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淨土教主第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所選擇呢?

  經雲:“彼國常有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一些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事相,是本心嗎?還是國土呢?是形貌色相嗎?還是本然自性呢?不如直下知道歸向止宿之處,斷絕無益虛妄的戲論,淨土蓮華的種子,只在人們當下的一念之間。閱覽此書的人,應該有一些樂于“實踐身形”之喜悅的吧?而“實踐身形”者,就是念佛求往生的意思啊!

  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叁年)春正月,淨業學人彭際清筆述。

  淨土聖賢錄體例要旨之說明

  一、以往凡是記錄往生事迹者,只有登載中國的著作。至于經論所發揚顯示的淨土教理以及緣起事由,大多缺乏簡略。這就譬如治理黃河不從積石山之源流、疏導長江不自岷山之發源地,既不明白水源所起之處,其下流也必將阻塞不通。因此本書首先標示淨土教主阿彌陀佛,以表示此法門所依止之根本。其次是觀世音、大勢至二大菩薩,說明阿彌陀佛有輔助教化之人。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隨侍毗盧遮那佛之左右,而同聲贊歎西方極樂世界,同音宣揚淨土行門,由此可知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無不以淨土爲歸宿。至于西天印度的諸大祖師,及諸多論師,即使不全部有顯著的往生淨土之征驗,然而只要他們既是登上果地證悟解脫的聖人,豈有娑婆極樂、中國印度等東西兩方的分別限製呢?因此凡其所有議論著作,有關淨土教理者,亦同時標示出來,以廣泛地幫助勸進誘導衆生修行淨土。

  二、《華嚴經》入法界品,如德雲比丘、解脫長者、鞞瑟胝羅居士,都不離念佛而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法門,乃至于一念之間,現出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見無量諸佛。這只有通達自心的究竟本原,窮究一切諸行願海的聖賢,才能親身體證如此的叁昧境界。修習淨土行門的人,決定應當虛心虔誠頂戴信受。然而此種念佛的方式是屬于一般普遍的途徑,並沒有專主于一個佛國淨土,其義理是遍于恒河沙的世界,並非專門回向西方淨土的,假使混雜加入此書,恐怕違背全書的要旨體例,因此省略《華嚴經》入法界品的這些經文,而獨標往西方極樂淨土之義趣。

  叁、曆代的《高僧傳》、《佛祖統紀》、《佛祖通載》諸書籍,只記載許多法師的行儀事迹,而在他們言論著述中足以激發人心、策勵修行的,卻一概被簡略舍棄。另外雲棲蓮池大師收錄的《往生集》,又只標示事件的征驗,往生者實際行持的過程,卻很少詳細說明清楚。因此很可能將張叁和李四混淆爲同一個人,就像是無法辨別淄水和渑水的質地,而將其混成一味,此《往生集》尚未讀完,就因無趣疲倦而昏昏欲睡的人可多了。反之此書則網羅記載微細的行儀、圓滿具足全體事相,貫通整理許多的言論文章,並特別標舉策勵念佛往生的警語。例如天臺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紫閣飛錫大師的《念佛叁昧寶王論》、永明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集》、虎溪尊者的《蓮宗寶鑒》、天如維則禅師的《淨土或問》、鄞江妙葉禅師的《寶王叁昧念佛直指》、梵琦楚石禅師的《西齋淨土詩》、雲棲蓮池大師的《雲棲法彙》、截流行策大師的《截流警語》,以及方內諸大居士的種種論述。想要網羅所有的淨土典籍,恐怕難以周全,但是只要能夠把握重要的一言半語,那麼又有什麼缺憾呢?謹以此書代爲極樂世尊阿彌陀佛作诏喚,又如同天鼓雲集衆人入法入會之擊鼓長鳴,期願諸位仁者,恭敬而聽之。

  四、過去收錄的往生者,必定標示往生的事驗感應,若事驗感應毫無所聞的人,則多缺漏而不收錄。有些大德往生時雖然沒有事迹靈驗,但是不能親見其實際的形貌,我們也願察究其顯現的影像,只要能夠自淨其心,往生淨土必然是不待其然而然的事。《首楞嚴經》雲:“若觀想勝境的飛心之中兼修福兼修慧,那麼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由此可知紫閣、天衣、中峰、天如、妙葉、空谷、憨山等諸位尊者長老,以及陳瑩中、馮濟川諸居士前輩。皆是徹知本性、具足諸佛不生不滅妙明真心之密因,那麼證果之事必不虛妄,他們隨時隨地撒手便行不移半步,何必等待臨終十念,才能決定往生。我們不應該向諸位大德外在的形式去尋求,反而違背了佛的究竟教理。

