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贯休~野居偶作

  ★贯休(832—912)

  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赐号“禅月大师”。晚唐五代着名诗僧,与时士斐说、卢仝、罗隐、吴融、王锴,名僧栖白有诗画往还。时人有谓“诗名画手皆奇绝”(欧阳炯语)、“书似张颠值万金”(张格语)。自称诗作“风调野俗”、“概山讴之列”、“十载独扃扉,唯为二雅诗”(《偶作》)。

  野居偶作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尽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花好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知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赏析】

  这是一首抒怀述道诗。

  仿佛一篇精短的随笔,诗人在这篇偶作中诗意地表述了自己野居修道、清虚宁静的禅境。首先礼佛参禅不一定要占尽天下名山,只要有一个清虚的家,一个高远淡泊的家就行了。最关键是要无心习道,切莫刻意求人。无心处道自现,求人则无异于舍近求远。大道本来现成,触目皆菩提,处处皆是道,落英流水无不是佛性的显现。“但令知此还如此”,悟时佛性是如此,悟后佛性还是如此,一句诗中两个“此”字,强调了佛性的常在。明白这一人生根本,哪里还会羡慕什么尘世前程呢!

  天台老僧

  独居无人处,松龛岳色侵。

  僧中九十腊,云外一生心。

  白发垂不剃,青眸笑转深。

  犹能指孤月,为我暂开襟。

  【赏析】

  这首诗是晚唐名诗人对禅衲淡泊清静、超然世外的境界的热情礼赞,字里行间,流露出令人开怀的禅悦。

  天台老僧仿佛是佛性的化身。他孤独而自在地居住在一个无人侵扰的深林中,已经度过了九十个春秋;他的心已与云外的天地融合为一体,不再有人间的烟火。然而他的意态是那样灵动、潇洒:长长的白发披垂在肩上,他开怀一笑时,明亮的眸子闪闪发光,显得十分自在、旷达、乐观。那对着孤月敞开胸襟的举动,又是何等的畅快。老僧简直就是一位活佛,显示了任运自在、自由畅快的禅境。

  对僧人的礼赞诗着名的还有《终南僧》。诗云:“声利掀天竟不闻,草衣木食度朝昏。遥思山雪深一丈,时有仙人来打门。”描写了山僧淡泊名利、无欲无求、与仙人为伴的自在生活与纯净的心境。

  贯休是一位精于诗作、为得好诗而呕心沥血的诗匠。他曾在《偶作》中述怀道:“无端为五字,字字鬓星星。”从本诗中读者自可寻觅芳踪。

  

✿ 继续阅读 ▪ 元安~示法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