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叁)▪P7

  ..續本文上一頁年紀較大,衰老的相貌現前,但是也做事困難行步龍鍾,心中哀愁感歎憂悲苦惱,只是專注在這個衰老的色身上,做種種的挂念思量計較安排,那也沒有心思去念佛。就算是在未老以前,仍然年少健壯之時,恐怕狂心未歇,俗務牽纏,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紛紛亂亂,如此也沒辦法念佛。

  最後就算你清閑自在,有志修行,只要稍微在世間相上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心思,斷不了妄念,只要有一些境界現前,自心的這個主人翁,就隨著他外境顛倒妄想,這樣還是沒辦法念佛。

  你且看看,不論老病之時,或是少壯清閑之日,只要稍有一事挂心,早已是不得念佛了,何況是臨命終之時,種種業障痛苦現前呢?更何況是你還放不下,還要做些世俗事業,你真是癡人!說了一些癡話,敢保你是錯用心了!

  況且諸般世事如夢如幻,好似過眼雲煙,那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呢?即使你廣造伽藍寺院,增建常住,攀緣名位,結交高官富豪,自以爲是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律。難道你不曾聽說,有爲造作的功業,多諸過失,天堂尚未成就,地獄已經先成。

  如果生死的大事尚未明了,那麼一切的造作都是苦本。等到臨命終兩眼一閉,受盡種種痛苦之時,才知道自己平日所作所爲的,盡是一些枷上添枷,鎖上添鎖,在地獄熱鍋湯下增柴火,刀山劍樹上增刀槍等,自我損傷的傻事。一旦袈裟之下失去人身,那就萬劫難複,這麼悲哀的事,即使是鐵石心腸的好漢聽了,也要落淚。祖師大德如此苦口勸你,那裏允許你臨終時再來念佛呢?

  死心禅師道:“世人財寶如山,妻妾圍繞眼前,日夜歡樂享受,怎奈前程有限,無常暗地相催,死神符令一到,就要即刻奉行,不容你稍有停留。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也不會看人的面子。況且就大家眼見得到耳聽得到的,前街後巷,親戚眷屬,朋友兄弟之間,強壯的後輩,死去了多少。世間人大多都說要老了來念佛,豈不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

  死心禅師如此苦口婆心勸人,那裏允許你等到臨終再念佛呢?人生在世能有幾時,就如同石火電光一樣,眨眼便過去了。趁著現在還沒衰老尚無病苦,抖擻身心放下世事。有一天的時間就念一天的佛號,有一時的閑工夫,就修一時的淨業。到時由他命終,我淨土的資糧早已經預先辦妥,往生的前程也已經穩當了。如果不是如此,那就後悔難追了。”

  有人問:“如果定力未成,臨命終時,念頭無主茫然無知,只要一眨眼的時間,等到再張開眼時,就已經千裏萬裏去了。又或者平日牽連執著一點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個月一個月,擺脫不掉,應當以何策來對治它?”

  答曰:“嗚呼!此是天下學者的通病也,當你正念間斷的時候,如果不能痛加鞭策,那麼想要達到無間斷的淨念,就永無成就的一天。我聽說古人有叁種痛切的自我鞭策:第一是報恩。第二是決志。第叁是求驗。

  第一,所謂的報恩。既然是修習淨土法門,應當要思念報恩。佛恩、國恩尚且不論。只如父母養育之恩,師長造就教化之恩,此恩此德豈非重大。從你出家以來,便說要報答重恩,離鄉背井,二叁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衰老疾病,你又不看,等到聽說他們死了,你也不歸。如今父母師長或許墮在叁途,受罪受苦,每日期望你救他,盼望你度他,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功業既不能成就,自救尚無辦法,如何能救你父母、師長。既不能相救,你就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之人。經典說:“不孝之罪,當墮地獄。”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之業。

  況且你又不織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等等,一切都是受用現成的。因此你應當勤修淨業,以圖報答信施之恩,祖師大德說:“此是施主從妻子兒女身上,減損刻苦而拿來供養的。如果道眼未明,則所受用的滴水寸絲,也須當畜牲牽犁拖耙,來償還他才可以。”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功業既不能成就,酬償債務就有你的一份,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之業也。

  第二,所謂的決志。如果想要專修,心志就必須決定。你一生參禅,禅既不悟,等到看經典,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禅,又要講幾句教,又要寫幾個字,還要做幾首詩,情執挂在兩頭,心念分向四路。祖師說:“只要毫厘的系念執著,就是叁途的業因。只要一刹那的情執生起,就産生萬劫的牽絆枷鎖。”而你卻心志毫無確定,情念紛亂多端。由于情念多端,而間斷了正念,那麼只要一念間斷的心,便是叁途牽絆枷鎖的業。

  況且當我們守護戒根時,如果心志不能決定不移,或者身口二業,念念向外馳求。經教中說:“甯以烊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甯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更何況現在諸戒不能嚴守,邪心紛亂妄動。由此妄動的心念,間斷了真實的修行,那麼一念間斷的心,又何止是熱鐵烊銅之業而已呢?

