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四)
慧律法師著
往生比丘第叁之四
明 梵琦
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甯波象山人。母親夢見太陽墮入懷中而生下梵琦。九歲時,出家于永祚寺。十六歲獲准剃度,依止晉翁詢法師,閱讀《首楞嚴經》而有所省悟。後來前往徑山參學于元叟端公,因緣不相契合。不久之後應皇帝诏請入京書寫經典,當他抵達北京時,聽到西樓的鼓聲,頓時豁然大徹大悟。于是再度趕回徑山,拜見元叟和尚,終于蒙受印證認可。元朝泰定帝年間(西元一叁二四~一叁二八年),出來主持浙江海鹽的福臻寺,後來遷往永祚寺,又經曆嘉興的本覺寺。皇上賜號爲“佛日普照慧辯禅師”,接著再度遷往主持報恩、光孝等寺院。不久之後退隱于永祚寺,建築一間屋舍,號稱爲“西齋”,一心一意專修淨業。有一次在禅定之中,見到廣大的蓮華充滿于世界之間,阿彌陀佛位居中間,清淨聖衆則圍繞在阿彌陀佛身旁。梵琦禅師曾作《懷淨土詩》傳于後世。現今收錄其百韻詩曰:
“凡是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奉事阿彌陀佛的人,應當恭敬合掌面朝西向,至心頂禮極樂故鄉所在之方。觀想阿彌陀佛之門實在是很容易進入,但是憶佛念佛之法門的確也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阿彌陀佛普度衆生的弘願尤其深遠廣大,而我們信願念佛的菩提心更是要不變而久長。我們憶佛念佛的心,要如同嬰兒思念著慈愛的母親,就像遠遊他鄉的旅人遙望著自己的故鄉。每當到了傍晚的時候,以恭敬尊重的心來迎接夜裏初升的新月,用殷勤懇切的態度目送夕陽,此時心中則懷想著夕陽落處,西方淨土極樂故鄉的彌陀慈父。只要我們心想憶念得分明,就必定可以蒙受接引,因此無論如何,憶想彌陀的心不可以暫時遺忘。
凡是念佛修行的人,日常飲食最好要素食持齋,並且要不斷地熏習佛法,這是最佳的修行方式。五辛應當全部斬斷,十惡要好好地提防。不用貪求名利,也不必勞苦地數說別人的是非好壞,只要以粗布棉衣遮蓋我們四大假合的幻身,以野菜淡飯填塞我們饑餓的空腸,擺脫去除多生的業債,抵抗我們充滿欲望九漏不淨的皮囊。我們的精神才稍微懈怠散慢,喜怒貪嗔的心念便開始紛亂撓攘。水滴雖微卻能漸漸盈滿器具,江流大海也始于點滴的水源。要努力地積集未來的功行,盡速令其具足圓滿,趁著現在依然體健身強。
應當于清淨的室內敷設莊嚴的蓮華寶座,爐中焚起百種名貴之香,凡是新衣都必須先恭獻叁寶之後才可穿著,種種美食要等待供養諸佛聖賢之後才可品嘗,不可以殘余的燈油供佛,並且要以煎煮澄澈的淨水來沐浴佛像。要知道我們的色身終歸腐朽而如土石枯木,奉持戒律要如同皎潔明淨的冰霜。令我們的思慮遠離種種妄想顛倒,然後獨自正身端坐在床座之上。觀想思惟我們一刹那間即得高登極樂淨土,心中顯發出幽美的金光,色身骨肉的質礙都消融散化,虛空廣闊通達內外,而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就在這十方世界的中央。
