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益~擁毳對芳叢

  ★文益(885—958)

  余杭(今屬浙江)人。法眼宗開山鼻祖。參桂琛禅師契悟,嗣其法緒。後于金陵(今南京)清涼院傳法,開創法眼宗,世稱“清涼文益”,亦稱“法眼文益”。大興法門,學衆逾千。其始創法眼宗深受華嚴宗影響,主要特色爲“一切現成”,即處處是禅,無須離開世間去找。卒谥“大法眼禅師”。著有《宗門十規論》。得意法嗣有德韶、文遂等。

  擁毳對芳叢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賞析】

  這是一首詩意盎然的示道詩。

  史書記載:宋太祖將問罪江南,李後主用謀臣計,欲拒王師。法眼禅師觀牡丹賦于大內,作此谒諷之。這就是這首偈的由來。

  史書又載:後主不識其意。有意思的是當時的李後主不識,等他成爲階下囚,“羅衾不耐五更寒”時,他作的詩詞卻飽蘊禅意空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首二句講僧家與花冠大氅的俗士觀花的情趣是不一樣的。那觀空之士是如何觀花的呢

  頭發是從今天才開始發白的,但牡丹花哪一年不是一樣紅呢

  花兒在朝露中豔麗地綻放,馨香隨晚風四處飄散。可見花事亦匆匆。何必要等到花兒凋零後才明白一切本空的道理呢

  詩人在一首詩中一共用了四個表示時間的詞:“今日”、“去年”、“朝”、“晚”,就是強調時光荏苒,無常迅速,宜盡早知空,早日歸鄉。

  文益大師還寫有一首很有意思的詠蓮詩:“一朵菡萏蓮,兩株清瘦柏。長在僧家裏,何勞問高格。”(《庭柏盆蓮》)在覺者眼中,四大本空六塵不有,什麼名節高格,真是多事。

  幽鳥語如篁

  幽鳥語如篁,柳搖金線長。

  雲歸山谷靜,風送杏花香。

  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

  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賞析】

  這是一首意境圓融的禅趣詩。

  前四句描寫春日美好的風光。這種風光最適合做什麼呢

  它帶給覺者何許心境呢了當然最適合坐禅靜心,把一切都放下。當然這樣講你還會覺得有什麼意猶未盡,那麼好吧,我們到林中去好好商量!

  當然,這林下商量,無非還是對坐默然。

  

✿ 继续阅读 ▪ 清海~開悟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