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隋唐五代第二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

  隋唐五代第二

  ☆李白(701-762)

  後世稱爲“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今甘肅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國境內)。“五歲誦六甲(道教典籍),十歲觀百家(諸子百家)”,“十五好劍術”,25歲時仗劍遠遊,結識天下豪傑。42歲時诏至長安爲唐玄宗禮遇,供奉翰林,後遭讒請歸。安史之亂期間奮力報國。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當塗。

  李白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想象豐富,構思奇谲,氣勢雄壯,風格豪邁、奔放,承前啓後,推陳出新,是唐代詩歌藝術寶庫中的精品妙構。杜甫譽之爲“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聽蜀僧浚彈琴

  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

  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賞析】

  天府山水培育了詩人李白壯闊的情懷,亦爲我們帶來了無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般的清新自然的詩章。

  本詩首二句寫來自故鄉的琴師抱琴下山,將這位樂師寫得很有氣派。次二句寫蜀僧彈琴,但見琴師一揮手,琴聲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萬壑松風,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煥然。琴聲止後,卻余音袅袅,與薄暮的寺鍾一起共鳴,將人帶入無限渺遠的虛空境界。不知不覺,聽琴會心之余,暮色四合,時間如逝!

  本詩用典精當,“揮手”、“洗流水”、“霜鍾”均有典故。提起鼓琴、聽音,無人不會想起琴師伯牙與知友鍾子期,伯牙揮手,鍾子期聽聲。一個善奏,一個善聽,高山流水,你心我心。李白借用典故,表達自己與蜀僧的知己之感。全詩起筆不凡,《唐宋詩舉要》表舉此詩“一氣揮灑,中有凝煉之筆”。

  古詩中描寫琴樂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等精妙表現外,還有一首晚年所寫的《好聽琴》,詩中滿是禅韻:“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裏,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叁樂,安慰白頭翁。”將聽琴之妙用形容得無以複加。另一首《船夜援琴》,將平淡與甯靜的禅意畢現無遺:“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深。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七弦爲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

  古往今來有多少禅子、詩人,亦如李白、白居易般借琴抒懷、言志。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的《聽僧吹蘆管》以細膩的筆法抒發了一種清悠空明的禅境。詩雲:“晚蟬嗚咽暮莺愁,言語殷勤十指頭。罷閱梵書聊一弄,散隨金磬泥清秋。”唐代名僧齊已則以詩作《秋夜聽業上人彈琴》表達自心的良好願望與對友人的仰盼:“萬物都寂寂,堪聞彈正聲。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湘水瀉寒碧,古風吹太清。往年廬嶽奏,今夕更分明。”其“古風吹太清”句與“如聽萬壑松”句,有妙手偶得之奇趣。

  宋人蘇轼亦作《琴詩》一首,以手指月,寓琴于理,飽蘊禅趣。(詳見203首)宋僧雪窦重顯的《贈琴僧》更是出手不凡:“太古清音發指端,月當松頂夜堂寒。悲風流水多嗚咽,不聽希聲不用彈。”宋僧止翁的《無弦琴》,則將浩茫靜谧的禅意通過空靈的想象表現得詩意盎然:“月作金徽風作弦,清音不在指端傳。有時彈罷無生曲,露滴松梢鶴未眠。”

  元僧梵琦(1296-1370)的《琴峽》以寫琴峽的天籁之聲表現以天然爲美、超然物外的禅寂境界。詩曰:“目送歸鴻手五弦,嵇康合向此中仙。水如玉指彈秋月,星作金徽散曉天。盡洗伊涼方可聽,不名韶濩若爲傳。君王莫愛霓裳曲,豔舞嬌歌失自然。”詩歌寫琴峽如一位美麗的處子,揮動纖纖玉手,撥弄五弦,目送鴻歸,她撫弄用疏星做金徽的寶琴,令擅長音律的《廣陵散》彈奏者嵇康也爲之傾倒。它的美妙,超越了世俗的音樂如《伊州曲》、《涼州曲》、韶音、古樂給你的感受,即使宮廷名曲《霓裳羽衣曲》也黯然失色。 明人高啓《夜聽張山人琴》則意境蕭然:“虛堂夜靜理冰弦,別鶴驚啼月滿天。一曲秋風少人聽,滿庭黃葉自蕭然。”

