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修行
談到修行,學佛的人們自然會想到念佛、誦經、打坐,人們普遍認爲佛說的叁藏十二部經典裏有禅宗、密宗、淨土宗等修法。只要遵照各宗的修法行持就可以了,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那麼我們知道了這些法門,應當從何入手,如何修行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修行的“行”是什麼!這一點人們往往容易忽略。在五缊裏“行”是特指思想中,決定和支配人行爲的那些因素,如目的、決斷、籌劃、心裏趨向、意志等,是思想造作遷流的變化。行是心裏的作用。要修正這種心裏的行爲,還得從思想上做起。
【菩提道次第論】中說:“下士道以得人天果爲足,中士道以出離爲足,上士道乃以菩薩爲足,初觀似有不同實乃應機而有差別,非佛語有相違”。叁士道中同樣是修的一種法門念佛、誦經、持咒,發心是爲自己,那思想境界就不會有什麼轉變,其成就也就是人天善果。爲什麼一樣的法門會修出不同的結果呢?其實際取決于修“行”。行是思想的造作。所謂發心不同,成就的果位也就不同。有人會想不通,經書上說的念佛、誦經、持咒有無量功德能證無上正等正覺,爲什麼只得人天小果呢
佛說法猶如標月指,以手指月,而凡夫執手爲月!所有修行法門如治病良藥,衆生有不同的思想,所以有不同的法門來教導對治。而下士道的人不解其意,只行持于法門不去貪嗔而不得解脫。如果悟明佛理,同樣還是念佛、誦經,或不念佛誦經,在思想上改變了造作的貪嗔癡爲菩提,就能出離生死得到解脫!在佛法修行中解脫還不是目的,發菩提心,渡一切衆生才是上士道的作爲。衆生就因爲執著自我而産生了煩惱,因煩惱而得業因受輪回之苦。
“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爲開示衆生悟入佛的知見”。若人們不明經中之意,妄執文字而修,會偏向我執我見。不但悟不了佛的知見反而誤己誤人,把佛法經文用于外道行持。
禅宗裏經常講“不立文字”修行,就是來對治衆生喜歡執著文字的毛病。人們往往把“不立文字”又誤認爲不用文字,其實是不執著于文字在明理中修行。佛法的修持關鍵于信、解、行、證。沒有正確的信念做指導和對經意的理解與參悟,也談不到正確的行持。衆生和出離生死的聖者差別在于思想的境界,若不從思想行爲上修持,雖然念佛誦經但依舊還是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