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年(西元一六一叁年)七月,辭別弟子們,稱念佛名叁千聲,唱《妙法蓮華經》經題四次,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第二天,頂門仍然有暖氣,異香滿室。(法華持驗)
明 德清
德清。字澄印,晚年自號“憨山老人”,浙江金陵蔡氏的子弟。母親夢見觀世音菩薩抱個童子送給她,然後懷孕。等到誕生之時,有白色的胞衣重複地包著。年十九歲出家,精進用功專心念佛,有一天晚上,夢見阿彌陀佛現身站立于虛空之中,正好就在日落之處,阿彌陀佛的面容及相好光明,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此以後,阿彌陀佛的聖相燦爛耀眼,時時顯現在面前。不久之後至五臺山修習禅定,體悟明白了本有的自性。後來又刺血書寫《華嚴經》,每下一筆,同時念一聲佛號,久了之後,動靜一如佛號不斷。
明神宗萬曆十年(西元一五八二年),清簡地閑居于牢山(山東膠州灣),李太後命令人送金銀給他建造寺院,並賜寺院名爲:“海印寺”。太後曾多次派遣宮中的使者前往修造許多塔寺,當時有些與這位使者有怨仇的權貴人士,唆使東廠的太監假扮道士前往擊鼓鳴冤,以侵占的名義上報于朝庭。這件事牽連到了憨山大師,因此被判處“私造寺院”之罪,命令還俗並從軍駐守雷州(廣西)。憨山大師隨著他所到之處,穿戴著儒士的衣帽爲衆生說法,又發下弘揚經典的大願,造論注疏《楞伽》、《楞嚴》等經典。
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奉皇帝的诏令,恢複僧人的資格,退役回來時經過廬山,結茅庵于五乳峰之下,效法慧遠大師,依照六時的次序,更加精進地修習淨土法門。當時有一名爲海陽的參禅人,向憨山大師求受戒法,因而問到修習淨土法門的要旨,憨山大師說:
“釋迦牟尼佛所開示修行了脫生死的方法,雖然說是方便有多門,但是只有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最爲直捷簡要。這個法門,乃是佛陀無問而自說,叁根普被,四衆全收,不只是權巧爲下根人施設的方便法門而已。經典說:“若要清淨佛土,應當要清淨自己的心。”現在要修行淨土的功業,必定要以清淨自心爲根本。要清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身的殺、盜、淫叁業,口的妄語、兩舌、绮語、惡口四業,意念的貪、嗔、癡叁業,這十種惡業,乃是地獄、餓鬼、畜生等叁途的苦因。而今持戒的要點,首先必須叁業清淨,如此則心地自然清淨。
于此清淨心中,厭離娑婆世界的痛苦,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建立念佛的正行。然而念佛必定要生死心切,先能斷除一切的外緣,單單提起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爲我們的命根,念念不忘失,心心不間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不論是拿起湯匙舉起筷子,身體的轉動回旋俯仰上下,或者動靜閑忙之間,于一切的時刻,不愚癡不迷糊,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所緣。如此地用心,久久之後自然純熟,乃至于睡夢之中亦不忘失,無論清醒與睡眠一樣都能念佛如此則念佛的工夫綿密不斷,打成一片,這就是念佛得力之時也。如果能夠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極樂淨土的境界現前,自然而然不被生死所拘束,感得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此是必定往生的有效驗證。
然而一心念佛執持名號固然是正行,又必須以觀想作爲資助,如此則更爲堅實穩當。釋迦牟尼佛爲韋提希夫人開示十六種妙觀,便能于一生之間所作皆辦了生脫死。現在你應當于十六種觀法中,隨意選取一種觀想,或者單單觀想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的妙相莊嚴。或者觀想極樂淨土清淨的境界,就如同《阿彌陀經》所說的蓮華、寶池等等,隨著各自的意願作一種觀想。如果能夠觀想得清楚明了,則二六時中,好像現在就在極樂淨土中一樣,那麼臨命終時,于一念頃頓時就往生西方。應當要這樣地去用心修行,並且精持戒律言行,永斷惡念煩惱,以此清淨的本心,觀想憶念阿彌陀佛而相繼不斷,往生淨土的真正因行,不外乎就是這些了!”
又有一位名叫淨心居士的人問到:“念佛的工夫不能夠相續成片,請法師開示。”
憨山大師說:“修行第一個要點,就是要“生死心切”,想要了脫生死的心不真切,如何能夠念佛相續而打成一片呢?況且衆生無量劫以來,念念妄想紛飛,情執的愛根堅固障蔽了我們的本性,即使今生出家修行,何曾在短暫的一念之間痛切爲了解脫生死。日用平常之時念念隨順著情執之流,未嘗反省思惟。今天只以虛浮的信心,就想要斷除多劫以來的生死,這就如同所謂的以一杯水要救一車木柴的火一樣,那裏有這種道理呢?
如果真的是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發燃燒之急,只恐怕一失去人身,百劫再也難得人身。而將此一聲佛號咬住不放,一定要敵過紛飛的妄想。于一切處,念佛的心念念現前,不被妄想執著所遮蔽障礙。如此痛下苦到懇切的工夫,久久之後必然純熟,自然相應,不求工夫打成一片,而自然成片了!此事全部要靠自己著力用功,如果只是將念佛做表面工夫,那麼你修到驢年,也沒有得力受用之處,現在必須要勇猛精進,千萬不要再拖延懷疑了!”
