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休(832—912)
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七歲出家,日讀經書千字,過目不忘。天複間入蜀。蜀主王建賜號“禅月大師”。晚唐五代著名詩僧,與時士斐說、盧仝、羅隱、吳融、王锴,名僧棲白有詩畫往還。時人有謂“詩名畫手皆奇絕”(歐陽炯語)、“書似張顛值萬金”(張格語)。自稱詩作“風調野俗”、“概山讴之列”、“十載獨扃扉,唯爲二雅詩”(《偶作》)。
野居偶作
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盡占好煙霞。
無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
風觸花好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
但令知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
【賞析】
這是一首抒懷述道詩。
仿佛一篇精短的隨筆,詩人在這篇偶作中詩意地表述了自己野居修道、清虛甯靜的禅境。首先禮佛參禅不一定要占盡天下名山,只要有一個清虛的家,一個高遠淡泊的家就行了。最關鍵是要無心習道,切莫刻意求人。無心處道自現,求人則無異于舍近求遠。大道本來現成,觸目皆菩提,處處皆是道,落英流水無不是佛性的顯現。“但令知此還如此”,悟時佛性是如此,悟後佛性還是如此,一句詩中兩個“此”字,強調了佛性的常在。明白這一人生根本,哪裏還會羨慕什麼塵世前程呢!
天臺老僧
獨居無人處,松龛嶽色侵。
僧中九十臘,雲外一生心。
白發垂不剃,青眸笑轉深。
猶能指孤月,爲我暫開襟。
【賞析】
這首詩是晚唐名詩人對禅衲淡泊清靜、超然世外的境界的熱情禮贊,字裏行間,流露出令人開懷的禅悅。
天臺老僧仿佛是佛性的化身。他孤獨而自在地居住在一個無人侵擾的深林中,已經度過了九十個春秋;他的心已與雲外的天地融合爲一體,不再有人間的煙火。然而他的意態是那樣靈動、潇灑:長長的白發披垂在肩上,他開懷一笑時,明亮的眸子閃閃發光,顯得十分自在、曠達、樂觀。那對著孤月敞開胸襟的舉動,又是何等的暢快。老僧簡直就是一位活佛,顯示了任運自在、自由暢快的禅境。
對僧人的禮贊詩著名的還有《終南僧》。詩雲:“聲利掀天竟不聞,草衣木食度朝昏。遙思山雪深一丈,時有仙人來打門。”描寫了山僧淡泊名利、無欲無求、與仙人爲伴的自在生活與純淨的心境。
貫休是一位精于詩作、爲得好詩而嘔心瀝血的詩匠。他曾在《偶作》中述懷道:“無端爲五字,字字鬓星星。”從本詩中讀者自可尋覓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