蓮華吐露出鮮麗繁盛的花萼,水波蕩漾于亮麗光明波光映照的池塘,清新的微風隨處地吹起飛舞,鮮豔多彩的旗杖于風中任意飄揚。處處座落著燦爛輝煌的金色宮殿,間雜著潔淨明亮的白玉高堂,樓閣用四寶精巧地組合而成,高臺則以七珍晶瑩地點妝,階梯由如明鏡般的珍寶砌成,蓮華的華苞則是我們憩息居住的新房。奇特的珊瑚裁作成門檻,潔淨的瑪瑙砌製爲橋梁,地面伸展著透明的琉璃,園林中有著柔軟的錦鏽處處高張。屋內陳列種種美麗的座席,室外環繞著的盡是明亮的銀牆,上方覆蓋著玲珑的羅網,土地平坦沒有高低上下的山岡。美玉的林處處相連,仙界的琪樹排列成行。樹上的水果碩大而甘甜如蜜,微風吹動樹葉的聲音就如同美妙的絲竹歌簧。高大的樹木自然地整齊對稱,青翠之綠葉片片都鮮豔相當。
鹦鹉們一一地吟唱著歌曲,而雙雙聚集悠遊的則是美麗的鳳凰。極樂世界的蓮池沒有晝夜的分別,如明珠的水滴自動地演奏動人的樂曲宮商。流水的底部閃亮著晶瑩的金沙,悅人的輕風吹拂于蓮池的七寶岸旁。水池中高高低低地開放著各色的蓮花,或深或淺地在水中嬉戲遊玩的是對對的鴛鴦。群鳥身披著缤紛的色彩,美麗的鮮花散發出種種的奇妙芬芳。成千的枝葉朱紅鮮白地交錯著,上萬的花朵間雜著碧綠與鵝黃,身體無論如何的行爲舉動都覺得輕松舒爽,鼻端絲毫的呼吸氣息都覺得無比的清涼,迦陵頻伽在前面跳躍鼓舞,共命之鳥在後方振翅飛翔,枝頭的黃莺兒終日地輕聲吟唱,沖霄的白鶴們時時振奮地高聲引吭。
既已悟達了空性,又那裏有所謂的“我”可以執著呢?同時也知道一切生滅法皆是痛苦無常。極樂世界到處有菩薩大士們談論著深妙的佛理,聲聞聖人們也共住在七寶的僧坊。到處都在宣說叁藏十二部甚深的經典,開演著百千無量的偈頌辭章,字字都是直指人心的菩提道路,句句皆以般若智慧爲乘載衆人的舟航,挽回向外尋劍的癡客,喚醒向他人找頭的喪心顛狂。九品的蓮華標示出修行境界的粗妙,叁乘教法有淺有深地同時弘揚,冶煉久了自然沒有塵垢礦土,篩選清淨而沒有粗糙的米糠,示現出真正的彌勒菩薩,咨問參學于具大智慧的妙吉祥(文殊大士)。聖賢們如雲彩般地衆多聚集,天樂時時自然地發出明亮和諧的聲響。
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全是俊偉純真的童子之身,優遊自在而沒有多愁的女郎,個個都有語言的善巧辯才,舉止進退都是威儀美妙的翩翩步履,極樂世界處處永遠不斷地流露著如火焰般的光明,就如摩尼寶珠一樣明淨而比之更加閃耀光芒。不必懸挂著日月來放光明,又那裏有所謂的限製和界疆。飲食的是諸天的肴膳,而不是世俗的稻榖雜粱。肩上挂著自然如意的衣服,手上之缽自動地盈滿甘美的瓊漿,整個色身都非常殊妙清淨,含藏著光明而燦爛輝煌。袈裟如同瑞雲般籠罩在身上,美麗的璎珞襯托著仙人的衣裳。
遍往十方如微塵的國土,周遊于諸佛的菩提道場,十方世尊慈悲的容顔皆能夠去禮拜觐見,種種的資具可以隨意生出而持去佛前供養。專注傾聽如來的教化,而令有所得、有所證的執著心念刹時消亡,等到彈指之間回到極樂世界時,了知一切法于自性中本來具足,翻過來失笑從前心外求法的奔波匆忙。時時享受經行的快樂,誰說行住坐臥對修行會有所妨礙。
整個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戰鬥和诤論,遍地止息了一切的禍害災殃,無論南北之地皆受到阿彌陀佛威靈的加被,不管東西兩方阿彌陀佛的德育教化都普遍地彰揚。娑婆世界幾番經過時劫變化的大火所燒,四大海都已變成了耕地綠桑,而極樂淨土依舊毫無虧損,人民仍是壽命無盡身心健康。既不必征召作戰也不用勞動服役,人人永遠青春皎好快樂安詳。滿耳聽到的都是法音之宣流,以禅悅爲食而不用依靠世間的谷糧,心中永遠憶念著佛法,而沒有惡毒煩惱的痛苦憂傷。
