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杜荀鶴~聞子規

  ★杜荀鶴(846—904)

  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縣)人。杜牧之庶子,早年即有詩名,屢試不第,至46歲昭宗時進士及第。後梁時授官翰林學士。他的詩承襲了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手法,多反映唐末的社會黑暗及民生苦難。語言淺白,曉暢易讀。《全唐詩》錄其詩3卷。有《唐風集》。

  聞子規

  楚天空闊月沈輪,蜀魄聲聲似告人。

  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

  【賞析】

  這是一首生動形象、內蘊深厚、充滿象征的哲理詩。

  月沈楚天。這一寥闊的背景象征著現實世界的陰暗淒涼,即佛家所說的充滿生老病死的苦界。如泣如訴的蜀魄聲,就好像沈迷于苦海的人們的怨訴。杜鵑哪,你就是啼到流血又有什麼用呢

  還不如緘口忍耐以過殘春。人哪,你們老是在苦海中掙紮又有什麼意思呢

  不如放下痛苦,回頭是岸。這樣你的余生又會充滿嶄新的意義。

  試看下面叁首小詩,便明白在禅詩中杜鵑啼血代表著勸人歸鄉即回歸精神家園的含義。那亂峰深處,白雲山青,便是子規的歸處,也是人的歸宿。

  洞山良價的《五位頌·功勳頌詩》其二:“淨洗濃妝爲阿誰

  子規聲裏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宋僧白雲守端《子規》:“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滿目春山青水綠,更求何地可忘機。”

  明僧梵琦《聞子規》:“啼來啼去一聲聲,卻笑離人不解聽。何處故鄉歸來得。白雲空鎖亂山青。”

  贈質上人

  蘖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賞析】

  本詩是詩人對“無事人”質上人的白描與贊譽詩。

  你看這位質上人或打坐或雲遊,行蹤無定,何等超塵出世;他連喝水吃飯需用的瓶缽都不帶,真正地一無所有,心無挂礙。他不說一句與俗世俗人有關的話,徹徹底底地成爲絕學無爲閑道人。他的行爲與精神都達到了超凡出世、悠然自適的境界,是一個大自在、大逍遙、大解脫的方外高人。

  詩人生活在戰亂頻仍、民生凋敝的晚唐,人間事比太平時期更爲令人煩惱,故而本詩在對質上人進行由衷的贊美時,也有畫外音,有作者複雜情感的流露,有詩人內心對世事紛擾的無奈。

  悟空上人院夏日題詩

  叁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蔽房廊。

  安禅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賞析】

  本詩既是對悟空上人的禮贊,也是對“自我心淨”的禅家境界的感悟。

  叁伏酷暑之際,上人自披福田衣,關門獨坐,修持禅法。雖然沒有松竹擋住炎熱的侵襲,他絲毫不爲暑氣所動,他身安心淨,沈浸在禅宗的清涼世界之中。

  “參禅未必須山水”與“無須占盡好煙霞”(貫休)意趣相同。參禅重在淨心,滅除心頭的妄念、欲念,進入無心的境界,就能進入永恒的清涼。

  這首詩常被方內方外人士引用,尤其是“滅卻心頭火自涼”句更是飽含哲理。比起洞山的機鋒語“寒時寒殺阖黎,熱時熱殺阇黎”,更爲乎白簡直一些。

  談起清涼,說起無心與清涼的關系,世人自宗風中各有妙悟。唐人白居易作《苦熱題恒寂師禅室》雲:“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禅師不出房。可是禅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元人朱希晦的《納涼》也不乏一番禅境:“無事解衣坐,超然心境空。深林翳炎日,萬壑來天風。間停白羽扇,試拂朱絲桐。醉罷不知夕,月生滄海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