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6 本来无一物 正是顿悟修行之处▪P2

  ..续本文上一页 修什么呢?要说谁念的经多,谁念的佛多,谁的功德大,谁就能见性。那就好办了,现在有复读机有录音机,有电脑,我们时时刻刻往里储存,往出宣扬,那个倍数,用上一万个一亿个去录制,那累计起来有多少!

   我们本来就有无上菩提,是众生妄执出来个我,妄执出烦恼来离开菩提了。又要用尘劳妄想去成个佛,越来越远了,烦恼越来越多了。

   六祖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宣说了释迦牟尼佛一直要宣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

   释迦牟尼佛一成道,菩提树下就说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无明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佛苦行六年,每天吃的是一麻一麦呀,苦修呀,头发都当鸟巢住进鸟了,入了无想定,瘦的就像骨架一样,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大部分都是这样修行。

   外道认为有了苦行就能灭罪,因为我们的罪从贪起来的,他想灭掉这个罪,还是要不贪,不贪就是要受罪,受苦,用苦行来折磨自己,来磨练自己去受罪,这个能灭的了嘛?

   罪从心起,心烦恼了,心我执贪嗔痴,自私了,才起来的罪,你用我执的苦去灭这个罪,能灭吗。

   本来是妄执的,你不妄执了不就清净了,所以佛说的顿悟法门就是这个自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是清净的你又妄执个烦恼,妄执个菩提自性去对制。

   所以神秀大师的偈颂也是对的,能让我们精进,时时勤拂拭,有了烦恼赶紧去掉。赶紧去掉还究竟不了,还有个我执在,用能执的菩提去所执的烦恼,要证一个我执的涅槃,所以还没有离开我执没有离开我相。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尘埃是你妄执的,所以要回到我们的觉性当中。这是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思想,也是真正的解脱之道,这叫了义,究竟。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

   大家一听不得了,彻底,虽然不太明白,觉得有道理,非常高深。不能用相貌取人,觉性在心不在穿的衣服上,不在长相上,不在你从哪个地方来出自什么身份,这就是觉性,觉性常在,觉性时时刻刻没有离开我们每一个人,觉悟了也没有离开生活。

   所有的经书说的是什么目的呢?是让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把修行当成自己的作业,就像写作业一样,做了多少功课认为是修行。那是不明白的时候让你用时间熏习,真正的目的修行在哪?就是开智慧。

   我们和低级动物比较一下,区别在智慧上,佛和我们比较在哪?也在智慧上,我们的心是迷着的,修行是解开这个迷。

   持戒为什么呢?为了护你的心。

   人们为了修行而修行,为了持戒而持戒。

   听法干什么呢?听法就是修行,你明白了才知道往哪修呢!什么叫外道?外道和真正的正法一样,就那么一点区别,一个向外一个向内。

   趋向觉悟,能体现自性,能体现觉照,这是正法;把自己的注意目标向外了,心外求法这叫外道。

   不懂的人永远是外道。

   念佛就是正法了吗?你往哪念呢?念的那个佛?没有念到自性,没有念到觉性,还是外道。

   人们说了,“某某诵经了,他是佛教他是正法,有经书就是正法。”如果这样那*轮功也是正法了!他也看佛经,那是正法吗?

   看你对制到哪!

   所以《六祖坛经》处处注重的是我们在心念当中觉性当中去用功。怎么用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得明白道理呀!不明白道理你去哪去用呢?都是在每一心,每一念,每一刹那,每一个念上去用呢。

   这一念随着贪嗔痴走了造作了,那就迷了,那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一念不随着妄想执著去用,回到本觉上了,这就是修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去修行,不明白修到哪里都不知道。

  【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看到了,觉得众人比较惊讶,怕有人害六祖。这么多人有几个学佛的呢,很少,都是奔名利奔功德奔有相来的,真正修行觉悟的人少啊,怕害了六祖,用鞋把偈颂擦掉了。

   为什么用鞋擦?就是掩盖众人的目标,证明这个偈颂做的不行不好,大家就不会生疑了,不会发现獦僚是祖师了。

   五祖说了,这也没有见性。

   所以要有独立的思考,见解,众生是随大流,他说的对就对他说的错就错,所以众以为然。

   惠能的偈与神秀的偈,恰恰相反。神秀偈既未见性,惠能偈又何以见性呢?故五祖说的「亦未见性」是实话。用鞋擦去此偈,就是不用言语而以行动来表现他向上提撕的为人作略。

   五祖大师用鞋擦掉是掩饰,一个意思是掩盖大家的目标,另一个意思是契悟六祖,真正的佛法是“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写出来还是执着文字呢,所以用鞋擦了。真正显示了本来无一物,佛法在觉性当中,不在人的分别相中,用鞋擦掉回归本性,不是妄念分别。

   再有是宣说了五祖对六祖进一步启发。这是论议当中评判的。

   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后来禅者认为不专限于否定方面,而是否定重否定后的大肯定,所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故此「本来无一物」一句,竟成为宗门极响亮的口号了。明朝的憨山德清更教人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话头参,什么是本来无一物,作话头参。

   如何是不惹尘埃的光景?但是,这些说法、教法,应是六祖入室受教悟启五句「何期」以后的境界,偈句虽是仍旧用得着,而面目却已大改其观了。否则,五祖善能高鉴,难道还不如后人?这是后人的评判。

  

  

《《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6 本来无一物 正是顿悟修行之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