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次第入門 第一章 做正信的佛教徒 第八節 精神文化萬世流芳——佛教的社會價值

  第八節精神文化萬世流芳———佛教的社會價值

  佛教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叁大支柱(儒釋道)之一,其社會影響非常廣泛。首先,佛教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廣泛的弘揚,對中國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舉宋明理學爲例,它是受了華嚴、禅宗等佛教理論的影響而産生的。在晚清時期,中國知識界研究佛學成爲一時普遍的風氣。一些民主思想啓蒙運動者,如譚嗣同、康有爲、梁啓超、章太炎等學術名流,都采取了佛教的部分教義作爲他們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無常、無我的思想,對中國的知識界的文化複興起到了啓發和鼓舞的作用。

  其次,佛教擁有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其中如《維摩诘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爲曆代文人們所喜愛。我國近代文豪魯迅曾捐款到金陵刻經處,刻印了一部《百喻經》。這部經所敘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譯爲語體文發表在今天的報刊上,作爲文學作品來欣賞。佛教爲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的清新的風氣———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轼的詩歌創作。

  爲佛化普及的目的而盛行于古代的歌呗産生一種特殊的文學———變文,這就是把佛經內容演爲便于講唱的通俗文詞。敦煌石窟發現的各種變文,都是文詞酣暢、想象力豐富的大衆化的文藝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這是後來的平話、小說、戲曲等中國俗文學的淵源。此外還有由禅師們的談話和開示的記錄而産生的一種特殊文體———語錄體,這種樸素而活潑自由的口語文體,後來被宋明理學家仿效而産生了各種語錄。此外還有音韻學,如過去中國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總之,佛教在中國文學領域中的表現是豐富多彩的。

  再者,隨著佛教的傳入,建塔造像藝術很快地便風行于中國各地。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都是在公元叁世紀叁國時代創建的。四世紀到六世紀,全國各地都有壯麗的塔寺建築。世界聞名的佛教石窟寺,如敦煌、雲岡、龍門以及其他同等重要的石窟寺———這些古代雕塑壁畫藝術的寶庫,西至新疆,東到遼甯,南到江南,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動工的,隨後繼續了數世紀之久。在中國,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歸納爲兩類:一類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許多變化;一類是中國建築藝術,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于佛教造像,在取材與造法上種類也很多,有石窟造像,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銀、銅、鐵的鑄像,有泥塑像,有磚像,有瓷像,有繡像,有畫像。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風格而發展成爲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産。

  佛教繪畫藝術也非常值得關注,如現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畫,供給我們非常豐富的藝術和曆史的資料。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畫,發展到唐代,逐漸爲“經變”畫所代替。正如文學中有變文一樣,佛畫中的“經變”也就是將佛經中的故事譬喻演繪成圖,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繪《維摩經》的“維摩變”,演繪淨土經的“淨土變”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動的偉大作品。經變畫的興起,使壁畫內容大爲豐富起來,因而唐代佛寺壁畫之盛,達到極點。當時名畫家輩出,在姓名有記載的數十人中,如閻立本、吳道子等,大多是從事于佛畫的。由此可見佛教對當時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關系。佛教版畫,隨著佛經的刊印而很早就産生了,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在大藏經上面的佛畫。房山石經中有唐代的石刻線條佛畫。宋元以來的觀音畫、羅漢畫以及水陸畫等都是很流行的。

  另外,佛教對天文、音樂、醫藥等的傳習,對中國的科技事業貢獻巨大。一九五五年我國發行郵票紀念的古代天文學者一行,就是八世紀初的一位高僧,他在天文學方面著有《大衍曆》和測定子午線等,對天文學有著卓越的貢獻。至于醫藥,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余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再說佛教音樂,公元叁世紀時,中國已有梵呗的流行。七世紀初,在今緬甸境內的骠國贈送給中國佛曲十種,並派來樂工叁十二人。中國唐代的音樂中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康國樂、骠國樂、林邑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佛教徒本著慈悲濟世的精神,廣泛地從事公益事業,如有的僧人行醫施藥,有的造橋修路,有的掘義井、設義學,有的植樹造林,這在古人記載中是屢見不鮮的。現在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對佛教的慈善、福利事業的貢獻介紹如下。

  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會———無盡藏。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就創建了這種慈善性質的金融機構,專門用以救濟貧窮等。到隋唐時叁階教所創無盡藏的規模空前,影響之甚,令統治階級眼紅到強行沒收的程度。然而,慈善基金會的形式卻仍然在寺院裏保存下來,在宋代爲“長生庫”,在元代爲“解典庫”,流傳到日本叫“無盡會社”。