至于娑婆世界如果要說說它的痛苦,真叫人忍不住要涕流淚滂,佛陀的教法有幾個人能夠了解,邪見橫流之嚴重真是令人不得不悲傷。世人都甯願被貪嗔癡煩惱所束縛,自己甘心投入名利欲望的土坑。就好像和盜賊共住在一個村子裏,又如同在自己的家裏兄弟之間兵戈相殘。人人都只想金銀財寶堆滿了屋子,還想要稻谷糧食盈溢米倉。在山裏獵殺野雞兔子,到野外放牧成群牛羊,今生奪取衆生的性命他生必定冤冤相報,與人結下怨仇然後生生世世地痛苦償還。造業的人就算是在太平盛世也會遇到凶惡的盜賊,分離戰亂之時更是難逃刀槍之傷。
好飲而耽溺于杯中之酒,癡迷而愛戀著風塵女郎,內心狂亂好像是脫離繩索的猿猴,意念奔馳猶如野馬脫缰。放逸心志而使得生命半途摧折,英年之魂提早步入了黃泉山岡。幹戈相鬥敗壞了禮樂倫常,相互爭奪遠離了堯舜盛世的禮義謙讓。不停的征戰攻伐使得邊地充滿了愁雲慘霧,不斷的戰火烽煙濃烈地沖達上蒼。整個村子全部遭到了殺戮,到處屍骨雜陳遍滿了內外城牆,鬼哭神號于蒙蒙的陰雨之中,含著悲淒哀吊爲國犧牲的傷亡。年年凶災歉收使得人人盡皆餓死,棺木昂貴而少有人能夠安然埋葬,破墟瓦礫堆滿了禅林寺院,雜草荊棘長滿了學校廣場,政府不斷地征召勞役增加賦稅,稻谷黍粱減少收獲而不再豐穰,想要念佛卻被種種的因緣阻撓,聞法讀經的功課也漸漸廢荒。
既已知道淨土之樂與娑婆之苦,應當要整飾衣襟,像飛龍在天一樣地奮起精進,如同天鵝一般地高步騰翔,要承載看顧同群的飛雁(喻同參道友),不要像獨自跳躍于草原的野(鹿/章)(指獨自了脫生死的小乘人)。極樂世界的蓮臺聖胎我已成就,淨土的法侶現在已經漸漸在望,將來就可以在七寶之地共同潇灑優遊,于金臺中一起自在翺翔,可以親見瞻仰阿彌陀佛大慈悲父。彌陀慈父的福德廣大無邊就如同大海汪洋,無量劫來的功德已經圓滿莊嚴,任何纖毫的過失都已銷亡。只要以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期願往生,即可超越遙遠的距離而到達極樂世界,僅僅十念念佛即可具足遙至淨土的行裝,如果想要超越生死煩惱的魔界,從今天起就要虔誠至心歸依奉事阿彌陀佛無上覺王。”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一叁六八年),梵琦應皇帝的诏請,說法于蔣山(南京鍾山)。不久之後又一再受到皇帝的诏請。洪武叁年(西元一叁七○年)秋天,皇上诏問鬼神衆生的情形,梵琦于是居住在天界寺,收集經論作成一書。准備要上奏皇帝之前,忽然示現些微的疾病。過了四天,在沐浴更衣之後,書寫偈頌說:“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然後告訴一同應诏入京的僧人夢堂噩法師說:“我走了!”噩法師問:“往何處去?”梵琦法師回答說:“西方。”噩說:“西方有佛,東方無佛嗎?”梵琦高聲一喝然後往生,時年七十五歲。火化後,牙齒、舌頭及念珠都毫無損壞。(護法錄。西齋淨土詩)
明 妙葉
妙葉。明州鄞縣人(浙江鄞縣)。元朝與明朝之間出家爲僧,精心研究天臺宗的教理。…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