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7 五祖傳咐六祖的是什麼?

  行由品 直講7

  《五祖傳咐六祖的是什麼?》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

   第二天五祖大師悄悄地去六祖大師踏碓的地方,見到惠能大師腰石舂米。六祖大師身體瘦小,用身體踏碓,身體重量不夠,腰上栓一塊石頭。五祖大師說真正求道的人就應該這樣辛苦。

  【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

   不是問米熟沒熟,是問見性了沒有,真正徹悟了沒有。

   六祖大師已經見性了,米熟,那就指的是見性了。

  【猶欠篩在。】就欠過篩,就是欠印證。

  【祖以杖擊碓叁下而去。】五祖用禅杖在碓上敲了叁下就走了。

  【惠能即會祖意。】

  【叁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五祖大師用禅杖敲了叁下走了,六祖大師會意了,覺悟的人明白,你想我們遇到這事能明白嗎?不明白!所以佛法講的是智慧。

   有的人就會念佛什麼也不知道,他說他是修行,修到哪了?修行的憑證在哪?

   你得有智慧,一點就明,一點就通,一看就會。

   這才體現佛法,體現智慧。

   什麼都不知道,那叫修行?後來人們的修行叫什麼呢?虔誠就叫修行,經書上說什麼他做什麼,這叫修行?

   這就錯了,真正的修行就是體現你的定力和智慧。

  

   叁更天,惠能大師去找五祖。五祖以袈裟遮圍,解讀《金剛經》,讓他領會、印證呢。

   爲什麼用袈裟遮圍?那會兒當第六代祖師,釋迦牟尼佛衣缽傳承,有了這個傳承,那天下人,不只是中國、印度,天下人都永遠禮拜。人們爲了名利可以亡命。爲了保護六祖,所以用袈裟圍住不讓人看到。

   後來人們又妄傳,說五祖用袈裟圍住那是說密語,傳秘法呢。有什麼可密的呢?佛法沒有秘密,就怕你不知道呢。密指的是覺,用語言所不能表達。

   五祖爲惠能大師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金剛經》的中心思想就是應無所住!

   修行怎麼修呢?就是修應無所住。人們不知道這個應無所住,是爲什麼?

   因爲我們住到相上了,住到貪嗔癡上了,住到我執上了,住到所有的境相當中、妄想當中了。

   就要有住。可是外道把無住理解成什麼呢?不去想不去看不去知道,成了癡呆了。真正無住是見一切法不住一切法。

   不迷到一切事相上。又要知道,又不迷,又不貪染。不知道這個無住,也不會修行,知道這個無住,就會修行。有了這個無住就有功可用了!

   時時在無住當中,明明了了清清楚楚,自性的光明才能顯現。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六祖大師明白了一切萬法皆在自性,自性是什麼?就指的是應無所住。

   常人自性常在,就是住到妄想當中了,如果不住到妄想當中就是自性顯現,具足萬法。

  【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可是從上古以來傳來的這個修那個行,把清淨修行搞得不清淨了。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心經》上說“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就是說的自性,覺性常在,哪有生滅。不是睡著滅了醒來又活了?是常在!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當中具足萬法,貪嗔癡也具足,是你迷了自性了,不迷自性戒定慧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你的自性還動搖過嗎?現在知道了覺察了,迷的時候沒覺察了,悟的時候覺察了?明白的時候知道了不明白的時候不知道?始終在,自性不動搖。所以要放下,放下你的貪嗔癡我執,去體現不動不搖的自性。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人們修了個神通修了個法,修來修去得了神經病了,沒修出來,自性回到本覺上什麼都具足,能生萬法,還用你另外去找法嗎?找來找去都是妄執。

   所以菩提涅槃還都在自性當中,智慧也在自性裏面。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所以我們學佛學法修行,這句話最關鍵。要時時刻刻記住。五祖知道六祖見性了悟到本心了,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啊。

   釋迦牟尼佛說了那麼多法爲的是什麼?

   爲的是讓你認識本心。現在人不去認識本心,去學法,去求法,去修法,毫無益處!

