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不是宗派
信佛的人們通常按照佛教裏各宗的理論思想作爲自己信仰的依據,從表面上看,如淨土宗以西方極樂淨土爲信仰的目標,密宗以上師本尊作爲觀想持誦的歸向。各宗的人們對自己信仰的宗派都有著各自不同的信仰,甚至不認可或反對其它宗派的理論思想。由于佛教的宗派很多思想各異,因而有人會認爲佛教的思想理論是矛盾的,其實佛教初傳入中國並沒有宗派,是後來翻譯的盛行和研究教理的興起逐漸形成了各個宗派。各宗的興起對于佛學理論的研究起到了快速發展的作用,各宗的思想體系就像盛開的百花一樣在法海的田園裏爭奇鬥豔,展現了相法時期佛教興旺的盛況。
相法時期體現了教理的發展,後來各宗教理的盛興,不同教派理論的發展對于學佛者來說容易造成對佛法的片面認識。由于各自宗派形式上的教理和修法不同,後人在傳承的發展中偏重于自己所堅持的教法,從而會對各自教法所指向的宗旨産生誤解或不明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以“信.解.行.證”爲修學次第,信解爲學,以“教理”來化導衆生,行證爲修,以“心”宗爲見性覺悟的目標。就像現在修淨土宗的人們重視在事項上念佛求生淨土,修密宗的偏重于持咒.加行.觀想等,其實這些形式上的修法都不是其本宗的目的,經曰:設“教”只爲標“心 ”。“一切萬法皆由心生,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所有教法意在歸向心地而得解脫,這是每個宗派的根本目的。
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佛陀的言教,是應衆生不同根基而施行化導的教法。由于人的根基不同所開示的方法也不一樣,就形成了諸多法門,所有法門的目的就是趨向一個“覺悟自心”。這個法門就是以“心”爲宗,即是指“自性”,所謂“歸原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各宗的教法也是用不同的方式接引衆生覺悟自心的,就像淨土宗由事相往生西方,接引下根人去貪嗔修行十善,接引上根人由理行入實相.無相念佛趨向自性淨土。土淨不淨作用在心的轉變,經曰:心淨即佛土淨,所謂:“唯心在淨土,自性是彌陀”。密宗也是如此從事相的加行相應然後達到無相的自性,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習氣,佛法有八萬四千對製法門。法門的不同是因衆生的煩惱根基不一樣,不是佛法的不同,一切法門的宗旨是在見性而成佛。
人們把禅宗當做八宗之一,實在是對佛教的誤解,其它各宗有其各自的修行方法,然後歸向心地,可稱爲各自不同的宗派。而禅是指心,宗亦是以心爲宗旨,禅宗沒有事相的修行方法,只以直顯智慧覺悟自心爲目標,是佛陀宣說的最上乘法。般若法是禅的門,無相.無念是禅的修行,禅是叁藏十二部的歸向。若要把“禅”當做宗派那所有的法門就沒有了歸處,又從何去見性成佛呢?
佛陀宣說了十二部言教隨類度化衆生,同時又傳承了覺悟自性的“禅”,爲的是指明一切教法歸向見性成佛的不二門。這就是佛法的“教”和“宗”的意義。禅就是這個不二法門。由于學佛的人們不知道最上乘的意義,從而會在理論不同的教派裏充滿迷茫,用複雜矛盾的心情更不會統一和解悟所有教典指向的真谛。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開顯了教外別傳見性成佛的心宗,亦稱不二法門。叁藏十二部一切法門是爲了方便教化各類衆生,最終一切法皆歸不二門而見性成佛。
過去現在和未來佛就是說了這一個法,這一法門至高至勝超越了言語文字,故稱爲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方法直顯智慧更無方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稱“頓悟”法,經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禅”離一切相修行,又稱實相非相微妙法門,“禅”不是教內的宗派,是佛陀言教的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