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次第入門 第二章 佛教緣起及曆史 第十叁節 佛教的分宗

  佛教緣起及曆史 第十叁節 佛教的分宗

   佛陀在世時,僧伽(和合衆)是當時唯一的教團。佛陀入滅後數百年之間,印度的佛教也有類似宗派的傳承,例如,上座部就産生了十八至二十個支派,到了大乘佛教時期,有無著、世親宏揚的唯識,龍樹、提婆弘揚的中觀,迦葉、阿難弘揚的禅法,到後期,又有龍智、善無畏弘揚的密法等,然而都沒有顯著的門庭標立。

   佛法傳到中國後,從隋唐開始,曆代佛門大德所修證傳持的法門各有不同,所化導的對象也各異,因此各立門庭,勢所難免。

   在不違背佛法根本教義的前提下,隨著各種宗趣的紛紛確立,各自有各自的教義宗旨、儀規和修行的內容,各宗祖師的傳承逐漸受到重視,宗派的名稱就成爲該僧團的標志。

   佛法非止一門,修行有多方便,那麼,分宗是勢在必然的。既然法法皆歸無上菩提,則各宗各派,亦如萬流趣于大海,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有人誤以爲佛教內部分立宗派是佛法的分裂,這是錯誤的觀念,就像在醫院裏,雖然有內科、外科和眼耳等科的分工,但它們之間並不矛盾,一起構成了一個完備的醫療體系。

   叁藏十二部佛法教典,卷帙浩大,義理宏深,不分宗門就難以引導大衆修行。因爲衆生根器不等,若欲對治習氣,勢須對症下藥,症既多端,則藥需分類。另外,爲使弘法系統清晰,便于傳承,化整爲零可以避繁就簡。因爲佛法博大精深,對于初入佛門的人,若欲遍學往往一無所成,倘若一門深入,那麼下手和成功都有方便之處。

   中國佛教宗派的産生,有十叁宗之說。所謂“十叁宗”,是指毗昙、成實、律、叁論、涅、地論、攝論、淨土、禅、天臺、華嚴、法相、密宗等。禅宗有“五家七宗”之說,“五家”就是臨濟、沩仰、曹洞、雲門、法眼等南宗禅流派;“七宗”是“五家”中的臨濟宗又分出楊岐派和黃龍派。

   後來,大乘的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涅宗歸入天臺宗,攝論宗歸入法相宗,這樣,大乘就稱爲“八宗”,在加上小乘的俱舍宗和成實宗,共爲“十宗”。這就是中國佛教宗派的輪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