  同族侄評事黯遊昌禅師山池

  遠公愛康樂,爲我開禅關。

  蕭然松石下,何異清涼山。

  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

  一會度小劫,觀空天地間。

  【賞析】

  性好山水的李白與名山大川中的不少僧衲亦有往來。在清麗平和的山水之中,他那顆豪放的心也漸漸平靜了下來,並進而感受宇宙自然的空寂。

  當他與同族侄人遊昌禅師的庵池時,他深受感染,慨然賦詩。“遠公”一詞,是借廬山慧遠之名以表自己對昌禅師的節操的稱頌。 當他與這位喜愛平靜生活的禅師一起蕭然而坐于松下的石上,相對無言,仿佛心領神會時,他深感此情此境與天上神宮何異!這裏,花自清純,水同心閑,滌塵心眼豁,標指性情高,令人何等忘情而不知返。雖只相晤片刻,卻仿佛過去了千百余年,令人感歎時光悠悠,天地靜虛。

  李白留下不少描寫佛教勝地的詩。有名的如《題峰頂寺》:“夜宿峰頂寺,舉手扪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是極盡誇張之能事的贊歌。峰頂寺在今湖北黃梅縣。另外還有一首《廬山東林寺夜懷》,其中名句“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常爲曆代詩家引用,表明了詩人對一種甯靜空寂、物我一體的境界的不懈追求。

  ☆金地藏(705—803)

  俗姓金,新羅(今朝鮮)國王子,出家遊方後來唐,擇九華勝境結茅而居,後擴爲天臺寺。宋高僧宗杲贊此寺曰:“踏遍天臺不作聲,清鍾一杵萬山鳴。”現正殿後巨岩上,仍有一金地藏留下的腳印。佛教傳說他是地藏菩薩轉世。唐高宗時至九華山開地藏王道場,使九華山成爲與峨眉、五臺、普陀齊名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唐詩》中存詩一首。

  送童子下山

  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賞析】

  此詩通過送童子下山的有趣題材,表達了自己將一生相伴煙霞、聚金積沙的宏願。

  童子耐不住山院清寂想回家了,也許是因緣不合吧,也許是他童心未泯,懶得在寺中修習,禅師也沒勉強他,只是在他于雲房辭別時叮囑他:勿招惹風月,好酒弄花,而要以茶代酒,保持淨心。尾聯囑其無須流淚,好生去吧,老僧有煙霞相伴,無須牽挂。

  全詩語辭懇切,情長意真,飽含惜別之情,而無訓斥與遺憾之意,體現出佛門高僧的長者風範、寬容大度,令人欽佩。

  ☆劉長卿(709—790?)

  字文房,河間(今河北)人。733年進士。仕途多難,因“剛而犯上”、“多忤權貴”而兩遭谪貶。詩作圓熟精到,清秀淡雅;尤長五律、詞旨深婉,自诩爲“五言長城”。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賞析】

  這是一首如詩如畫、脍炙人口的送別詩。與“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爲五言極品。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的一位著名詩僧,鎮江竹林寺是他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本詩描寫了詩人在夕昏時分送詩僧靈澈返寺時的情形、

  竹林寺在蒼茫山林之中,從遠處傳來靜穆的寺鍾,時近薄暮,亦在鍾催上人歸寺,“蒼蒼”與“杳杳”二疊詞,用得極當,給人以空曠渺遠之感;後二句寫靈澈頭戴鬥笠,身披夕晖,獨自向著遠處的青山,越走越遠,既展示了詩人對上人的真摯情誼,也展現了上人清寂的風度。

  精美如畫,是本詩在藝術上的最大風格。前兩句詩是一幅畫,後兩句詩又是一幅畫,一幀是動人的山水圖,一幀是勾人的意境畫,均烘托出令人遐思的美妙意境。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禅意,相對亦忘言。

  【賞析】

  這是一首訪友記遊詩,非但無訪友未遇之失望惆怅,反而獲得了暢然的禅悅。

  一路幽尋,只見蒼苔密布,屐痕曆曆,可見其路之僻,隱居處之深;尋久而不遇時,回頭望碧天白雲,白雲依著靜靜的湖渚飄遊;終于到了隱處,但見春草封住了禅門。白雲、靜渚、春草、閑門,給人以靜穆淡逸的氛圍。山中氣候多變,一陣淨雨洗濯,松色愈加青翠,傍山而行,繼續尋蹤,峰回路轉,竟抵達溪流的源頭。此處進一步點出山之幽深,也點化出詩人尋遊的樂趣。尾聯的“溪花與禅意,相對亦忘言”,是點晴之筆,亦爲千古名句。見溪花而現禅意,如同拈花微笑的故事,給人默契無言的妙悟.使人進入“相對亦忘言”,唯有心領神會的精神境界。

  

✿ 继续阅读 ▪ 杜甫~望牛頭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