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常建~題破山寺後禅院

  ★常建(生卒年不詳)

  長安人。與王昌齡爲同榜進士。大曆年間曾任盱眙(今江蘇省盱眙縣)尉。一生仕途頗不如意,遂放浪琴酒,遊名山勝景以自娛,後隱居鄂州武昌(今湖北武漢市)。常建的詩多以山林逸趣、寺院爲題材,也有部分邊塞詩。盛唐人對他的詩評價很高。其詩佳句常得,律韻獨到,境幽言淨,不拘一格。

  題破山寺後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俱寂,但余鍾磬音。

  【賞析】

  這是盛唐最爲著名的一首題寺詩,前人評之“通體幽絕”,(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興象深微,筆筆超妙,此爲神來之候”。(《唐宋詩舉要》)

  首聯用工整的對仗,省淨的筆法,破題而入,又借“清”、“古”、“高”叁詞,無意間透露詩人對清靜高潔的古寺高林的傾慕;颔聯爲傳世絕唱,由竹徑見幽處,由幽處見花木,見禅房,層層深入,這一踏徑穿花至禅房的過程,與其中所引發出的“曲徑通幽”的意趣,成爲後世園林藝術與文學藝術的美學追求。由“曲”、“幽”、“深”而至別有洞天,這一洞天便是“悅”與“空”的禅境,便是令人驚歎、陶醉、流連忘返的“常樂我淨”的宗教境界。進入這一境界之後,仿佛萬物之音都歸于消匿,回到了原初的大荒,來于靜還歸于靜,唯有那悠揚宏亮的鍾磬之音,把整個世界都包容成一體,將人帶入忘塵絕俗、純淨怡悅的永恒禅境。

  唐代還有不少優美的題寺詩。如韋應物的《神靜師院》:“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氣微。經聲在深竹,高齋獨掩扉。息樹愛岚嶺,聽禽悅朝晖。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崔峒《題崇福寺禅院》:“僧家竟何事,掃地與焚香。清磬度山翠,閑雲來竹房。身心塵外遠,歲月坐中長。 向晚禅堂掩,無人空夕陽。”前詩意在“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後詩妙在“無人空夕陽”,世界靜寂得連夕陽斜晖都“空”無了,那是一個何等美妙的禅悅境界。

  

✿ 继续阅读 ▪ 法常~幾度逢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