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6 本來無一物 正是頓悟修行之處▪P2

  ..續本文上一頁 修什麼呢?要說誰念的經多,誰念的佛多,誰的功德大,誰就能見性。那就好辦了,現在有複讀機有錄音機,有電腦,我們時時刻刻往裏儲存,往出宣揚,那個倍數,用上一萬個一億個去錄製,那累計起來有多少!

   我們本來就有無上菩提,是衆生妄執出來個我,妄執出煩惱來離開菩提了。又要用塵勞妄想去成個佛,越來越遠了,煩惱越來越多了。

   六祖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就是宣說了釋迦牟尼佛一直要宣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的道理。

   釋迦牟尼佛一成道,菩提樹下就說了“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無明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釋迦牟尼佛苦行六年,每天吃的是一麻一麥呀,苦修呀,頭發都當鳥巢住進鳥了,入了無想定,瘦的就像骨架一樣,印度九十六種外道大部分都是這樣修行。

   外道認爲有了苦行就能滅罪,因爲我們的罪從貪起來的,他想滅掉這個罪,還是要不貪,不貪就是要受罪,受苦,用苦行來折磨自己,來磨練自己去受罪,這個能滅的了嘛?

   罪從心起,心煩惱了,心我執貪嗔癡,自私了,才起來的罪,你用我執的苦去滅這個罪,能滅嗎。

   本來是妄執的,你不妄執了不就清淨了,所以佛說的頓悟法門就是這個自性。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本來是清淨的你又妄執個煩惱,妄執個菩提自性去對製。

   所以神秀大師的偈頌也是對的,能讓我們精進,時時勤拂拭,有了煩惱趕緊去掉。趕緊去掉還究竟不了,還有個我執在,用能執的菩提去所執的煩惱,要證一個我執的涅槃,所以還沒有離開我執沒有離開我相。

   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塵埃是你妄執的,所以要回到我們的覺性當中。這是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思想,也是真正的解脫之道,這叫了義,究竟。

  【書此偈已。徒衆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

   大家一聽不得了,徹底,雖然不太明白,覺得有道理,非常高深。不能用相貌取人,覺性在心不在穿的衣服上,不在長相上,不在你從哪個地方來出自什麼身份,這就是覺性,覺性常在,覺性時時刻刻沒有離開我們每一個人,覺悟了也沒有離開生活。

   所有的經書說的是什麼目的呢?是讓我們修行。學佛的人把修行當成自己的作業,就像寫作業一樣,做了多少功課認爲是修行。那是不明白的時候讓你用時間熏習,真正的目的修行在哪?就是開智慧。

   我們和低級動物比較一下,區別在智慧上,佛和我們比較在哪?也在智慧上,我們的心是迷著的,修行是解開這個迷。

   持戒爲什麼呢?爲了護你的心。

   人們爲了修行而修行,爲了持戒而持戒。

   聽法幹什麼呢?聽法就是修行,你明白了才知道往哪修呢!什麼叫外道?外道和真正的正法一樣,就那麼一點區別,一個向外一個向內。

   趨向覺悟,能體現自性,能體現覺照,這是正法;把自己的注意目標向外了,心外求法這叫外道。

   不懂的人永遠是外道。

   念佛就是正法了嗎?你往哪念呢?念的那個佛?沒有念到自性,沒有念到覺性,還是外道。

   人們說了,“某某誦經了,他是佛教他是正法,有經書就是正法。”如果這樣那*輪功也是正法了!他也看佛經,那是正法嗎?

   看你對製到哪!

   所以《六祖壇經》處處注重的是我們在心念當中覺性當中去用功。怎麼用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得明白道理呀!不明白道理你去哪去用呢?都是在每一心,每一念,每一刹那,每一個念上去用呢。

   這一念隨著貪嗔癡走了造作了,那就迷了,那就是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

   這一念不隨著妄想執著去用,回到本覺上了,這就是修行。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去修行,不明白修到哪裏都不知道。

  【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衆以爲然。】

   五祖看到了,覺得衆人比較驚訝,怕有人害六祖。這麼多人有幾個學佛的呢,很少,都是奔名利奔功德奔有相來的,真正修行覺悟的人少啊,怕害了六祖,用鞋把偈頌擦掉了。

   爲什麼用鞋擦?就是掩蓋衆人的目標,證明這個偈頌做的不行不好,大家就不會生疑了,不會發現獦僚是祖師了。

   五祖說了,這也沒有見性。

   所以要有獨立的思考,見解,衆生是隨大流,他說的對就對他說的錯就錯,所以衆以爲然。

   惠能的偈與神秀的偈,恰恰相反。神秀偈既未見性,惠能偈又何以見性呢?故五祖說的「亦未見性」是實話。用鞋擦去此偈,就是不用言語而以行動來表現他向上提撕的爲人作略。

   五祖大師用鞋擦掉是掩飾,一個意思是掩蓋大家的目標,另一個意思是契悟六祖,真正的佛法是“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寫出來還是執著文字呢,所以用鞋擦了。真正顯示了本來無一物,佛法在覺性當中,不在人的分別相中,用鞋擦掉回歸本性,不是妄念分別。

   再有是宣說了五祖對六祖進一步啓發。這是論議當中評判的。

   偈中「本來無一物」一句,後來禅者認爲不專限于否定方面,而是否定重否定後的大肯定,所謂「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故此「本來無一物」一句,竟成爲宗門極響亮的口號了。明朝的憨山德清更教人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作話頭參,什麼是本來無一物,作話頭參。

   如何是不惹塵埃的光景?但是,這些說法、教法,應是六祖入室受教悟啓五句「何期」以後的境界,偈句雖是仍舊用得著,而面目卻已大改其觀了。否則,五祖善能高鑒,難道還不如後人?這是後人的評判。

  

  

《《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6 本來無一物 正是頓悟修行之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