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行由品 直講6
【複兩日。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
六祖大師在東山寺槽廠加工米。過兩日有一個小沙彌路過碓房,唱頌神秀大師的偈頌。惠能大師一聽就知道做這個偈誦的人沒有見性。
雖然沒有聽到五祖大師的開示,但六祖已經開悟了,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宗趣,所以早就知道這個意思了。
【遂問童子曰。誦者诃偈。童子曰。而這猲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爲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
六祖大師問,小沙彌你誦的是什麼偈?這個童子說:你這個南蠻子,你知道什麼啊,沒有文化還懂這個嗎。弘忍大師說了,世上的人把生死看做大事,我們衆生迷妄在貪嗔癡當中輪回生死,要解決生死大事,欲得傳付衣法。
有釋迦牟尼佛傳付的正法,能令人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能了生死。所以讓下面學佛法的人作個偈頌來看。如果悟了佛法的大意,即付衣法,爲第六祖。
神秀大師在弘忍大師廊前寫下了一個偈頌,弘忍大師讓大家唱誦,要好好學習按這個偈頌去修行。
【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弘忍大師說依照神秀大師的偈頌: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樣去學習這樣去修行,不墮惡道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
六祖是明白人,知道這個偈誦不徹底。我們本來覺性是清淨的,人們的修行是在清淨的覺性當中又出來一個修行,去掃煩惱,所以這個不究竟。
六祖說我要誦這個偈頌只能結來生緣,結個緣,種善根,了不了生死,只能種善根。
時時勤拂拭—是用我們的菩提心去掉我們的煩惱心。
菩提心能去掉煩惱心嗎?永遠去不掉。因爲你那個菩提心是你執著的我執,它還是煩惱,用煩惱對付煩惱,它雖然解決不了問題,可是能解決煩惱的問題。因爲你在對製煩惱呢,煩惱不會升起來,雖然滅不掉,就像石頭壓草,煩惱就像草一樣,如果石頭掀開的時候草還會長的。
沒有除根,所以說結來生緣。
【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我在這加工米八個多月了,還沒有去到過五祖大師堂前呢,望上人,六祖非常謙虛,叫這個小童子爲上人,你把我引到偈前,我去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慧能不識字。請上人爲讀。】
我這個廣東猲獠,沒有文化不認識字,請善知識給我讀一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
正好旁邊也有人,有個江州別駕。
江州:州名,晉朝時置,隋朝改爲九江郡,唐複名江州,就在江西。江西全省及湖北省的老武昌及其附近各縣皆屬之。明清兩朝均爲九江府,今江西省九江縣即江州舊治地。別駕是官名,是州刺史的佐吏叫別駕。
當時他在旁邊,叫張日用,便高聲讀起來了。
【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爲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聽江州左刺史讀完神秀大師的偈頌,六祖說,我也有個偈頌,我不會寫字,請你給我寫一下。刺史說,你也能做偈頌,真是稀有的事呀。
人們總是小看六祖,因爲他還不是出家人呢,還是居士,穿的也是粗布麻衣,很普通,又沒有文化。人們想象當中更是以貌取人,覺得他怎麼可能跑到幾千人的教授師偈頌旁邊作偈,這不是笑話?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要想學無上菩提不能輕視初學呀!上根利智不在人的表象當中,也不在人的遭遇上呀,所以下下人有上上智,你看我很貧賤可是我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沒意智就是溺沒心智,猶言沒有心智。
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埋閉的人,不是說你有文化就是有意智,有文化是聰明,見得多識的廣看得多,可那是別人的東西。
就像人們說的咀嚼別人嚼過的馍。別人的東西你來體味,沒有自己的東西。
智慧是什麼?上節課講過,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叫智慧。是自己的東西,是從自己心智當中悟出來明白地說出來的,這叫智慧,不是學別人,別人會的東西你也會,那不是你的,所以上上人有沒意智,你看有文化的人有物質財富的人,不一定有智慧。爲什麼?他不去自己發明,不自己去悟,去思考,宣說別人的東西。
【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若輕視人,有無量無邊的罪。你輕慢別人,自己學不到東西,學不到東西,就沒有智慧,是愚癡,愚癡能幹出傻事來,造貪嗔癡業,這就是罪嘛。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爲汝書。】
別駕一聽這個獦僚真了不起,能說出這種話來,和他的衣帽完全不一樣。不敢輕慢了,說,你誦偈,我爲你寫。
【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這個人非常有智慧,一看六祖不凡,這種身份這種表像卻能說出這麼覺悟的話,非常了不起。說,你若得了法,真正得了覺悟的法,你不要忘了先度我,不要忘了啊。
在論議當中說:《法華經》中有一個常不輕菩薩的故事。在過去威音王時代,出家人比較有增上慢,就是比較輕慢人,因爲受人尊敬。有個比丘,人們稱他爲常不輕菩薩。
他見到四衆,皆悉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見了誰都這麼說,結果遭人辱罵,人們說這個神經病!