  五、蓮池大師的《往生集》裏面,爲適合當時世俗的情誼,只以安祥往生爲高明,而那些捐軀舍命的則一概不收錄,雖然說是考慮得萬全周到,但種種個別差異的事相實在難以一概而論。(普賢行願品)言:“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六度經》中,即廣泛說明此類之事。因此像本聖賢錄所記載,靜藹法師爲法捐軀,常愍法師忘卻身命濟度衆生,其悲心深遠殊勝廣大,求生淨土之宏願的堅定不移,如今收錄閱讀他們的遺言,仍然令人驚心動魄。其他如善導、志通、文辇、慧誠、超城等諸位大師,速舍報身、求生淨土,神識靈明寂然安定,心意毫無動搖散亂。這都是以普賢十大願王,而回向阿彌陀佛淨土法界,憑借如此的勇猛精進,決定能夠不退轉于菩提道中。如此的榜樣,只應隨順學習,怎麼可以輕率排斥。有人問:那麼著魔的事難道不必考慮擔心嗎?答曰:魔之與佛,同在一心之中。只要能抉擇辨別而實踐正確的因行,決定達到相應的正果。這些高僧大德們,都是了知四大幻身本來空寂,五蘊身心因緣假合並非實有,因此正當舍身命時,就如同留下腳迹、如蟲蛇脫皮。誰爲能舍?誰爲所舍?那麼刀山火聚,皆是修行道場;七寶行樹流水蓮池,亦不離當處現前一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什麼遙遠的呢!但如果叁昧正定尚未成就,我執之情仍未化除,只是因爲欣慕淨土厭離娑婆的情想,激發成求取淨土舍棄身命之行爲。我恐怕其將爲身心的痛苦所逼迫,煩惱反而轉強,九品蓮花不但難可期待,魔王波旬更乘之得到方便。雲棲蓮池大師所顧慮的,華在于此。凡是末法修行之人,實在應當自我審察思惟自己的功行而作取舍。

  六、從前諸家的記錄著述,繁雜與簡略之間並不整齊,典雅和俚俗的文句相互夾雜,若不經過分別鑒定,難免混亂錯誤。現在斟酌審理舊有的文章,參證考核以往的書劄,加以潤文修飾。並牽就依循我的原則尺度,只要于往生西方淨土的基本宗旨,在根本上沒有什麼互相違背,仍然各個標明原書的書名及出處,以顯示其證據所在。

  七、淨土諸著作書籍,標指古代高僧大德,一概以“師”稱之。而在《高僧傳》裏則凡屬于兩個字的名字,只有舉出一個字。此聖賢錄,前有佛菩薩,後有官吏、居士,若只稱“師”而不書寫名字,則很難相應一致,因此對于出家男女二衆,依照《高僧傳》的形式,只寫名字中的一個字。而在家者,依照過去的例子,仍然書寫二字。

  八、《雲棲往生集》,記載周續之臨終見佛,合掌而逝。但是考據以往的史實以及《東林傳》,都沒有這段文章,應當屬于後人附會加入的。又記載白樂天(居易)、蘇子瞻(東坡)、張天覺(商英)叁人,說是根據他們的因行考究其果證,應當往生西方。然白公樂天雖有畫西方圖回向往生之誠心,而他平生信願喜樂的多在兜率淨土,在他文集中的字句,明確而可考據。(集中畫彌勒上生圖記,其次畫西方圖記在其後,並提字開成五年叁月,有人說白居易先求生兜率淨土,然後導歸極樂世界,這是錯誤的。)蘇子瞻(東坡)臥病時,向徑山長老口說偈言:“灑然解脫,洵爲希有。”(潇灑解脫,實在希有。)至于談到西方淨土,則說:“西方淨土並非沒有,然而在這裏使不上力。”凡修淨土法門的,必須具備叁心,所謂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乃至臨終十念,未曾有不經由心意願力而得往生的。至于他所謂的使不上力,則是叁心未具足,實在難以保證往生。無盡居士張天覺(商英)平日深入佛法根原,眼光高遠目空四海,而《往生集》所錄的發願文,有如無知幼童的文句,頗似貧賤乞丐毫無氣勢,與他所流傳下來語言文章的氣度風範並不類似,同樣也不可相信,因此一並刪除。

  九、以往居士傳、善女人傳,其所收錄的賢人,必定考核他平生的行爲,如果稍有瑕疵,一概簡別排除。而此書則只以末後臨終爲憑據,不論既往的過失。因此如雄俊、惟恭法師之輩,張鍾馗、張善和居士之類,既然能登下品蓮臺,便能進入聖人之流。而其他未造如是惡業的人,更是一概可知了。從這裏可以知道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極樂世界之清淨莊嚴,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不拒絕百千江河之流入,明亮的日光不遺漏任何一個孔穴而不照耀。只要肯一念回心淨土菩提正覺,從來沒有一個被遺棄的衆生。凡是一切有情,皆應信心承受。

  前面淺陋的幾條見解,是當此聖賢錄草擬初創之時,即已口授希涑,每完成一篇,則爲之隨手校勘核定。全書既已完成,大綱宗旨應無違背。並將它寫在此書開端,以敬告將來的仁者,淨業學人彭際清記。

  淨土聖賢錄偈 淨業弟子 彭希涑述

  大哉衆生心 微妙難思議 究竟如虛空 無一法可得

  普能作佛事 成熟菩提果 一念不自覺 迷妄起空華

  由諸業力持 建立十方土 衆生于其中 顛倒靡已時

  百萬有八千 亂想無根緒 七趣如輪轉 了達唯一心

  心心互周遍 刹刹分勝劣 或淨寶莊嚴 或瓦礫穢聚

  或照曜明朗 或無日月光 或菩薩住處 安隱壽無量

  或是雜生居 苦多而樂少 或餓鬼充滿 幽魄長叫喚

  或純現地獄 碾硙受苦楚 諸佛普住持 隨所宜說法

  彌陀大願王 發心取淨土 成就安樂刹 十方莫能比

  備諸珍寶性 有情所愛樂 正覺華化生 聞法悟無上

  他方諸衆生 起心信慕者 佛力悉加護 命終得往生

  嗟彼無智人 聞言盡狂惑 不知是淨土 我心所畢具

  凡夫一念間 諸佛悉炳現 香水無邊刹 光明互遍滿

  念佛便見佛 求生便往生 如取…

《淨土聖賢錄易解 (淨土教主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