   學法就是爲了識自本心。你念佛往外念,跑到西面了,誦經跑到佛像上了,你學的是什麼法呢?

   學的是我執法,那有什麼益處呢?增長貪嗔癡。

   所以要真正學佛要識自己本心,不識本心你學的不是佛法,念的不是佛經。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如果真正認識到本心,時時刻刻能見了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大丈夫、天人師、佛。

   佛有十種名號,天人師,大丈夫,就是覺者。

   反過來不識本心?就是凡夫。

   迷執的衆生也是辛辛苦苦的外道。

   佛法就這麼簡單!可是人們就是不會,妄加求持,結果越求越遠。

   「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正是「本來無一物」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六祖雖先已悟了覺了,但是悟到「無所住」,尚未徹底到「而生其心」,此時才是真正大悟。

   這是後人大德的評判,到了五祖用袈裟遮住,說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才真正徹悟了。

   當下啓陳他的大悟所在,脫口道出了五句「何期」,真是吐露了他見性的心聲。

   六祖當時見性以後說出的心聲。

   這才傳了衣缽,六祖大師真正徹悟了!

   佛教的祖師不是虛立的。不是名望高表現好,死了以後就立爲祖師,不是!活著就當祖師。見性了,徹悟了。

   五祖傳六祖,第一面見了六祖說了“你這犵獠也來學佛”。六祖說“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那個時候爲什麼不傳衣法,讓他去踏碓,去舂米幹活,去磨練他呢。

   雖然是見性但沒有徹悟。

   到了舂米的碓坊,六祖幹活的地方,說米熟了沒有?六祖說早就熟了,欠你印證呢。

   那個時候爲什麼也不傳給他?

   到了叁更天入了方丈室,用袈裟護住還要爲他解讀《金剛經》,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感慨了,真正的明心見性了,說了五種“何期自性”,那個時候五祖才放心了,確認惠能真正徹悟了,真正的與佛一樣了,這才把衣法傳給他。

   真正佛教傳承的祖師,就是六祖以前到迦葉尊者叁十叁位。中國的祖師就六位,達摩祖師到六祖。如果人們知道這個真理,他就能學到法。不知道這個真理,以後出的祖師更多了,自己創造,李洪志不被打倒,也成了祖師了。隨便拿出來一個創造出方法的,就是祖師嗎?祖師是要見了性,真正離相了,離開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真正能傳承這種思想,徹悟了的思想才是祖師,傳的是心不是法。

  

  【叁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到這時候,惠能的身份還是居士,從砍柴的變成加工米的,這個時候他徹悟了,真正成爲祖師了。

   爲什麼要傳釋迦牟尼佛的衣?人不相信佛法,因爲世上的人修行都不是指心,指的是法。這個時候是唐朝,淨土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晉朝,東晉的時候廬山慧遠大師念佛,那時佛教的思想還沒傳來,釋迦牟尼佛心宗沒傳來呢。他看了《觀無量壽經》,然後念佛,那會兒的人都在念佛,都在誦經,說這是方法,而你說念佛誦經觀心不是佛法?人們不相信,所以釋迦牟尼佛把自己的衣代代相傳,這個是信物,是憑證。

   你相信釋迦牟尼佛滅度了,衣缽傳下來了。那爲什麼叁十叁代都不會讓人搶走呢?那強盜搶走了自己就是祖師了,會不會有這種情況呢?不會的,十方叁世諸佛在護念呢,龍天護法在護念呢。

   六祖命如懸絲,衣缽也沒有被奪走,法脈就沒有斷過,就拿這個憑證。當年達摩祖師就拿這個憑證人都還不信。

   人們的修行是這樣,祖師的修行是那樣。

   所以達摩祖師說,法不宜行啊。後來五祖對六祖說不要著急著去弘法,到了機緣成熟的時候再出來。佛法難行,因爲衆生迷信,衆生信的是相,有個相貌相狀認爲可修,沒有相貌相狀讓他歸到心地,他不相信。

   把真正釋迦牟尼佛傳的心宗托付六祖,傳就是托付,六祖明白了覺悟了,在哪兒,在心裏面。

   衣缽爲證,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