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730—799)
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南朝宋謝靈運十叁世孫。少顯異才,廣獵佛典,精通經史。與靈澈、陸羽、顔真卿、韋應物、周賀等友善。其詩恬淡自得,語言精煉,意境空靈,清機逸響,爲唐代最著名的詩僧之一。所撰詩論《詩式》、《詩評》、《詩儀》等,對詩歌理論的發展具重大影響。
湖南蘭若示大乘諸公
未到無爲岸,空憐不系舟。
東山白雲意,歲晚尚悠悠。
【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盎然詩意的禅理詩。
“無爲岸”即真如佛性便是參禅的目標,達不到這一境界便會一生飄然無著。要抵達這一至境,其實最自然輕易不過。你只要琢磨透那東山白雲“歲晚尚悠悠”的輕靈高致的意態,就水到渠成了。它孤雲高潔、缥缈遠引、無拘無束、安閑自在,不正流溢著自由恬適、靜澄空澹、率性無機的禅悅之意麼?好一句“歲晚尚悠悠”,絲毫不見“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遊原》)的蕭然,有的只是禅者的潇灑。
皎然還有不少平易自然的禅理詩。如《戲呈吳馮》:“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還中瞽者望長安,長安在西向東笑。”以輕松幽默的手法展現了“平常心是道”的至理。後世蘇轼亦不甘寂寞,代答一首:“寒時便具熱時風,饑漢哪知食藥功。莫怪禅師向西笑,緣師身在長安東。”
溪雲
舒卷意何窮,萦流複帶空。
有形不累物,無迹去隨風。
莫怪長相逐,飄然與我同。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
詩人賦溪雲以禅意,一取其意趣,舒卷自如,萦流回蕩,仿若長帶橫空,何其潇灑、逍遙;二取其空幻,即“有形無迹”,時去時消,不留痕影,象征空幻的真如實性;叁取其自在,無心累物,來去隨風,閑適自由。正因爲白雲有如此高潔的意態,所以詩人請世人莫笑他與雲爲伴,長相隨逐,因爲它具有悠閑飄逸的禅意,與禅子契闊融融。
皎然是一位擅長狀物抒情的高手,常借風、水、雲、雪、月、松、竹、菊等四季風物以觀照自心,表明心性。如《南池雜詠》五首:寫《水月》,“皎潔意難傳”;書《溪上月》,“秋水月娟娟,初生色界天。蟾光散浦溆,素影動淪漣。何事無心見,虧盈向夜禅”。寫寒竹:“凫凫孤生竹,獨立山中雪。蒼翠搖勁風,婵娟帶寒月。狂花不相似,還共淩冬發。”寫《寒山》:“侵空撩亂色,獨愛我中峰。無事負輕策,閑行蹑幽蹤。衆山搖落盡,寒翠更重重。”均清高雅致,風流自適。
聞鍾
古寺寒山上,遠鍾揚好風。
聲余月樹動,響盡霜天空。
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賞析】
這是一首空靈含蓄的禅意詩,是清境派禅詩的代表作。
詩中描寫了一位衲子安坐禅定時甯靜空明的心境。一個萬籁俱寂的月夜,古寺鍾聲隨風長吟,余音袅袅,消散在布滿秋霜的渺遠夜空中,就連那寺宇中的古樹也不禁爲之動容。那鍾聲的清韻,也融入永夜禅子的泠然心境之中;靈境與禅心,渾然無痕地合爲一體。這靜穆的鍾聲,將虛實、動靜、因果乃至時空都融彙到一起,仿佛在鍾聲中也沒有了過去、現在與未來,那鍾聲便成了一切,除含有無窮的宗教意味外,也蘊有無限的藝術美感。這鍾的世界即是禅的世界,也是詩的天國。
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賞析】
國之不幸詩家幸,尋友不遇詩有幸。每每訪友不得,而得好詩,故詩壇有“不遇詩”不少,如孟浩然、王維、李益、賈島等均有提唱。最著名、最具特征的莫過于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崔道融的《訪僧不遇》也清涼透骨:“尋僧已寂寞,林下鎖山房。松竹雖無語,牽衣借晚涼。”清人趙關曉的《踏雪》則極有情韻:“踏雪訪山樵,山樵踏雪去。一路草鞋痕,尋入松深處。”
詩的首聯便具“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陶潛風韻,尾聯則有“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之風采。因爲茶仙陸羽便是一位終身不仕、生性不羁的隱者。他的居處靜僻,籬邊菊花未開,柴門無聲吠之聲,鄰人只知道他去了山裏,每天要太陽下山時才回來。未遇好友,卻通過對友人居廬及四周景物的描寫,以及鄰家對友人的行蹤的回答,勾勒出一位灑脫絕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語言清新平實,意出章句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