憨山大師在廬山住了幾年,後來又到六祖慧能大師的曹溪道場。明熹宗天啓叁年(西元一六二叁年)十月,示現些微的疾病,告訴人們說:“老僧世緣將盡矣!”然後沐浴、焚香,端身正坐而往生,當時有一陣光明照耀了整個天空,享年七十八歲。(夢遊集)
明 傳燈
傳燈。俗姓葉,浙江衢州人(即今衢縣)。年少時跟隨著進賢映庵禅師剃發出家。隨即參谒百松法師,聽聞《法華經》時心中恍然有所領會。接著又問百松法師何謂楞嚴大定,百松法師瞪大眼睛四顧而視,傳燈隨即契入。百松後來以金雲紫袈裟傳授給他。
傳燈一生修習《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忏法,不曾虛度一日。後來居住于幽溪的高明寺。在此之前有一位當地人,名爲葉祺,把親人埋葬于高明寺的後面。有一天葉祺夢到神人告訴他說:“高明寺這個聖地道場,將會有肉身菩薩在這裏大作佛事,你應當把墳墓趕快遷走。”當時葉祺並不相信。不久之後全家人都病得很嚴重,于是心中恐懼而趕緊遷移墓地。隔天,傳燈就到了高明寺,隨即在當地建立天臺宗的祖庭,風聞而前來學法的人,從四方聚集而來。
傳燈曾經在新昌的大佛之前登座立義說法,大衆都聽到石室之中有天樂響亮和諧共鳴的聲音,一直到說法結束之後才寂靜下來。傳燈曾經著作《淨土生無生論》,融會了空、假、中,一心叁觀的義理,闡述發揚淨土法門。又有一篇法語,最是懇切精要,其文曰:
“楊次公(楊傑)曾經說過:“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對娑婆世界有一個愛念不能放下,則臨命終時必定爲此愛念所牽引,何況是有衆多的愛念執著呢?求生極樂有一念不專一,則臨終時必定爲此散亂之念所轉,何況有多念的散亂不一呢?所謂的“愛念”,有輕的,有重的,有厚的,有薄的,有正報的,有依報的。如果一一列舉它的項目,則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貴、詩詞文章、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宅田園、山林流泉花草樹木、奇珍異寶古董玩物,實在無法一一數盡。有一念之心不能忘懷,這就是愛念。有一念之心不能放下,這也是愛念。有一個愛念存在心裏,則心念不專一。如果有一念不能專一,那麼就不能夠往生淨土了!”
有人問:“淡薄愛念有什麼方法呢?”回答說:“想要淡薄愛念,無過于專一心念。”又問:“專一心念要用什麼辦法呢?”回答說:“想要專一心念,莫過于淡薄愛念。凡是心念不能專一,都是由于散亂心向外攀緣他物的緣故。心念散亂攀緣他物,都是由于向外追逐境界而使心念紛紛擾擾的緣故。娑婆世界有一個境界,則衆生就有一念執著之心,衆生有一念執著之心,娑婆世界就有一個境界,衆緣和合在心內撓亂動搖,趣向心外奔馳放逸,內心與外境交互的馳逐,紛紛亂亂猶如滾滾的塵沙。因此,想要淡薄愛念執著,則莫若斷除外境,一切的境界皆空,則萬緣自然寂靜。萬緣都寂靜,則自然能夠專一心念。既然能夠專一心念,則愛念攀緣的心就全部止息了。”
又問:“斷絕外境有什麼方法嗎?”回答說:“斷絕外境者,並不是摒除放棄一切的萬有,也不是閉起眼睛而不看事物。而是在當下的境界裏,了知其虛妄不實之性,契入真實的本體,而空去其虛幻的枝末。一切萬法本來不是自己而有的,所以會“有”是因爲情執的關系。因此情執在則外物存在,情執空則萬物空。萬法既空,則本性自然地顯現。本性顯現則情念自然地止息。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並非勉強而得來的。《楞嚴經》所謂的能見之性與所見之外緣,都是妄情想相而成,都是如同幻化于虛空之華,本來一無所有。此能見之性與所見之外緣,原來都是菩提覺性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有非有好有壞呢!
因此,若是想要斷絕外境,則沒有比體悟萬物的虛幻不實更好的方法。體悟到萬物的虛幻性,則情執自然就斷除。情執一斷,則愛念就不會産生,而所謂的“萬法唯心”就顯現了,心念專一的工夫也就成就了。因此《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妄心一去除,真心自然顯現,這是沒有一點間斷差錯的。功效的迅速,猶如擊鼓即出兵一樣。學道之士,在這個地方應當盡心盡力去下工夫!”
問曰:“淡薄愛念的方法已經聽法師您的耳提面命了,而“專一心念”的方法又是如何呢?”
答曰:“專一心念的方法有叁種:一是信、二是願、叁是行。求生極樂世界,以切實深信爲開始。此必須遍讀大乘經典,廣學祖師的教法。凡是開示闡明淨土法門的書,都應當一一去參究研讀。如此則能了悟:極樂世界原來是我唯心的淨土,不是心外的他方國土;阿彌陀佛原來是我本性的自佛,不是心外的他佛。
第二是修行,修行的法門有二,一是正修、一是助修。正修行又有兩個,一是稱佛名號,二是觀想。稱念名號的,就如同《佛說阿彌陀經》所說,…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