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四)▪P6

  ..續本文上一頁要邀請大富長者到他的田園農舍。旁邊聽到的人都嘲笑他,可是農人卻又重新再次打掃自己門前的小路,准備再去邀請富人前來遊玩。在旁嘲笑這位農夫的人說:“富貴的主人前一次沒有責備你,已經是很幸運了,難道你還要再去邀請一次嗎?”農人回答說:“我看到很多富貴的人家,有的是雖然富有卻沒有仁義;有的是外表富有而實際上是貧窮的;有的是還未富裕就先驕慢了;有的是爲富人掌管庫藏財物,而卻自以爲是富人。況且像“金谷”這樣美的花園、像“郿塢”這樣巨大的庫藏,于今又在哪裏呢?而我以一介田園農舍的老翁,安享自在太平之樂,因此忘了自己的低下卑賤令人憐憫,而卻去邀請大富長者與我同享田園太平之樂,我現在知道錯了!”于是大家相視大笑而散去。”

  蓮池大師平日廣修一切善行,以資助淨土的行業。當時戒壇久已停止而不傳戒,蓮池大師于是令求戒的人,自己具備叁衣,在佛前受戒,蓮池大師爲之作證明。大師又訂定《水陸儀文》、以及《瑜伽焰口》等儀軌,以救拔幽冥衆生之痛苦。並開設放生池,著作《戒殺文》,因此而受度化的人甚多。

  明神宗萬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六月底,忽然進入城裏,告別弟子們和故舊朋友說:“我將往他處去。”回到山裏之後,設茶點告別大衆,大衆都莫測他的意思。到七月初一的晚上,入法堂說:“明日我就走了!”第二天晚上,入方丈室,示現些微的疾病,閉目靜坐。等到城裏所有的弟子們都來到山上,蓮池大師于是又張開眼睛說:“大衆老實念佛,不可搗亂作怪,莫壞了我的規矩!”然後面向西方稱念佛名而往生,時年八十一歲。(雲棲法彙)

  明 如榮

  如榮。字大賢,杭州(浙江)海甯縣人。壯年時從事屠宰業。有一天,爲豬所咬傷,心中突然有所感觸體悟,于是到縣城之北的寺院,剃發染衣爲僧。後來歸投雲棲蓮池大師,當時已經六十歲了!白天隨著大衆操持作務,夜裏則持誦佛名,精進勤勞而不懈怠。明神宗萬曆九年(西元一五八一年)生日的那一天,設置齋飯供養大衆僧,長跪于佛像蓮座之前,高聲稱念“願生西方”者叁次,大衆環繞著爲他念佛,然後安詳地合掌而往生。(雲棲紀事)

  明 如清

  如清。字法原,俗姓阮,紹興(浙江)上虞縣人,剛開始出家于西湖的龍井寺,後來進入雲棲山依止蓮池大師,于是更加堅志念佛。除了念佛之外,又誦《法華經》,六時禮拜。明神宗萬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叁年)得疾病,重病臥倒在床持續了數個月,有一天病危時,聽到大殿中的念佛聲,忽然張目注視地坐了起來。到了半夜,合掌恭敬地注視著阿彌陀佛的金容,頭部向上仰慕企盼而往生。(雲棲紀事)

  明 廣製

  廣製。字安廬,不清楚他的出身,年少時夢見進入“金盤庵”合掌站立在琉璃燈下,面向著西方叁聖的聖像,庵內寂靜而無人影,心中非常澄淨清澈,夢醒之後覺得非常快樂。年紀稍大的時候,又夢見進入“安隱庵”,看見觀世音菩薩作思惟憶念衆生的相貌。自此以後發起了出世修行的志願。年二十歲時出家,參拜雲棲蓮池大師,聽大師開示說西方極樂淨土沒有生死輪回的痛苦,于是歡喜踴躍地說:“我從今以後,知道了歸向棲息、安身立命的地方了!”于是專精研究淨土法門,作懷想淨土的詩,以及許多的詞曲歌賦,大多是清新溫婉朗然可誦,現在摘錄他《懷淨土賦》的序言:

  “所謂清淨太平的國土者,即是西方極樂的珍奇世界啊!其中讓人涉水遊玩的是清淨的瑤池和美玉的水洲,使人登高步履的則有七寶的階梯和金黃的行道。極樂世界遊化來去的都是證悟法身的大菩薩,是諸上善人所徘徊往來的地方。極樂淨土其世界的繁華、宮殿的美好,超過了仙鄉的玄妙廣闊,遠勝于天宮的莊嚴壯麗啊!所以諸佛交贊于十方世界,盛名記載于一切經典,難道不就是因爲其國土的美妙殊勝,其修行成佛之簡易快捷嗎?不論是它的名聲超越于其他所有的國土,不論是體性不同其他的世界(只要具足信願行,帶業伏惑亦可往生,此不同于他方淨土。),只要一離開娑婆輪回的地方而往生西方,最後必然能夠達到無生的果地。

  如果不是出離世間厭惡五欲、怖畏生死無常者,哪裏能夠欣向仰慕淨土而志願喜樂之呢?如果不是窮究玄奧的不可思議境界,深信佛法確定不移者,哪裏能夠遙遠地懷想西方而愛好渴求之呢?這也就是我爲什麼神往思戀、念念系著,不論日夜夢醒之間心中總是懷想著西方,而好像我已經到了極樂世界一樣的緣故了!我洗淨了一切的根塵染汙,將思念的心托付于安樂淨土,由于實在不堪憶念思慕之苦,因此姑且書寫極樂的美景以寄托我的情懷,其歌賦曰:

  真如本性寂靜遼闊,始終不變而隨緣感現,有流逸于穢濁而成爲充滿泥沙的世界,有系念于清淨而成爲黃金珍寶的世界。極樂世界所莊嚴的種種境界,實在是阿彌陀佛大行大願而成就的。因著世自在如來的因緣而發起,托著法藏比丘而確定真實的正基。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或者在甚深的經典中被贊歎,或者受歌詠于種種的淨土詩中,這些都可由聖者真心的如實語之中得到印證,千萬不要以凡夫無知的妄想執著而産生疑問。極樂世界是那麼地遙遠幽深、玄妙美好,見識不廣的人守著自己的邪見而不能深信,信根淺薄的人執著于自己的妄情而不能明了。就如同小鳥低飛于蓬茅野草之間,沒辦法想像大鵬禦風飛行于長空的優遊高遠。

  理體如果沒有事相就不能彰顯,果地如果沒有正因也沒有辦法顯現。我顧慮到將來恐怕如同迷失的羊群一般、哭泣于生死輪回的叉路上,因此我堅守執持佛號回歸極樂故鄉的穩當易行之道。由于親見了種種往生淨土的靈驗事迹而發願西歸,看破自己的生命無常而隨時准備向西而行。依循著先聖修行的軌迹,棲息于永恒不死無量壽的庭園,假使諸上善人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與之相聚,又何必因不信而停留于疑城,刹那間解脫無始劫來生死的束縛,優遊于諸法無生的高尚情懷。

  身披著輕柔的衣服隨風飄拂,手持著振動的金錫鈴鈴作響,籠罩于寶樹茂密枝葉的清涼覆蔭,踩踏著清新美妙朵朵盛開的蓮花。望著美麗蔚藍的天空心情高昂想要飛翔而上,于高處回顧著虛空而迅速往返。登高于天際間飛行的樓閣,俯看著幽遠深邃下界的大地,以任人高飛的蔚藍晴空爲寶蓋,用高聳青翠的樹林爲屏障。牽引隨風飄揚的綠葉枝條,撫摸含著晶瑩露水萬紫千紅的花朵。

