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杜荀鹤~闻子规

  ★杜荀鹤(846—904)

  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杜牧之庶子,早年即有诗名,屡试不第,至46岁昭宗时进士及第。后梁时授官翰林学士。他的诗承袭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手法,多反映唐末的社会黑暗及民生苦难。语言浅白,晓畅易读。《全唐诗》录其诗3卷。有《唐风集》。

  闻子规

  楚天空阔月沉轮,蜀魄声声似告人。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赏析】

  这是一首生动形象、内蕴深厚、充满象征的哲理诗。

  月沉楚天。这一寥阔的背景象征着现实世界的阴暗凄凉,即佛家所说的充满生老病死的苦界。如泣如诉的蜀魄声,就好像沉迷于苦海的人们的怨诉。杜鹃哪,你就是啼到流血又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缄口忍耐以过残春。人哪,你们老是在苦海中挣扎又有什么意思呢

  不如放下痛苦,回头是岸。这样你的余生又会充满崭新的意义。

  试看下面三首小诗,便明白在禅诗中杜鹃啼血代表着劝人归乡即回归精神家园的含义。那乱峰深处,白云山青,便是子规的归处,也是人的归宿。

  洞山良价的《五位颂·功勋颂诗》其二:“净洗浓妆为阿谁

  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宋僧白云守端《子规》:“声声解道不如归,往往人心会者稀。满目春山青水绿,更求何地可忘机。”

  明僧梵琦《闻子规》:“啼来啼去一声声,却笑离人不解听。何处故乡归来得。白云空锁乱山青。”

  赠质上人

  蘖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赏析】

  本诗是诗人对“无事人”质上人的白描与赞誉诗。

  你看这位质上人或打坐或云游,行踪无定,何等超尘出世;他连喝水吃饭需用的瓶钵都不带,真正地一无所有,心无挂碍。他不说一句与俗世俗人有关的话,彻彻底底地成为绝学无为闲道人。他的行为与精神都达到了超凡出世、悠然自适的境界,是一个大自在、大逍遥、大解脱的方外高人。

  诗人生活在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晚唐,人间事比太平时期更为令人烦恼,故而本诗在对质上人进行由衷的赞美时,也有画外音,有作者复杂情感的流露,有诗人内心对世事纷扰的无奈。

  悟空上人院夏日题诗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蔽房廊。

  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赏析】

  本诗既是对悟空上人的礼赞,也是对“自我心净”的禅家境界的感悟。

  三伏酷暑之际,上人自披福田衣,关门独坐,修持禅法。虽然没有松竹挡住炎热的侵袭,他丝毫不为暑气所动,他身安心净,沉浸在禅宗的清凉世界之中。

  “参禅未必须山水”与“无须占尽好烟霞”(贯休)意趣相同。参禅重在净心,灭除心头的妄念、欲念,进入无心的境界,就能进入永恒的清凉。

  这首诗常被方内方外人士引用,尤其是“灭却心头火自凉”句更是饱含哲理。比起洞山的机锋语“寒时寒杀阖黎,热时热杀阇黎”,更为乎白简直一些。

  谈起清凉,说起无心与清凉的关系,世人自宗风中各有妙悟。唐人白居易作《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元人朱希晦的《纳凉》也不乏一番禅境:“无事解衣坐,超然心境空。深林翳炎日,万壑来天风。间停白羽扇,试拂朱丝桐。醉罢不知夕,月生沧海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