  二、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悲田院。自北魏創“僧袾戶”始,至唐代的“悲田養病坊”(則天武後長安年間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爲全國性的佛教慈善組織,影響最爲深遠。),宋朝的“福田院”,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組織,悲田院的名稱雖有不同,但性質卻是一樣的,即有系統地進行社會慈善事業,其中包括養老院、孤兒院、養病院、救災、濟貧、爲無業人員傳授技藝以及難民收容等。

  叁、世界上最爲古老的醫院———養病坊、疫病坊。南齊時佛教“設六疾館,以養貧民”,(《南齊書》二十一卷)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五二一年)設孤獨園,令“孤獨有歸”,(《梁書》卷叁)北齊文宣帝時,北天竺的那連提黎耶舍法師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叁寺,收容疬疾患者。這些留寺醫療的方式,被認爲是近代醫院之濫觞,也是我國創始傳染病專科醫院之最早記載。養病坊和疫病坊則始自隋唐,還流傳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醫院形態。

  四、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佛教的菩薩行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之語,所以佛教有大量針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善舉,其表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護生止殺,以及對稀有物種的保護。放生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其動機在于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現代佛教的動物保護、生命關懷、動物救助等組織,皆應運而生。二是功德林(即佛教徒的義務植樹活動)的種植,僅以《洛陽伽藍記》的記載,佛教植樹造林活動在南北朝時期已初具規模。如景樂寺的桑林,並州(山西)武德寺慧覺法師帶領信衆種植的棗園,蘇州通玄寺慧旻法師植梓樹十余萬株,泗州(江蘇)開元寺爲除水害而植松、杉、楠、桧等萬余株……

  五、公共設施的建設。《佛說諸德福田經》開示了七種佛教徒的福田事業,就有六項屬于公共設施的建設,在佛教徒的實際行動中,他們修建塔寺亭臺樓閣,公共浴池,造船義渡,修橋補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設公共廁所(古代稱爲圊園)等常見的公共事業。佛教在曆史上作了大量服務人群,造福大衆的事,因而受到了廣大人民群衆的歡迎與愛戴。

  六、建立了世界最爲龐大的圖書館藏系統。佛教寺院主要有教育、文化、修持、弘法、慈善等功能,特別重視文化教育的功能,因而全國的佛教寺院基本上都有藏經樓,即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形成世界上最龐大的圖書館藏系統。作爲中國四大藏書系統(官方藏書、書院藏書、私家藏書及寺院藏書)之一,寺院藏經樓的藏品非常豐富,爲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除此之外,佛教尚興辦義學、開設義莊(即免費存放屍骨的地方)等多種領域的慈善福利事業。

  這些事實說明佛教在中國不僅其本身發揚光大開出燦爛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們應該爲先輩的卓越成就和貢獻感到光榮和自豪。他們不僅在佛教事業上,而且在人類文化事業上,人類友好事業上都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們不僅翻譯了幾千卷的經論和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著作,爲中國和印度及其他民族留下了寶貴的共同遺産,而且熱心地相互傳播了各自民族的勞動和智慧的花果,從而豐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寶藏。特別是在亞洲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佛教先輩們辛勤努力所做出的許多曆史業績,不但重新顯發了它的光輝,並且繼續起著新的積極作用。

  

  問題與思考叁

  

  1. 初入佛門容易走入的誤區主要有哪些?

  2. 吃素就是學佛嗎?

  3. 學佛就是遁世嗎?

  4. 佛教所講的“持戒”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5. 有神通感應就是學佛的成果嗎?

  6. 我們應該怎樣追求人生的快樂?

  7. 做事無目的有何不好?

  8. 學佛之目的是什麼?

  9. 迷的情況怎樣?

  10. 悟的情況怎樣?

  11. 迷個什麼?悟個什麼?

  12. 學佛爲何可以解除痛苦?

  13. 佛說,做人必須知恩報恩,你以爲這話是對的嗎?

  14. 寫出佛說的四恩名稱?

  15. 我們爲什麼要報答父母恩?

  16. 國家、衆生與我們有何關系?

  17. 對于“精神生命”,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18. 我們應建立怎樣的服務的人生觀?

  19. 佛教作爲中國民族文化的叁大支柱之一,對社會有著廣泛的影響,請舉例說明。

  20. 請敘述中國曆史上“變文”和“語錄體”産生的根源。

  21. “無盡藏”是一種什麼機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