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王維~鹿

  ★王維(701—761)

  後世稱爲“詩佛”。字摩诘,號摩诘居士。祖籍今山西祁縣。開元年間21歲時中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後降爲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無心仕途,情怡山水,結廬辋川,長持齋戒,崇信佛禅,與道友“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是唐代著名山水詩人,是盛唐時期山水隱逸派的代表人物。他隱居後所寫的田園詩,表現了大自然的恬靜之美,也飽含了禅宗的神韻。詩中禅語驚人,禅趣盎然且禅理精深,可謂深谙佛家妙詣、禅宗“叁昧”,後世人尊他爲“詩佛”。他還兼長音樂書畫,其潑墨山水畫自成一系,蘇東坡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鹿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後期山水詩代表作即五絕祖詩《辋川集》中的第四首,表現了山中的靜寂與幽暗,折射了詩人晚年特有的幽寂境界。《辋川集》共有詩二十首,全是五絕,每一首均是一幅精美無比的繪畫小品,以辋川風物反襯詩人的精神境界。

  空山不見人,但是傳過來人的聲音,山本來是空寂的,人語過後更反襯出它的靜寂;夕輝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看似有一線光亮與生氣,實則反顯幽暗、寂寥,因爲夕輝即將消微,接下來將是漫長的幽暗。

  通過短暫的有聲寫長久的靜寂,短暫的有光襯托長久的幽暗,便是大畫家、音樂家、大詩人王維特有的對聲音與光線的敏銳觀察與高超表現。進入晚年的他,萬事不關心,唯好將禅心一片與山之幽寂融彙爲一體。

  只寫山水,不入禅語,不繪禅心,說是禅詩未免牽強;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禅詩。禅境要求不著痕迹,如羚羊挂角。此詩無禅語而有禅境,堪稱“以禅入詩”的上乘之作。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居《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一,通過鳥鳴澗中,反襯春澗之幽靜。

  心閑的人,才能察覺細微的桂花的下落,這空山靜夜是如此靜谧,又反過來使人心甯眼明,感觸敏銳。一切都沈浸在夜的甯靜之中。于是,當一輪皓月升起,給夜幕下的空谷灑下一片銀輝時,連山鳥也驚覺起來,好像在怪明月打擾了它們的靜境。

  花落、月出,鳥兒驚、鳴均是動,而正是這些動,更加突出了人閑、夜靜、山空,通過高超的藝術手法,爲我們展示了動中有靜的靜谧世界,同時亦體現了詩人禅心之幽靜。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賞析】

  這是一首記述遊曆山水勝事、內心閑適自得的禅詩。

  王維四十歲後,看穿仕途艱險,起超脫塵俗之心,遂于終南山的別墅過起了亦官亦隱、棄俗奉佛的生活。在旖旎迷人的大自然中,興至時則獨遊,若有所得,也不求人知,一己獨享其樂。此爲首聯與颔聯之意,其中“獨往”與“自知”極富禅趣。頸聯寫詩人隨意而行,走到哪裏就算哪裏,可是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于是索性坐下,看白雲“無心以出岫”。(陶淵明《歸去來辭》)這裏的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忘情山水、淡雅恬適的情懷,已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尾聯寫出遊時偶然遇上一位林中高士,則談笑風生,以至樂而忘返。一個“偶然”與首聯的“頗”字相對應,說明了心之誠摯與行之隨興;一則“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成爲飽蘊化機之妙的千古佳句。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賞析】

  這是一首“以禅入詩”的山水風物詩佳作。

  在寂寞無人的辛夷塢中,在空曠的山澗裏,璀璨絢麗的辛夷花綻開了蓓蕾,于是山中一片霞蔚雲蒸,有如芙蓉出水;它紛紛綻開,又紛紛飄落,放也默默,落且無聲,無生之喜,無滅之哀,簡直淡泊、超脫到了極點。這紛紛開落、得之自然又複歸自然的辛夷花,不正是作者“任運自然”的心境的寫照嗎

  這一空寂、甯靜的心境,不正是佛性之外放麼

  難怪明人胡應麟讀後,深感“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薮@內編》)

  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賞析】

  這是《辋川集》中的又一首名詩。

  此詩名在其用語遣句之平淡無奇,而其整體意境卻至味高遠。光與影的組合,聲與寂的調配,實爲匠心獨運。

  獨坐幽竹林中,彈琴複長嘯,夜深入靜,無人知曉,只有那知心明月,以清輝相伴,給人以“清幽絕俗”之感。而在意境上,那月夜幽林是何等空明澄淨,那彈琴長嘯之人又是何等安然自得,外境與內境泯然合一,共同營運出一種物我交融、“與萬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空寂的境界,這一點正是禅意之所在,禅心之所現。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賞析】

  這首詩是爲贈友而作,卻是一首表現禅者追求內心清淨與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詩。

  王維生長在佛化家庭,其母笃信佛教,對他影響頗大,加上他成年任官後,結交名僧,佛學造詣亦十分深厚。故而到了“自顧無長策”的晚年,不再挂心世事,唯求甯靜之境。因爲早年與中年的仕途經曆,尤其是張九齡被罷相、奸相李林甫獨攬大權之後的朝政,令他理想破滅,獨留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名句而並無造就,所以要跳出是非圈子,唯有選擇回到林下的歸隱之途。

  而在林中,一切令人多麼舒心惬意。詩人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這裏只有怡人的松風、山月,不再有官場的黑暗與世事的紛擾,他的內心獲得了平靜,心靈得到了解脫。所以當問他窮困與顯達的道理時,他不會直接回答你,而是唱著漁歌,撐竿蕩入河浦深處。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飲酒》)這種以不答爲答的方式,深有意義。一則是禅宗不問西來意即所謂不立文字之印證,二則暗示你別問什麼窮則隱、通則顯的道理,快跟我一起去歸隱吧!

  冬夜對雪憶胡居士家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顔。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賞析】

  這是一首雪夜思友詩。胡居士爲一介信佛而不出家的清寒之士。全詩通過展現胡居士的形貌與節操,表達了自己固節守窮的清操亮節。

  更鼓敲了一次又一次,幾近拂曉時分,詩人仍輾轉難眠,思念著友人。失眠的靜夜,聽覺最爲靈敏,但聞窗外風吹竹葉發出淅淅瀝瀝的響聲。清晨起來,對鏡照衰顔,然後打開門扉,但見白雪滿山。哦,原來昨夜聽到的不是風聲,而是雪語。“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句,前人稱之爲“象外句”,實爲采用“通感”手法,即通過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官能的交叉,以物比意,將不同類型的物象溝通起來,給人一種奇趣盎然的藝術美感。在這白雪滿山一片晶瑩的琉璃世界裏,在這白茫茫的清寒世界裏,“爲瑞還難得,居貧莫厭多”,(齊己《對雪》)詩人對胡居士的思憶更深一層。結語通過袁安臥雪而守貧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對居士高凜節操的仰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