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的理念

  成佛的理念

   我們從小就有理想,長大了要有所作爲,按照這種理想去奮鬥。學佛也一樣,成佛就是我們的理想。要實現成佛的理想需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經典處處圍繞著發菩提心講訴種種道理,然而要想生起菩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平常只是當口頭禅一樣說,可是在思想上沒有多少反應和改變。這是什麼原因呢?就因爲缺乏能生起菩提心的理念。比如我們想幫助人,首先要想到別人的難處而産生同情,有了同情心自然會生出幫人的善念。發菩提心也一樣需要理念來成就,那就是看一切衆生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的佛”。有了這樣的理念,自然對衆生能生起感恩的心來,更不會去腦害他們。近年來很多佛弟子在倡導超度“冤親債主”,這是和“發菩提心”的理念正好相反。爲什麼呢?因爲超度冤親債主,就等于把我們過去父母視爲冤親債主,與親人産生債務關系。這樣就會對衆生産生怨恨,把我們慈悲善良的心變的凶惡了。同樣是理念可是在潛移默化的把人們帶向兩條皆然不同的路徑。一是貪嗔癡種叁惡道之因,另者是大悲心種得是菩提之因。我們有幸成爲人世間的一員,我們的衣食住行需要衆人的辛勤勞動而獲得。蜜蜂尚且能采蜜來奉獻社會,何況父老鄉親對我們的恩親大如須彌,我們怎麼忍心把他們視爲冤親債主呢?喪失慈悲心的後果不只是自己的惡因。冤嗔的理念就象精神鴉片一樣,會讓祥和的世界,美好的人生充滿鬥爭。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只有心平等了,才能看衆生平等。用平等慈悲心來奉獻社會關愛衆生,就是發菩提心。只有慈悲的理念才能熄滅貪嗔癡,成就無上道。

  

✿ 继续阅读 ▪ 佛法中的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