺等諸處道場,禅門的宗風因此大振。(淨土晨鍾)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