這是菩薩示現的,讓人不要驕慢,不要輕視人,因爲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能以貌取人、以表象看人。
此處六祖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于初學」,可見他在踏碓八個多月期間,沒有遇到一個像常不輕菩薩那樣的人。
他們都是勢力,看人取貌,所以六祖大師才被人輕慢了。
這位張別駕居然能說出:「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的話來,也就很難得了。所有徒衆的態度,恐由這個江州刺史說出的話,給提醒了不要輕慢。
【慧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千古絕唱啊!人們都會讀,學佛的人誰不知道啊,誰都知道,可是懂不懂它的意思呢?
《頓悟入到要門》中說到,人們只會像鹦鹉一樣學人語不懂其意,你說菩提涅槃,它也說菩提涅槃,它知道意思嗎?
不知道。
所以後來的學佛者,解脫的人少了,不懂佛法的人多了,都會念經了,哪個人不會念《金剛經》、《彌陀經》、《地藏經》......誰都會誦,知道意思嗎?不知道。
他念的佛在西方呢,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在西面,那釋迦牟尼佛在哪?他不知道。
你們說釋迦牟尼佛在哪個方向呢?誰能回答?哪個佛菩薩都在我們心裏面呢!
你念佛用什麼念呢?念佛不是用嘴念吧?是用心念呢!你打了麻藥針暈過去了,還能念嗎?是用你的覺性在念。
阿彌陀佛在哪?在你的心裏面呢。
無量壽無量光是阿彌陀佛,哪裏無量壽無量光?西面就是了?東面就不是了?
我們的自性是無量壽無量光的。無量是什麼?沒有限量。
昨天睡著了覺性也在,今天醒了來到這裏覺性也在,它常在,無量!智慧的光明也是,都沒離開心。所以念佛在西面嗎?念藥師佛在東面嗎?還得找東南西北呢,東南西北都不是在你心裏嗎?離開你的心了?沒離開。
釋迦牟尼佛在哪?你給我找!釋迦牟尼佛法身遍一切處,阿彌陀佛的法身也遍一切處,哪都在,你覺悟了,沒有貪嗔癡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眼前,阿彌陀佛也就在眼前。你不覺悟充滿貪嗔癡,那地獄就在你眼前,叁惡道在你眼前呢。一切法皆由心生,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
釋迦牟尼佛傳承這個宗旨是不離心。
學佛的人只是拿個虔誠心,念佛,給佛念呢,念《地藏經》給地藏菩薩念呢。地藏菩薩用你念嗎?
你念的是誰的經?你念的是你的經!沒念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大願力,大願力幹什麼?見性!什麼是大願力?你度衆生,你連自己都沒度呢,度誰呢?空想。大願是什麼呢?發大願爲衆生,滅我執貪嗔癡,滅掉你的自私。
滅掉自私還不是心去滅。心願滅掉了貪嗔癡,滅掉自私,你跑到外面去滅了,還表現給地藏菩薩念,你怎麼不表現給釋迦牟尼佛念呢?誰給釋迦牟尼佛念經了?沒有!
所有的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地藏經》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嗎?《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沒讓你念釋迦牟尼佛,你就忘了釋迦牟尼佛了?
實際都是讓你不離自心呀!衆生妄執呀,賄賂了,念得多功德大,賄賂了佛,那是在謗佛,佛還有貪嗔癡嗎?你念的多佛保護你多?功德給你多?念得少給你少?功德在你自心呢,真明白了,滅了貪嗔癡了,是你的功德,沒滅掉增長了是你的罪過,都沒離開你的心。
釋迦牟尼佛說了這麼多經典爲什麼呢?讓你念來念去爲什麼呢?讓你覺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說的是什麼?說的是我們的妙明真性,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無一物的,沒有那麼多煩惱,有了我執起了念就有這麼多塵勞妄想,就有這麼多煩惱、麻煩,自性本來就像明鏡一樣,你的覺性還有今天多了明天少了嗎?
《心經》上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們的覺性時時在,也沒有汙染,是你妄執個我,“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6 本來無一物 正是頓悟修行之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