  雖然尚未登堂入室親見佛陀,但已經先得到長生不死之壽命,心意既然已經契合于一切法無生的妙旨,于是可以如履平地的深入于極樂世界重重玄妙之境界。緩緩地優遊于通達十方的道路,而條條道路毫無滯礙無不通達,任憑心眼空曠開朗地周視四方,隨意自在地逍遙往來。腳踏在柔軟而輕勾衣裳的如蔭綠草,步履于覆蓋著腳掌的落花缤紛,看看鹦鹉們輕盈地舞蹈飛翔,聽聽迦陵頻伽動人悅耳的歌唱。涉著蓮池的八功德水而出浴,隨著自己的意願而高低流動,滌除身心種種塵垢的汙濁,洗去五蓋煩惱的昏昧迷蒙。

  追隨遠公大師的芳軌,步履于善導大師的玄蹤,這個殊勝莊嚴的聖境,就是阿彌陀佛所居住的地方。兩旁的行樹整齊夾道而爲引路,美妙芬芳的蓮華盛開相連以爲居處。林間高聳著富麗堂皇的殿宇,四方座落著玲珑朱紫的樓閣,美麗的紅霞流映在亭園的窗棂之間,明亮的金光透照于绮麗的門庭之內。鳥兒晝啼而夜息,花朵夕合而晨開,天樂繁繞于微風樹葉之際,經典演說于流水響動之間。庭園內充滿著藍田的美玉,流水間淺沈著赤水之明珠,舉起衣祴以盛著供佛的花,飛越虛空前往諸佛身旁去聽法,突然地從此消失而出現于彼,恍惚之間時有而時無,任意地于刹那之際神通變化,就如同十方叁世萬億的佛陀一樣。

  內心寂靜氣定神閑,身心與世界都舍棄忘懷,凡事沒有任何的挂礙煩惱,在所有的因緣中,寂靜的真心從不生起一切相的執著。長飲般若智海之波濤,如大鯨一般吸食百川。駕禦著清風而行,衣角隨風地高飛飄揚。法鼓琅琅清脆地振動回響,異香芬芳濃烈地四處飄散。由林間經行而出的是蓮池海衆,于空中散落缤紛寶花的是天外飛仙。聆聽水鳥之法音,唱和著石中迸出的流泉,同時宣說空有之理,疏通聖教第一義谛之篇章。深入即相離相的境界,妙用出入于有無之間。齊一空有的差異而達平等之旨,忘情真假之分別而悟得甚深妙道。既然所謂的中道也不存在,同時也泯除了一心叁觀的圓修。談不二之法于毗離耶城,推崇維摩诘居士的沈默不言;合萬物于自己之一心,回歸于同體本然的佛性。”後來不清楚廣製法師的去向。(淨土雜詠並序)

  明 真緣

  真緣。字慧廣,俗姓姚,常州(江蘇)無錫縣人。年叁十歲出家,周遍地參訪于諸方的長老大德,經過了十六年,終于修得念佛叁昧。

  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西元一五九四年),居住于浙江明州的阿育王寺,親眼見到佛陀的舍利放光,光中現出本師釋迦牟尼佛,于是發願要燃身供佛,逐一地去請求衆僧,希望大家布施枯木柴火,當時每個人都布施給他一束木柴,堆積起來而成爲一個高座。真緣于是取香油塗滿身體,結跏趺坐在木柴堆上,合掌恭敬稱念佛號。當火勢燒到身上時,身體馬上變成灰燼。此時大衆皆看到五色的光,從真緣法師的頂門放射而出,光中現出菩薩的金身,高二尺多,光明照耀于四方上下,久久之後才滅去。(狯園)

  明 傳記

  傳記。浙江甯波鄞縣人,個性喜好獨居,每日以課誦《法華經》爲主要的功課,讀誦的總數達到九千七百多部,世人稱爲“法華和尚”。明神宗萬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官員虞淳熙舉辦法華叁昧忏,傳記法師長期禁足修習叁次,總共修行了九個寒暑,屢次獲得祥瑞的感應。後來居住于杭州的西溪道上,親自挑水背柴,做種種的佛事,有人說:“和尚您還在作這些有爲的功德啊!”傳記法師大聲的喝斥說:“無爲法的功德豈在有爲法之外嗎!”

  明神宗萬曆四十…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