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寒山~寒山多幽奇

  ★寒山(生卒年不詳)

  唐代著名詩僧,自號寒山子。姓名、籍貫、生卒年均不詳。約于唐玄宗及代宗年間在世。早年爲官,因仕途坎坷,遂周遊四方,後隱居天臺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名寒岩。好吟詩唱偈,每有篇句,即題于石間樹上,與臺州國清寺僧封幹、拾得爲友。他自稱作詩600余首,現僅存詩300余首。他的詩歌風格幽默、诙諧,機趣盎然,有寫山林景致、隱逸情趣之作,又兼諷喻世態人情,思考人生哲理。禅佛精奧盡入詩中,是詩僧申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

  寒山多幽奇

  寒山多幽奇,登者但恒懾。

  月照水澄澄,風吹草獵獵。

  凋梅雪作花,杌木雲充葉。

  觸雨轉鮮靈,非晴不可涉。

  【賞析】

  這是一首喻道詩,通過描寫寒山的幽奇,暗示佛道之境的奇詭。

  山幽在月照如水,水清如鏡;山奇在百花凋零時雪花飄飛,百葉凋敝時舒雲作葉;山靈在觸雨即轉鮮,山寒使登者心懾懾,非晴不可涉。這一幽奇寒靈之境,正是高不可攀的道境。欣逢甘露,則心靈滋潤,靈性勃發,然則只有以晴和的心境,安泰的心境,方可登上寒山絕頂。即如去妄明心方可見性達聖一樣。

  一住寒山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挂心頭。

  閑于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

  【賞析】

  這是一首自白詩。通過描寫悠閑的生活,展示超凡脫俗、無念無欲的心境。

  在作者心中,世間萬事皆休,已不足以使他挂在心上。這樣,作爲詩僧的他,每有閑暇,便題詩石壁,自然隨緣,就像綠水上的不系之舟一樣輕靈自在。

  短短一首小詩,是一代奇僧寒山心靈的典型寫照。另一首美詩亦可對照一閱:“不學白雲岩下客,一條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葉,春來從你樹開花。叁界橫眠閑無事,明月清風是我家。”

  鹦鹉宅西國

  鹦鹉宅西國,虞羅捕得歸。

  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帏。

  賜以金籠貯,扃哉損羽衣。

  不如鴻與鶴,飖揚入雲飛。

  【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諷喻詩,表達了作者追求自由、無羁無絆的高遠心境。

  鹦鹉原爲自然界的野鳥,生活在廣闊無垠的西域,可是一朝爲人捕獲之後,終日爲美人戲弄,出入于深閨繡閣中,生活圈子何其狹小。再加上整日關在金籠裏,無法自由展翅,以致翎羽俱損。與逍遙在大自然中的鴻鶴相比,顯得多麼可憐!

  前六句寫鹦鹉的遭遇,鋪陳有致;後二句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壯邁的情懷。

  宋代僧人定諸亦有一首《詠鹦鹉》:“罩向金籠好羽儀,分明喉舌似君稀。不須一向隨人語,須信人心有是非。”大意爲:你羽毛美麗,卻罩在金籠裏;歌喉動人,實屬世間罕有。可你不應該總是隨入學舌,要知道人心是非太多了。表面上是指責鹦鹉不該人前學舌,實際上是道出人間是非太多,表達作者放下一切塵俗是非、一心趨道的心境。

  狗多分不平

  我見百十狗,個個毛猙獰。

  臥者渠自臥,行者渠自行。

  投之一塊骨,相與啀喍爭。

  良由爲骨少,狗多分不平。

  【賞析】

  寒山之詩以奇見長,無奇中見有奇,多爲後人誇贊。這一首通俗無奇的小詩,以狗喻人,以冷峻的眼光看待俗世,諷喻了世人爲蠅頭小利而爭鬥不止,從而展示了至深的哲理與人生的真谛。

  本來是相安無事,臥者自臥,行者自行,自從有一點蠅頭小利出現後,則烽煙頓起,爭耗不休。原因終究不外乎狗多骨少,分配難均。世間多少紛爭大致均起源如此,無論是國之爭、家之禍……

  他的另一首哲理詩《人生不滿百》也是家喻戶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自身病始可,又爲子孫愁。下視禾根土,上看桑樹頭。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

  明代高僧宗林的一首《觀魚》,摸索人、魚之間的關系,昭示世人超脫塵世的哲理:“魚在水中生,人在水中死。貪餌魚上鈎,失腳人下水。 人死魚腹肥,魚死人口美。籲嗟魚與人,惡乎不知此!”

  忍辱護真心

  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賞析】

  這是一首時常見諸寺庵的修道禅詩。

  貪、嗔、癡是諸多煩惱中最爲毒害衆生的“叁毒”,亦爲習道之大忌。而嗔怒即心中之火,能將你所有的修持的功德,統統付之一炬!所以戒怒勢在必行。而要真正行道積德,必須忍受現實的一切屈辱與苦難,以保持真實不妄之本心。這是佛門典型的修行方法,即忍辱戒怒,以護真心。

  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賞析】

  這首詩是寒山詩歌中的代表作,寄山道寒岩的描寫,展示詩人空寂超然的心境。

  山路幽寒,濱澗淒冷,時有鳥啾,山空無人,清風洗面,落雪積身。前叁聯描寫了山水、氣候、環境,浸淫了渺渺的寒意與枯寂的情趣;尾聯寫山中不計年,超然不曉世時,以示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情。

  全詩每句句首均用疊字,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賦予本詩特殊的韻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