  再加上對于斷除憎愛之心,意志不能堅定而不動搖。往往于虛名浮利之上,自己觀照不破。名利如果屬于我,便生起貪愛,名利如果歸屬他人,則生起憎恨嫉妒。古人雲:“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而你現在卻因此愛憎之心,而間斷淨土的修行,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之業。

  第叁,所謂的求驗。既然學習專修淨土法門,應當要求靈驗。你如今發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即將臨終,那裏還有幾天的日子可過。必須在現今目前,便要親見阿彌陀佛。就好像廬山慧遠大師,一生之中叁度見佛。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念佛一聲,即有一化佛從口中飛出。像這種靈驗的事迹,有萬萬千千之多,你若能心無間斷,想要見佛就不困難,反之若是間斷的心念一生起來,那就決定無法見佛。既不能見佛,即與佛無緣。既無佛緣,就難生淨土。既不能往生淨土,必定墮于惡道,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叁途惡道之業。

  以上叁種方法,應當痛加鞭策。使自己念念不離于佛,使佛不離于我們的心念。一但感應道交,現前即可見佛,既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本性的大用現前。然後推展悲願,廣大地度化一切衆生。此名淨土禅,亦名禅淨土也。”(蘇州府志。淨土或問)

  元 善繼

  善繼。字絕宗,俗姓婁,浙江諸暨縣人。母親夢見一位神僧交給她一朵蓮華,因此而有了身孕。善繼出生之後即能夠說話,每次見到母親念佛號,便合掌跟著唱和。元成宗大德年間(西元一二九七~一叁○七年),剃度出家,第二年,進受具足戒。不久之後追隨天竺寺的大山恢法師,學習天臺宗的教觀。後來前往南竺寺,拜見湛堂澄公,澄公極爲器重。元順帝至正年間(西元一叁四一~一叁六八年),主持天臺山薦福寺,隨後又遷往能仁寺。晚年,專修淨土法門,一心系念阿彌陀佛,晝夜精進而不中斷。有一天,忽然告訴大衆說:“吾將歸矣!”然後端坐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火化後,舌根不壞。(明高僧傳)

  元 子文

  子文。字宗周,明州(浙江)象山縣人,受業學習于北溪聞法師,稍後出來主持寶雲寺。廣博通達天臺教觀,奉持戒律甚爲嚴謹。與人說話,好像說不出口一樣,但是到了升座說法的時候,則滔滔不絕毫無滯礙。

  有一天,講《十六觀經》圓滿之後,即就座告別大衆,表示將要入滅。有人啓禀子文說,和尚後事仍未囑咐,爲何那麼快就要走了。子文說:“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漢技倆。”大衆更加懇切地要求他住世。子文法師于是下座,回到方丈室,一一的條列計劃之後,即合掌稱念西方阿彌陀佛的聖號,回向發願完畢以後,立刻往生。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異香襲人,整整一日才散去。(明高僧傳)

  元 盤谷

  盤谷。字麗水,浙江海鹽縣人,爲人志氣高超性情豪邁,廣博通達經典史籍,講說《華嚴經》大意于杭州的慧因寺,義理透徹辯才無礙,七衆弟子皆傾心佩服。後來到江蘇松江縣,建立精舍,精勤修行淨土法門,每日課誦阿彌陀佛聖號。年紀七十多歲時,身心毫無病苦,預先告知往生日期,然後正身端坐而往生。(明高僧傳)

  附錄:山堂法師念佛修心術

  諸大乘經典,勸人往生淨土,因地有兩種,一是“定”,二是“散”。

  第一個是“定善”。是指即心觀想阿彌陀佛,憶念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教主伴侶,都是唯心所造本自具足的。我之心性當下即“空”故,阿彌陀如來本空。我心即“假”故,阿彌陀佛宛然顯現。我心即“中道”故,阿彌陀佛絕待不可思議。或者觀想蓮華開合,而我則居住在蓮華之中。蓮華閉合表即空,華開表即假,色聲香味形體相同,即表示中道。

  故經典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乃是釋迦如來親自開示唯心叁昧,圓妙常住的觀體。了知彼極樂淨土衆生、佛陀、依報、正報、色法、心法,都是我自心本性具足的功德,一切境界即爲能觀想的本心。心外無佛,自性之外無有土,如此觀照不已,便可證得無生法忍。

  第二個是“散善”。用清淨真實的心,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不亂,系念阿彌陀佛。一日至七日,聲聲不絕,念念無間。經雲:“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這種只是依靠事相憶想彼國,而沒有空假中叁觀,稱爲“散善”。因此從事叁種淨業(淨業叁福,見注),只要回向發願往生淨土,都可得生極樂世界。

  祖師智者大師說:“根有利鈍,因此修行有“定”、“散”之別。”觀佛叁昧名爲“定”,修其他的善業稱爲“散”。散善的力量較微弱,不能滅除五逆之罪,而《觀無量壽佛經》說明的是觀佛叁昧,因此可以滅五逆十惡罪往生。由此可知不論是定善是散善,或鈍根或利根,皆是往生淨土之因,都可以趨向無生,永無退轉!

  ※注:淨業叁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念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爲廣說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者,名爲淨業。”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